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成长为社会成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形成社会性。形成社会性包括掌握和遵守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对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和形成社会角色行为。幼儿期是一个人形成社会性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对社会角色的基本认知会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这个时期孩子会形成对人的基本信任感。是否形成基本信任感对以后能否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父母应该在这个时候充分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给予充分的指导,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孩子两三岁时,就准备上幼儿园了。这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像对待生活中的所有新鲜事情一样,孩子们一般对幼儿园会充满好奇,小脑袋会装满问号: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些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因此,孩子们会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然而,由于上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对幼儿的一种挑战,孩子在适应各种变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需要父母悉心指导,敏感地察知和尽可能满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合理需要,帮助孩子做好上幼儿园的充分准备。
一、让孩子知道即将到来的变化
当你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开始问“那个哥哥(或姐姐)为什么背着包?”或者“那里面的哥哥姐姐们在干什么呢?”之类的问题时,就可以跟他讲讲幼儿园里的事情了。绝对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件可怕的事情或者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要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经历。你应该告诉孩子的事情包括:
1.有和家里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你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和家里不同的玩具,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游戏,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些不同将会给他带来更多的乐趣。以后,除了家以外,他将会有另一个和自己的家一样值得留恋的地方。
2.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包括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可以依恋和信任的老师。在幼儿园,他可以有更多的玩伴,一起游戏,分享开心的事情;可以获得老师的爱护。以后,除了自己的家里人之外,还会有老师爱他。当然,他也将会遇到诸如和小朋友吵架之类的事情,但是不用担心,爸爸妈妈会指导他解决各种困难。
3.会有不同的生活。比如,会和小朋友而不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会在幼儿园的小床上睡觉,旁边有其他小朋友;有固定的游戏、吃饭和睡觉时间。上幼儿园就是长大了。
二、有计划地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
孩子上幼儿园后,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分离的。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分离给孩子带来的焦虑,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逐渐让孩子适应这种分离。一般情况下,孩子害怕分离,主要是因为害怕爸爸妈妈或其他和他亲近的人离开后再也不回来了。因此,刚开始可以和孩子分开1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到半个小时,1个小时……出去之前和孩子讲清楚要出去办事,将会在什么时候回来。记得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打招呼,最好用你和孩子之间最熟悉和最喜欢的方式,如拥抱、亲吻等,来表达你对孩子的爱,以及在和孩子分离的这段时间你对孩子的想念和见到孩子的喜悦。你也可以把你的爱、思念和喜悦用语言告诉孩子。回到家之后,尽可能和孩子聊聊天,因为你的孩子可能会有很多感受想和你分享,如他对你的思念,他在这段时间做了一件开心的事,或学习了新的东西,或者有了新的发现……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和孩子一起分享感受,让孩子觉得你虽然不得不和他分离,但你依然非常爱他。这种心理感受有利于孩子接受以后的每一次分离,使孩子能够在上幼儿园以后接受每一天和最亲近的人分离的事实。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家里,孩子一般可以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到了幼儿园,孩子会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幼儿园的老师给予孩子的关注无法像孩子在家里所得到的关注一样多。老师没有办法给每位小朋友换衣服、洗手、喂饭等。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在上幼儿园以后会由于不能生活自理而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并且可能由于不会自己换衣服,不会自己吃饭而容易生病、营养不足等,这些不愉快的体验都容易让孩子失去对幼儿园的兴趣。因此,孩子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适应并享受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基础。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脱衣服,在什么情况下要换衣服、减衣服和加衣服,自己上厕所等。让孩子学会这些技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予足够的耐心。穿衣吃饭这些在成人看来十分简单的技能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需要认真学习的一连串动作。因为孩子的肌肉控制机能还不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家长要容忍孩子学习这些技能时犯的错误,而且要容许孩子多次犯错,不断帮助孩子矫正,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关注到并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让孩子在快乐和成功体验中学会这些技能。
2.要多做示范。对于幼儿来说,动作技能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因此“依葫芦画瓢”是最有效的,家长可以一边做一边让孩子学,并且最好是讲解每一个动作的程序和要领,然后让孩子反复练习。每一天的每一次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等都是练习的好机会,不要贪图省事而轻易错过让孩子练习的机会。
3.不要轻易批评孩子。年幼的孩子在自己学会穿衣吃饭的过程中难免会给爸爸妈妈添点“小麻烦”,比如自己吃饭的时候,会把饭菜洒到地上、会把食物掉在脖子上、会把食物碎屑涂在自己的脸和手上、会弄脏衣服,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如果爸爸妈妈对这些表现出嫌弃或者批评,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不敢继续尝试和学习。
4.多鼓励。对孩子的鼓励包括为孩子提供主动学习的方便,如孩子自己吃饭时可以穿上易清洗的“吃饭服”,使用不易碎的餐具,在饭桌周围铺上报纸等。学习穿衣服时应尽量让孩子穿简单的服装,并且讲清楚穿、脱衣服的方法。这些帮助会增强孩子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家长还要经常表扬孩子愿意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学习中出现的每一点进步。表扬可以采用自然的方式,比如可以说“宝贝,你能自己脱衣服了,真棒!妈妈真高兴”,或者说“宝贝,加油!你可以做得更好”。也可以用拥抱、亲吻等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对孩子的鼓励。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形成,爸爸妈妈不必过于焦虑,只要让孩子多练习就可以了,家长的过分焦虑会增加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四、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
