第九十六章张良说刘邦
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爷爷、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后来,韩国被秦国灭亡了,张良变卖全部家产,寻找勇士,刺杀始皇帝。
张良在东海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制作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
始皇帝巡游东方,到了渤海这个地方,张良和他找来的大力士伏击始皇帝,误中随从之车。由此闯下大祸,张良逃之夭夭,改姓换名,躲到江苏下邳。
张良在逃亡中,经常到江苏下邳的一座石桥下闲逛。有一天,遇上一个穿粗布衣的老人。这位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
张良感到莫名其妙,想揍老人一顿。因为这是位老人。张良不忍心下手,忍着给老人把鞋子捡上来了。
老人又说:“年轻人,帮我穿上!”
张良窝着一肚子气,想把鞋子重新给扔到桥下去。但转念一想:既然给老人捡上来了,就给他穿上吧!
那老人很高傲,翘着个腿,张良只好跪着给老人把鞋穿好。
老人扬长而去!
张良极其惊讶:这真是个奇怪的老头!
谁知老人又转回来了,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拂晓,在这里等我!”
五天后,天一亮,张良就到了桥底下,谁知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反而迟到,为什么?走吧,五天后再来!”
又过了五天,鸡叫头遍,张良来到桥边,老人又在桥边等他。老人更加生气,说:“为什么总是在我后到?五天之后,再来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了桥边。这次老人还没到。过了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应该这样!”随即掏出一本书,并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当皇帝的老师。十年以后,你就会成功,十三年以后,小伙子,再来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头就是我。”说完,老人走了!
张良拿到的这本书,就是《太公兵法》,因为这本书的来历不同寻常,张良便对它更加用功地研读。
过了十年,陈胜起义,张良也拉起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景驹被宁君、秦嘉等拥立为楚王后,张良便决定投奔景驹。途中,听说刘邦带着三千人的队伍在单父停留,于是,张良决定会会刘邦!
张良其貌不扬,又是一般读书人打扮,刘邦见了很厌恶!
张良觉察到了刘邦的意思,便说:“沛公有点瞧不上读书人?”
刘邦说:“有这样的想法,读书人那个酸腐相让我厌恶!”
张良说:“世上没有读书人,很多事情就办不成!正像沛公一样,如果没有读书人,世上就很少有人知道沛公这个人!”
刘邦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良说:“流传在民间的很多故事,都是读书人编撰的。沛公的故事也是读书人编撰的。沛公之所以名满天下,就是读书人为沛公编了很多故事!”
刘邦说:“你这个读书人还很有意思!”
张良说:“沛公认为我很有意思,实际上是没有明白我说话的意思!”
刘邦说:“你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张良说:“我说这些话,就是想告诉沛公,读书人对沛公很重要!我说沛公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是沛公把有意思的事情与有意义的事情混淆了!沛公说的很有意思的东西,实际上是些雕虫小技,哗众取宠而已!真正有意思的东西是没有意思的,只有意义,或者说意义胜过意思!做事情不能强调意思,而应该强调意义。只有强调意义,才能推动事情的发展,或者说促进事情的成功!”
刘邦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良说:“如沛公编撰的斩赤帝之子起义这样的故事只是有些意思,没有什么意义!现在的沛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东西。如沛公现在迫切知道要往哪里去?要干什么?可惜这些有意义的东西没有人告诉沛公!”
刘邦急迫地问:“你怎么知道的?”
张良说:“读书人见微知著!我看到你这般懒洋洋的样子,就知道沛公的处境!”
刘邦疑惑地问:“我现在是什么样的处境?”
张良说:“沛公现在如蛟龙陷在沙滩上无法动弹,像猛虎失魂落魄地在平原上找不到食物!”
刘邦说:“你说得太形象了,能告诉我现在应该往哪里去吗?能告诉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吗?”
张良说:“当然可以!不然,我就不会来见沛公!”
刘邦说:“你详细说给我听听!”
张良说:“我先告诉沛公现阶段要做些什么!沛公现在要做的是三件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广交朋友,深耕民心,暂不称帝!”
刘邦说:“再说详细一点!”
张良说:“广交朋友,就是加强与各部起义军联系,与他们结成同盟,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现在的形势是任何一支起义军要单打独斗,都不是秦人的对手。要战胜秦人,各起义军必须联合起来!”
刘邦问:“广交朋友,与各部分起义军联合起来。到底与那些起义军联合起来呢?”
张良说:“只要是起义军,都可以与他们联合!”
刘邦说:“我明白了!再说第二个问题!”
张良说:“深耕民心!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深耕民心,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才能与秦人争天下。现在秦人的天下摇摇欲坠,就是秦人丧失了民心!”
刘邦问:“怎样深耕民心呢?”
张良说:“这是具体操作的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
刘邦说:“你之前也有个高人指点我说,要与强手联合,依靠实力强大的起义军集团来壮大自己,这和你刚才的说法有些出入,你怎么看?”
张良说:“能与强大的起义军集团合作当然是好事,但是沛公知道现在谁是强大的起义军集团呢?就是沛公知道了谁是强大的起义军集团,你要和人家谈合作,人家愿意和你谈吗?沛公凭着三千人的队伍到了人家几万人的队伍里,你能在那里发挥作用吗?具体说,人家能给你多大的位置,你沛公又是否甘愿在人家鞍前马后跑龙套吗?我认为不能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强大的起义军集团上,有依靠是好事,就是担心靠不住!”
刘邦被张良的问题难住了!
张良继续说:“沛公现在仅有三千人马,依靠三千人马是奈何不了秦人天下的。只要有人愿意与沛公合作,就应该积极争取,绝不能设置条件,困住了自己的手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刘邦说:“按你的说法,只要人家愿意,就积极争取与人家合作,这是不是有点草率呢?”
张良说:“在沛公看来是有点草率,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应该这样想,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好,或者说少一个敌人比多一个敌人好!举个例子说,如果沛公能事先与周市谈合作,即使周市不愿意与沛公合作,但也不会成为沛公的敌人。由于事前没有与周市谈合作,才使周市成为了沛公的敌人,最后才会有雍齿的变叛!概括说,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条件,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行动,用暴力推翻秦人的暴力集团!”
刘邦听了虽有些难堪,但是却承认张良讲的有道理!于是说:“你这人很实际,说道理一针见血,讲话有力量!看来你也是一个主张利用暴力推翻秦人天下的暴恐分子,我佩服!”
樊哙抢着说:“人家张良可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当年张良花尽家财,制作大铁锤,请大力士伏击始皇帝,尽管事情没有成功,但其做派天下人为之震惊!”
张良说:“好汉不提当年勇,秦人的天下,本来就是一个暴力集团,你对它温文尔雅,那是白费功夫!再说做事情与说话一样,不能绕圈子,绕圈子会把人绕糊涂!说话没有底气,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相信你呢?”
刘邦说:“你再详细说说第三个问题吧!”
张良说:“暂不称帝!沛公是一定要称帝的,但不是现在,现在不能称帝。如果现在称帝,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刘邦问:“什么时候可以称帝呢?”
张良说:“什么时候,说不清楚!或许三五年,或许七八年,要看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就是普天之下沛公没有可以争天下的对手了,就可以称帝了!”
刘邦说:“我现在没有称帝的本钱,对称帝也没有兴趣,我现在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向哪里发展的问题!这是我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良说:“从目前的大势来看,沛公应该往东方去,去投奔景驹!”
刘邦问:“景驹是谁?景驹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投奔景驹?我之前没有听说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