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意识中,自尊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一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是一个人自重、自爱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时会觉得愉悦,而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时会感到不愉快,那么我们说这个人的自尊心强。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挖苦、嘲讽都表现得满不在乎,也不在意别人是否尊重自己,那么我们说这个人的自尊心弱。自尊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而且会帮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研究发现,自尊心强的孩子智力发展比较好,比较活跃,情绪乐观;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外界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勇于探索,乐于与外界沟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易于交朋友,而且在与人相处中乐于处在主导地位;在个性方面,自尊心强的孩子往往比较坚强和勇敢,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深信自己能做好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完成任务之后,自尊心强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做得不错,给自己一个较高的评价,并因此而感到满意。自尊心较弱的孩子则倾向于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容易对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较低的评价;自尊心较弱的孩子有可能自暴自弃或者患上忧郁症。因此,较强的自尊心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
孩子自尊心的强弱是与孩子自我评价的高低以及是否感到自己被人喜爱和重视直接相关的。一般来说,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且深感自己备受重视和深受喜爱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主要是通过让孩子感到被爱和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用来培养孩子自信的很多方法同样地也可以用在自尊的培养上。但是,有自信的孩子未必一定有较强的自尊。例如,给孩子一个拼图的任务。自信的孩子在面对任务时会很快开始。不过,如果在完成拼图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顺利地完成,那么,尽管最后完成了拼图,自尊心较弱的孩子仍然会对自己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觉得不开心;而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则会认为尽管过程不顺利,但自己还是战胜困难完成了拼图,所以自己做得很好,并因此而感到高兴。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尊,还有一些值得父母注意的事情。
一、给予孩子爱和尊重,是孩子自尊的基础
被人爱的感觉会帮助我们懂得爱自己,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爱是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最基本方法。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爱给孩子的同时,我们送给孩子的礼物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是有价值的,我们是在帮助孩子发展这样一种意识:我是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具有独立性和有价值的人,我是独立的、自主的,我没有必要为了获取他人的赞同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因此,我们要尽量地把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关注和鼓励给我们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作出积极热情的反应;与孩子一起游戏,多与孩子沟通,向孩子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温情、尊重和喜爱;让孩子意识到对别人来说,他是重要的。
与爱同等重要的另一个观念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否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尊重孩子的本质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尽管小,也要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要信任孩子,给予独立和自由,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以及对世界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朋友。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解释理由,要允许孩子失败,不要挖苦、嘲讽、训斥、打骂孩子。尊重孩子还包括避免在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丢面子”,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可以在他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家庭里,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鼓励孩子发表对各种事物的见解。
二、学会尊重是孩子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自尊是一种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因此,要让孩子明白,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同样重要。在家里,必须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要用坚决的方式要求孩子给予父母特别的尊重,以及其他人作为人所应得到的起码尊重。从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允许孩子说些不尊重他人的话或者当别人说话时骂骂咧咧地走开。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要求孩子道歉。教孩子学会尊重,必须坚持要求孩子讲礼貌,要求他们学会体谅别人。父母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的思考:“如果别人这样骂你,你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引发他们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做?”要求孩子学会尊重还包括让孩子尊重一切生命形式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要求孩子不能残忍地对待动物,要爱护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尊重的榜样。我们尊重孩子固然是在给孩子树立榜样,但我们还要让孩子看到,应该怎样尊重朋友、尊重邻居、尊重世界上其他的人以及尊重环境。给孩子树立榜样,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看到怎样做才可以称为尊重。当孩子看到了很多尊重的具体例子后,会形成关于“尊重”的理解。在学习尊重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地明白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而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更容易获得尊重和理解。
三、在尊重和信任孩子的同时,严格要求也是必要的