当孩子走出家庭的保护伞时,爸爸妈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使孩子不会轻易受到伤害。但是由于父母不可能时刻跟在孩子身边,所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是必要的。这种自我保护不仅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而且要保护自己的心灵。为了使孩子受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1.给孩子穿上“安全服”。孩子走出家庭后,将会由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与周围的人产生互动。家长总会担心:“我的孩子受欺负怎么办?”一般来说,弱小、怯生、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处于弱势。而一个自信、善于沟通、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因此,为了使年幼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后尽可能少地遭受不必要的挫折,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鼓励和倾听孩子说出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家长也要和孩子聊聊自己的事情和想法;不但要教孩子正确表达自己,还要教孩子正确理解他人,懂得与人协商。这有利于孩子在与周围的人互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家长及早地发现和解决孩子在与周围环境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身体,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开朗、自信的性格。必要时可以让孩子学点防身术,使孩子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强壮的体魄、自信的性格都有助于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容易获得认可和尊重。
2.教会孩子远离危险。家长的另一个担心是孩子不懂得避开危险。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教孩子避开危险。如上街时教孩子一些交通安全的知识,教会孩子工具(如小刀、剪刀、锤子等)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等,对于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如某些药品)都要明确、清楚地向孩子说明。这些知识都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让年幼的孩子真正记住。因此父母一定要耐心。另外,家长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练习怎样避开危险。
3.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要教给孩子一些自救的方法,如熟记家庭地址、父母的姓名和工作单位以及在需要时可以向谁求助;懂得划伤、烫伤、撞伤等的基本处理方法;懂得一些逃生技能,如遇到大楼里失火、自然灾害等的逃生方法和逃生路线,等等。游戏是让孩子训练自救技能的最好机会,父母可以帮孩子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与孩子一起玩自救技能训练的游戏。可以采用与孩子比赛,如“看谁包扎伤口速度最快”或“看谁逃得最快”等方法训练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应急能力。
五、上幼儿园前的交往准备
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将与小朋友、幼儿园老师打交道。因此,为了避免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遇到太大的挫折,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1.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家里,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这种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家里的成人一般不会因为孩子的不恰当交往行为而责怪孩子,通常都会宽容对待。但是,孩子要学会怎样在陌生的交往圈子中泰然自若。因此,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有机会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玩,比如社区的公园、公共活动中心等,让孩子有机会去观察别人,尝试与陌生的成人和同龄的小朋友打交道。家长不必急着教孩子怎样做,可以先让孩子自己摸索。两岁左右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与人交往,家长要把尝试的机会留给孩子,孩子会在不断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领会到成功交往的方法。但这并非说家长可以完全不加指导。如果孩子在多次尝试后仍然屡屡失败,家长就应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并且可以示范给孩子看。
在社区公园里,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经常有机会凑在一起,而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显得积极主动,愿意与人交往,而有的孩子则比较拘谨,似乎比较愿意独处。如果父母希望提高孩子交往的主动性,那么对于较拘谨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加鼓励,多加示范。一旦发现孩子因与人交往而快乐起来,就要马上指出来,表扬孩子,并且运用合适的方式强化孩子的这种积极情绪,如“宝贝,妈妈发现你今天和那个小妹妹一起玩积木的时候很开心,你喜欢妹妹吗?”接下来,可以具体聊聊这一次的快乐体验。当然,如果你的孩子自认为独处更快乐,父母也不必强迫孩子与人交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避免孩子对社会交往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
2.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社交礼仪,包括礼貌行为和礼貌用语。平时,父母要多示范,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有哪些行为,而不应该有哪些行为,应该怎样和别人打招呼、道别和适当地交谈。在游戏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设计的情境让孩子练习与人交往。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情境,让孩子与游戏中的警察、(不同年龄或不同性别的)路人、商店的售货员等交谈,设法完成游戏的任务。
另外,父母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外做客,或者邀请客人到家里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正式地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并让孩子参与和客人的交谈,参与接待客人,有机会的话,可以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特长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自信地表现自我,是孩子自信地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孩子更好地与人相处的基础。
3.学会理解别人。幼儿期的孩子的思维仍然处于“自我中心”阶段。通俗地说,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一切问题。比如,这些小家伙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着他们转的,是受自己支配的;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看不出那有什么不对;他们相信别人跟自己的想法一样,如果他自己想“我是这列小火车的主人”,那么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种“自我中心”会使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容易出现冲突。家长不必为此过多地担心,千万不能轻易地批评孩子“自私”,因为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家长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辅导使孩子尽快走出“自我中心期”,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如果你是×××,你会怎样?”让孩子多做这一类的思考,慢慢地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另外,尽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做出某种判断的原因,也是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好办法。比如,他说:“小玉是个坏孩子。”家长要问:“为什么你会认为小玉是个坏孩子呢?”可能刚开始的回答会是:“因为我觉得她坏。”你可以说:“噢,妈妈明白了。不过你不能因为你觉得她坏,就说她坏。你能不能再说出另外一个理由呢?”
上幼儿园之前的人际交往准备,主要是培养乐于与人交往的品质,使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因此,家长不必过于在乎交往的结果,而应该关注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学习。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那么你可以有机会给孩子做好以上的准备。事实上,这些准备在孩子1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了,有的孩子甚至可以更早。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孩子什么时候能理解你发出的指令,能接受你的训练。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上幼儿园了,你已经错过了做这些准备的时机,而且你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受到了以上问题的困扰,那么,你从现在起给孩子提供以上的教育仍然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