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是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喜、怒、哀、乐都是人们情绪、情感的表达形式,它对于智慧的发展、德行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儿童健康情感的培养。
儿童有着广泛的情绪反应范围。他们有时候喜气洋洋,十分高兴;有时候闷闷不乐,显得有些焦虑;而有些时候又变得愤怒、暴躁。儿童各种各样的情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对于儿童的一些不适当的情绪、情感反应,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呢?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丰富的情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完全是先天的,父母应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会看到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玩具,两个小孩都很想买,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一个小朋友可能又哭又叫,赖在地下不走;而另一个小朋友却对爸爸妈妈说:“是不是我表现得很好,下次我得个小红花,你们就会奖励给我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幼儿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别,这种差异就在于父母平时的教育和引导。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首先,应适当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培养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需要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我们在注重满足幼儿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和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如教师、家长要随时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跟他们亲切地交谈,适度地给他们以抚摸、搂抱等,让他们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敢于放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以促进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努力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移情”的作用,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当今社会居住条件的封闭性和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的独处性,使得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氛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一方面家长要有意识地与幼儿交往,特别是多与胆小懦弱的幼儿交往,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善于与人交往;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幼儿与小伙伴交往。如老师要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自由交谈,玩“过家家”等交往性游戏活动;家长要多带孩子串门,允许和欢迎孩子带小伙伴到家里玩耍。注意教育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通过交流双方或多方的感情移入(即“移情”),使幼儿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同情别人的不幸。同时,体验群体、集体的温暖和真挚的友情,培养其集体主义情感、个人行为的道德感和社会交往的积极态度。
再次,要为幼儿创造情感表现和调控的条件,培养幼儿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家长应给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让其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家长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孩子。对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这是他们情感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只有高度重视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激发他们从小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具有乐观精神,才能促进他们高尚情操的萌芽,使他们今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自觉调节和克服消极情感,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之需要。
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用破坏性的方式发泄情感,要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方法表达或发泄情绪。家长要让孩子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要使孩子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只有了解各种情绪,才有可能做情绪的主人。下面教给孩子一些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
1.言语方式,也就是在任何时候孩子都可以通过言语的方式,将内心的情绪、情感正确地表达出来,“如果幼儿能用语言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那么他就更主动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更理智”。无论是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还是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都要引导孩子能够正确地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比如在孩子忧虑和恐惧的时候,让他们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样父母就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消除孩子的消极情感,逐步发展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而且孩子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能够发展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能力。无论孩子有任何需要,以及需要得到或没有得到满足,都要让他学会用语言恰当地与人沟通,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一种开朗、乐观、积极、外向活泼的性格。
2.教会孩子一些自我暗示的方式,比如当他的某种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时,要能够暗示自己“不要发脾气”、“不要骂人、打人”,然后去想一些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或者转移注意力,让他幼小的心灵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他所有的需要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或即刻得到满足。
3.运动也是调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玩水、打球、游戏、唱歌、跳舞,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学会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情感。
4.学会倾听孩子的哭。哭也是孩子表达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和永久的方式,当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和蔼地、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摸或拥抱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如“再告诉我一些”、“妈妈爱你”、“发生这样的事真令人难过”。假如你在此时说得太多,你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假如你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它,那么孩子会深深感到你的关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后,会重新注意你和周围的情况,而且一般说来,他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伴随着孩子的浅笑和间歇的哭泣,常预示着孩子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