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不是说放纵孩子,让孩子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没有界限地让孩子自作主张。这样做,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不管是三岁的孩子,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毫无限制地让他们自作主张则超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所能承受的负荷,因为他们还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妨碍他们的发展。因此,孩子需要你的指导,需要你做出非常清楚的限定和约束。没有父母的管教和约束的孩子以后生活会一团糟,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怎样给自己制订一些规则以让生活更有条理性,不懂得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没有预见性,不懂得计划。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不熟悉社会的规则,没有学会遵守规则,因此会在很多方面遇到障碍,而由此带来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挫折又加深了他们无所适从的感觉,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糟糕。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高度的内部控制力。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的严格要求会使孩子懂得父母关心自己的成长,会使孩子获得一种安全感。
让孩子了解界限或规则,给孩子设定界限,帮助孩子管理他们自己的世界。为了使规则行之有效,父母必须将规则贯彻始终。如果你不允许孩子出现某种行为,那么每当发现孩子正在做你禁止的事情时都应该说“不”。如果你不能保持一致,就会把孩子搞糊涂,或者让他们误以为这只是游戏,孩子可能会从中发现规律,即何时可以逃脱惩罚,何时不能,然后钻你的空子。另外,教给孩子规则时一定要明确,要讲清楚规则的原因,如在公园不能践踏草地(规则),因为会影响小草的生长(规则的理由)。这是尊重孩子的一种途径。尊重孩子并让孩子明白界限的另一种途径,是告诉孩子什么是不能做的,同时告诉他们什么是能做的。这样不但使孩子知道了什么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也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可被接受的。
给孩子自由和给孩子设定界限,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很难,但你不得不学着这么做。
四、帮助孩子发展某些技巧和才能
帮助孩子发展某些技巧和才能,这是孩子自重的重要源泉。有一定的特长可以帮助孩子自尊和自信起来,这是因为有一定的技巧和才能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更容易获得老师和同伴更多的关注,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较多的成功体验、较多地受人认可和赞许给孩子丰富的正面经历,孩子在这些体验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培养孩子的技巧和才能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忘了要正确地鼓励。孩子很需要别人的鼓励,这些鼓励会支持孩子坚持到底,而且可以将兴趣保持更长的时间。举个例子,你和孩子玩飞机模型,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某个步骤时,你最好夸一夸他:“不错,真棒!”……你要敏感地察知孩子的情绪,如果他总是问你“妈妈,我搭得好不好?”之类的问题,那就说明你所给予的鼓励不够,你应该抓住任何时机表扬他,肯定他,帮助他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如果你的表扬和鼓励不能满足孩子需要,孩子会渐渐地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兴味索然,甚至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我怎么做都不够好,不值得表扬。这种结论肯定会使孩子难以对自己满意。
五、鼓励孩子寻找接受他们的朋友
我们说过,孩子的自我评价一般都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而且,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通常不稳定,如果很多人称赞他,他就会觉得自己不错;如果很多人批评他,他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这是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不能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评价,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区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会从别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交往过程中的融洽程度、得到赞许的频率等方面获取别人对自己评价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作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因此,孩子拥有一个接纳自己、喜爱自己的交往圈子对于发展他的自爱和自重有很大的帮助,也使他相信自己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尽管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来消除别人的负面评价带来的消极情绪,但是太多的负面评价对孩子的发展确实并无好处。为了使孩子能在同伴交往中发展良好的关系,父母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与人合作,讲礼貌,关心和同情小伙伴等,必要时可以帮助孩子寻找投缘的伙伴。
六、指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
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会出现的。几乎相同的挫折和失败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可能和个人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差异在不同的婴儿身上就可以观察到。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或无法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时,有的婴儿可以先放下这些事情,注意力向其他的事情转移,眼前的挫折似乎对这些婴儿没有太多消极的影响;有的婴儿则会发脾气或哭闹。不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后一类的孩子。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么做了,永远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会错过很多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建议:
1.永远不要让孩子以为生活中不会有失败,以为世界是可以完全由他自己控制的。如果在家里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家里所有人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以孩子为情绪变化的依据,那么孩子就会形成这种错觉。当他开始与其他人交往,开始参与社会生活时,他会发现以往所认识的世界与眼前的世界截然不同,而他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任何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和应付眼前的世界。这种突然而来的陌生和惶惑可能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因此,要让孩子对自己和对现实有实事求是的期望,他们可能最终会失败,但每个人都可能会失败。重要的是,即使是失败也是人生有益的准备,有助于下回取得胜利。不要让孩子以为他们可以轻易取得任何成功。
2.孩子遭遇失败时,要鼓励并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关键是要告诉孩子,哪些失败是他的能力可以改变的,哪些失败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无法改变的失败并告诉孩子,他的能力还不足以达到这方面的成功,但这并不影响他受人喜爱的程度,也不影响他本人拥有的能力和将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失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他所遇到的挫折并不比别人多。这种认识对于维护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十分有益。
3.帮助孩子整理资源,争取成功的机会。帮助孩子补充需要的资源,寻求可能成功的途径。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并非毫无控制力,可以让孩子领悟到,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有效地控制环境。
