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独立自主、自尊和富有责任感,是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表现,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这些品质有助于孩子在处理生活和学习的事件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当然,良好的性格品质也是孩子主动掌握自己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本编的最后,我们对性格品质的培养稍作讨论。
一、孩子勇敢品质的培养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如有些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往往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长期如此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和性格病态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及掩饰他们的恐惧感。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有些孩子会怕虫子、老鼠或者青蛙,父母应该找一些这类动物的图片,先让孩子看图片,然后解释这类小动物的特点。如虫子有很多种,他们有一些可以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是益虫,不用害怕,即使有一些是害虫,但他们都很弱小,人类可以战胜许多强有力的动物,只要有勇气、有胆量、有智慧。而老鼠的品种有很多种,有些老鼠对人类危害不大,而大多数老鼠对人类都是有害的,人类应该消灭他们,但也应该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然后再一边配合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法,使儿童的恐惧心理逐步减弱,直至最后消退。
2.要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你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3.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动画片和童话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惧怕鬼怪,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无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会害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家长在生活中不应该对孩子进行某些不适当的恐吓,比如常说一些“如果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咬’你”,或者“如果你不乖,就会有‘鬼怪’来了”这样的话。孩子的恐惧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所以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要进行正面的教育,比如看电视、看书时遇到令孩子恐惧的对象时,要教孩子分清现实世界和幻想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有些鬼怪或坏人的形象是人们创造出来对付那些坏人的,正常的人都不需要害怕。
4.要了解孩子害怕的真正原因。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5.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总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独立的小家伙。
二、乐观品质的培养
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够促进其智力与品质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忽视了以培养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及上进心发展的情况屡有发生。两位学习电脑的孩子,一位由于教师和家长较多地采用鼓励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效果较好;另一位因家长求成心切,经常斥责孩子,致使他学电脑时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很差,最后以拒绝学习而告终。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采取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中国的父母或者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往往是批评多于表扬,打击多于鼓励;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优点不说丢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孩子做好了事情,成功完成了某项任务,家长往往会提示孩子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而一旦孩子考试没考好,或某件事情做不好,许多家长都会说一些“这孩子,真没用”,“你真笨”,“你怎么像××一样,一点没用”等一些令孩子伤心、泄气的话。一位老师让学生统计自己一天之中说过的表扬和批评的话的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自己一天之中表扬的话只说过5次,而批评的话则一共讲了15次。老师反思,成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何况小孩子?我们的文化太吝惜表扬和鼓励的言语。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表扬的话,即使有时孩子做得不够好,家长也可以说,“很不错了,你已经有进步,好样的,只要你再努力一些,你就可以超过××小朋友”,这样孩子就会充满自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努力。在西方人的教育理念中,从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行的,他们永远会给孩子一种信息:你肯定“行”,你是最好的。中国有句俗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2.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气氛。为此,家庭中所有成员在说话做事时都应有平和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谈话时,要和颜悦色,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不要经常声色俱厉地斥责孩子,以免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心情老是处于不舒畅的紧张状态。而且长此以往,孩子有什么事,再也不愿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导致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当父母根本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就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合适有效的教育。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从尊重孩子的愿望出发,以理服人,使孩子真正明白道理,知道对错,从而自然滋生出积极的情绪。例如,有一个孩子迷恋看电视,但睡觉时间一到,家长便马上把电视机关掉,责令孩子立刻睡觉。开始时,这种简单的方法激起孩子大哭大闹。后来,家长以商量的口气对孩子说:“再看5分钟,你就上床睡觉,好吗?”这就给孩子留有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也就渐渐适应家长的要求了。
3.经常开展一些家庭活动。如孩子喜爱的琴、棋、书、画以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父母感情的融洽和谐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精神氛围中,情绪自然开朗、活泼。比如,吃饭时、睡觉前,全家人听听轻音乐;茶余饭后,带孩子散散步,与孩子一块讲讲故事、唱唱歌;节假日可带孩子搞一些手工制作,开展一些打球、下棋、书画等陶冶性情的娱乐活动;或者经常定期进行一些家庭活动,如一起外出郊游,一起出去吃饭等等。这样,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而父母之间的感情传递给孩子的是幸福、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一直是鼓励、表扬和支持,可保持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
4.要经常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在满足吃、穿、用时产生喜悦的情绪,还应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心情。尤其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应注意这一点。有这样一个孩子,已经6岁了,家长仍舍不得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同邻居的小伙伴一块玩耍。孩子不高兴时,家长就让他吃好点心,玩高档玩具,可孩子仍是默默无语,经常发脾气。后来,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样,孩子的生活内容充实了,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愉快感,孩子的情绪也得以转化,变得乐观向上了。
5.孩子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设法尽快消除其不良情绪,恢复其愉快的心境。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家长应给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让其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但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俗话讲:“悲伤心,怒伤肝,不悲不怒活神仙。”倘若孩子长期情绪不佳,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所以,家长一定要设法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利于身心健康。假如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可以严厉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要速战速决。当孩子认识了错误并表示改正时,家长应马上收起指责的态度,使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又如,当孩子受到委屈而不高兴时,家长应设法转移孩子情绪,即用一种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吸引他,使孩子注意这一事物而忘掉不高兴的事情,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6.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和老师首先应学会控制自我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都始终能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孩子,面对生活,而绝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家长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孩子。对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这是他们情感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部获多项奥斯卡奖的影片《美丽人生》,讲述一位犹太籍的父亲与5岁的儿子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后,为了不让儿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儿子面前他始终保持一种超常的坚强、乐观和幽默,为儿子编造了一个美丽的游戏谎言。直到二战结束,儿子被救出,父亲却牺牲了,但儿子却始终保持坚强、乐观健康的心理。影片让人感动之余,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美丽的心灵以深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