案例与案例分析
受到伤害之后
林青已经5岁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所以林青从8个月大的时候开始,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他百般疼爱,几乎有求必应。在爷爷奶奶眼里,林青也是一个乖孩子。虽然很少看到他笑,但也很少看到他哭闹。看起来他是那种情绪很稳定的孩子。
林青满3岁的时候就上幼儿园了。幼儿园的老师说他像个小大人,很少看到他像一般的小朋友一样欢蹦乱跳,也很少看到他因为某件事情和其他小朋友闹别扭。老师表扬他的时候,很难得看到他露出笑容;如果有小朋友出手打他,也不见得他生气。他似乎很老成,很安静。
有一天,爷爷到幼儿园接林青回家,看到小孙子一个人坐在课室的角落里,看上去有点不对劲。爷爷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只是摇了摇头。回家以后,他一直不说话,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奶奶喊他吃饭,他说他不想吃。奶奶以为他是累了,让他喝了点牛奶就让他上床睡觉了。第二天,该起床上幼儿园了,他跟奶奶说,他不舒服。奶奶一摸他的额头,烫!一量体温,37.8℃!奶奶赶快让他躺下来,在他的额头上贴上退热贴。中午的时候,林青烧退了,也愿意吃饭了。吃完饭睡了个午觉,好像病好了。一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没有发烧。第二天到了平时该上幼儿园的时间,林青又说肚子疼,疼得直冒汗。没办法,只好又待在家里。可是待在家里的时候,似乎林青的肚子又不疼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爷爷觉得这其中可能有问题,问林青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小林青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说不出话来。问幼儿园的老师,老师也没有发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看着林青一到早上就病,爷爷奶奶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与处理策略
很明显,林青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孩子。但是,不善于表达感情并不表示他没有情感体验。他仍然可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只不过他没有用适当的语言或表情将感情表达出来,使这些感情和体验在他的内心深处汹涌奔腾无法平息。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既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很容易被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危害身体健康,也导致个人无法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林青身体上出现的症状,极可能是因为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发生了让他体验到强烈消极情绪的事情,而由于他不知道该怎么告诉自己的爷爷奶奶,也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告诉周围的人:“我受伤了!”所以谁也无法理解他,无法帮助他消除压力。然而,他的身体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心理的压力由于得不到纾解,最终导致了身体的疾病,并以生病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使自己远离危险源(幼儿园)。
要帮助林青,关键是要设法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帮助林青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1.可以向同班的小朋友了解真相。老师没有关注到的事情,往往小朋友们会注意到,也许小家伙们能够给你提供非常详细的信息。
2.可以通过游戏来了解真相。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其他人之间的交往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引起林青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与其他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我们可以找来一些小小的人物模型,用标签写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会与林青发生交往关系的人的姓名,把这些标签贴在这些“公仔”(毛绒玩具)身上,再找一个“公仔”代表林青。用一些玩具布置出一个幼儿园的模型,把所有这些“公仔”放在这个“幼儿园”里,然后和孩子一起玩“超人抓坏人”的游戏。每抓住一个“坏人”,都要说出理由。通过这种游戏,不仅可以让林青说出他与每个人之间交往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惩罚坏人”使林青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
3.可以通过游戏再现林青和“坏人”的交往过程。你扮演林青心目中的“坏人”,和林青做游戏。可以玩积木,“过家家”、“打仗”,或者其他由林青选择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你会逐渐地了解到林青和那个“坏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林青不愿意继续玩下去,一定要停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玩。
4.与孩子一起从事一些有助于消除消极情感的活动,如大声地喊、有氧运动、听音乐、郊游,等等。要经常问一问“宝贝,开心吗?喜欢吗?”之类询问他感受的话。
5.向孩子示范一些表达情绪的语言和表情,也可以找一些图片来帮助孩子学习。孩子一旦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就比较容易对他进行指导。
应对策略小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比如关心他的感受和进行感情方面的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1.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他所经历的事情,并询问“开心吗?”或者“你不高兴吗?”你也要和孩子谈谈你所经历的事情,并且要用与感受一致的语气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同时做出相应的表情。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是在教孩子怎样表达特定的感受,你也要鼓励孩子用你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经历和感受。
2.当孩子不懂得表达的时候,可以采用适当的亲子游戏。年幼的孩子由于心智的发展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通常我们都可以通过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游戏情境,与孩子一起在这种情境中再现某种事件,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与孩子一起感受事件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孩子表达出来。
3.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习表达。比如,在某种情况下应该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当家庭成员生病的时候,应该说些安慰的话,帮助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要和爸爸妈妈道别,嘱咐爸爸妈妈一路小心;爸爸妈妈下班了,要向爸爸妈妈问候,要说:“爸爸妈妈辛苦了!”当别人伤心的时候,要表示同情;学会理解电视或电影中人物表情所表达的意思;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别人表情所传达的信息,等等。
4.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与社区的成人和孩子交往;鼓励孩子多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助于培养开朗性格的活动,如团体的体育活动、义工活动等。
5.在幼儿园,可以请老师配合我们的培养方案,请老师给孩子提供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孩子会在为集体服务的过程中,学习怎样让别人懂得自己和怎样懂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