4.引导孩子更多地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结果的成败。这样,即使结果失败了,孩子将它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每次经历都是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也就无所谓失败了。
案例与案例分析
满不在乎的豆豆
豆豆已经快6岁了,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样子长得很可爱。可是,在幼儿园的老师眼里,豆豆却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他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不管是受到表扬还是批评,他都无所谓,也不在乎自己得到的小红花是全班最少的。他很少听从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比如老师安排大家学游泳的时候,豆豆偏偏要待在课室里玩积木;老师安排大家学数数的时候,他又自己在座位上忙着给自己画的小熊上颜色,还时不时地问旁边的小朋友:“你说,这个耳朵上什么颜色漂亮?”老师怎么批评都没用。还有更令老师头疼的就是豆豆很喜欢在老师讲话的时候插嘴、接茬,每一次他这样做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就会大笑起来,而他也会因此而洋洋得意。
豆豆的爸爸妈妈为了让豆豆有进取心,绞尽脑汁,用了很多种方法:物质奖励,如得了一朵小红花去一次麦当劳餐厅吃饭;树立榜样,如“隔壁的小丽多乖,看她的钢琴弹得多好,你有她的一半就好了”;动之以情:“豆豆,你这么不争气,妈妈很伤心!”也有晓之以理:“豆豆,你要乖,要听话,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可是,豆豆对于奖励、批评都无动于衷,对于是不是能成为有用的人、爸爸妈妈是否开心这些事情更是无所谓。眼看着豆豆就要上小学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
分析与处理策略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豆豆自尊水平非常低,对别人的评价满不在乎。造成豆豆的自尊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有几个:①父母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不够,豆豆所得到的关注太少,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存在价值满不在乎。②豆豆在以往的成长经历中,成功的体验太少,使豆豆的自我概念得不到健康的发展。③当他发现自己制造出噪音或做一些与众不同的小动作就会受到批评时,他就会继续重复这类行为,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注。对于豆豆来说,受到这种关注总比不受关注好,因此,为了获得关注,这是一种对豆豆而言行之有效的办法。④父母所使用的激励法对豆豆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尊重的打击和伤害,因为在这么多次与人比较的过程中,豆豆发现自己无一处胜过别人,似乎自己是最差劲的一个孩子,没有哪一方面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归根结底,豆豆的这些表现主要是因为来自他人的评价太低,导致他自己也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导致了过低的自尊水平。
针对豆豆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豆豆的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塑豆豆的自尊心。
1.改变对豆豆多批评少表扬的做法,将注意力从豆豆的消极行为转向豆豆的积极行为。也就是说,对于他不好的行为,只要不具危害性,可以故意置之不理,同时要想方设法发现他身上出现的任何好的行为(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敏感)并对此大加赞扬。这样做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不好的行为是不能受到注意的,只有好的行为才可以得到关注。
2.父母和老师共同努力找出豆豆最擅长做的事情,并鼓励豆豆在这件事情上努力,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这是豆豆最容易成功的事情,当豆豆获得成功时,他会兴奋地发现:“哦!原来我也是能干的!”如果这时候得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称赞和拥抱,这种强烈的体验会深深地刻在豆豆的脑海里,并激励他继续寻找成功的机会。
3.要让豆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父母的爱和支持,是孩子肯定自我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孩子就很难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4.可以请幼儿园的老师配合,在幼儿园里给豆豆提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比如当小小广播员,帮助老师检查卫生、维持纪律,让豆豆有机会积极表现自己,而不必通过不恰当的途径来表现自己。
5.避免不恰当的激励方法。将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给孩子设定太高的、难以达到的目标,寄予过高的期望等,都是容易伤害孩子自我概念的做法。
应对策略小结
对于自尊心偏低的孩子,重塑其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因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1.寻找并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使对自己评价过低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重新为自己感到骄傲。这种成功的体验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经历,它会激励孩子重复能获得这种体验的行为。因此,创造让孩子成功的机会最终会使孩子主动地去寻求成功的体验。不断的成功体验提高了孩子的自尊水平,而较高的自尊水平又使孩子更容易体验成功。
2.改变对孩子行为的强化方式。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往往因为它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而表现沉默;但当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为了制止或改变这种行为而出声批评或采取惩罚的手段。于是孩子会发现,当做出不好的行为时,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能让大人生气,能与大人沟通。换言之,这些不好的行为是有效的行为,父母对孩子好的行为不作强化,而对不好的行为则加以强化。因此,我们应该反过来对好的行为加以强化。这种强化可以包括:向孩子表示他所做的行为让你感到自豪;可以为此而增加亲子活动的时间;给孩子为家庭做决策的机会;提醒孩子关注这些行为给他自己带来的快乐体验和为成长所做的积累等。而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置之不理。
3.更多地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给他的爱与支持。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欢与自己交流,愿意提供机会让自己发表意见和作出回应时,则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重要的;当孩子需要时,父母不论什么时候都能及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父母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又给孩子设定了必须遵守的严格规则和界限。这种爱和支持会帮助孩子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从而肯定了自己是值得尊重的。
4.永远也不要贬低孩子。任何贬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的,而且这种损害有可能是长久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父母永远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短处,总是觉得孩子处处比不上别人,或者处处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因而总是对孩子表现出不满意或嫌弃,那么,我们不能期望孩子有足够高的自尊水平。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父母的爱和尊重,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