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
有人说健康在于运动,运动给人活力;有人说健康在于营养,吃好喝好身体才棒;有人说健康在于快乐,快乐者活似神仙……事实证明,健康在于平衡。健康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因素决定的。孤掌难鸣,健康需要各个因素的联合;过犹不及,健康还需要各个因素内部的协调与适度。
1.身体失衡,百病入侵
如果一个人去医院检查,检查项目中有某些项目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时,医生就会判断他患上了某种疾病。这都说明,疾病的实质就是身体的失衡。
人体各大组织器官,在大脑这个司令部的调控下,维持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完成各脏腑和躯体的各项复杂功能。中医认为,健康的身体内存在着阴阳、气血之间的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会表现出阴虚阳亢,气滞血淤等病症。
人的身体遵循一个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当年老时,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特别是机体自身对各种代谢活动平衡能力大大降低,于是老年人比年青人更易生病,常被各种慢性病缠身。
可见,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最根本原因。人体组织各大系统息息相关,脉脉相通,整体失衡就是百病之源。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综合调理,平衡养生,以防止疾病入侵,治已病不如防未病。
2.维持平衡,照顾全局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通过精、气、神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的肾、肺、肝、心、脾等器官,各有各的作用,从表面看,它们好像各自为政,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中医认为,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如果一个人营养失衡,饮酒过量,伤害了肝脏,导致肝血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引起肾精亏损,而肾水不足又会导致心火亢奋,由此一步步推进,就会逐渐波及身体多个组织器官,最终使脏腑阴阳失衡,引发疾病。疾病的出现,又很可能使人的心情变坏,打破心理的平衡。心理失衡,反过来影响身体的健康。
人体的平衡就是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关系。各大平衡缺一不可,缺一就不能算是完美,损一则会引起连锁反应,直至全面崩溃不可收拾。反过来,人体平衡的恢复,也是相互关联着进行的。因此,平衡养生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其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平衡养生成为习惯,让它成为生活中必备的程序。当平衡养生成了一种习惯,我们的健康也就有了保证。
营养平衡——日常膳食既补营养补平衡
营养是健康的第一基石,平衡的营养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平衡的营养则可能引起疾病。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想吃都可以吃到。物质条件的优化,为我们膳食的多元化带来了方便。所以现在人们缺乏的不是营养而是各种营养之间的平衡。
1.粗细平衡:粗粮为主,细粮为辅
“粗食品”能排除废料,“清洁”胃肠道,其中的粗成分叫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由于人体的消化道内没有消化膳食纤维的酶,所以对人体来说,是没有直接营养价值的。但是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吸纳毒素、清洁肠道、预防疾病等多种功能,是其他营养素所无法替代的。如果长期偏食精细食品,会导致胃纳变小、胃动力不足、消化力弱,对儿童影响更大。所以出于健康的考虑,要采取粗细搭配,尽可能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糙米、标准粉以及纤维蔬菜(胡萝卜、扁豆、韭菜)等。食物纤维摄入量也不应过多,否则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
2.荤素搭配:不偏食才有益健康
荤是指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的动物性食物,会使血液呈酸性。素是指各种蔬菜、瓜果,属碱性食物。二者要科学搭配,可以让人既饱口福,又不至于因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增加血液和心脏的负担。荤食和素食在营养结构上的互补性具有重要意义。人体血液的pH值要保持在7.4左右,必须荤素搭配才能使酸碱度保持平衡。荤食多了,血管脂肪沉积、变硬变脆,易患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素食则可清除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但单纯吃素者,其蛋白质、卵磷脂、无机盐等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肝细胞的修复和维护健康所需。荤食的最大特点是含有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和优质蛋白质;素食的中的植物蛋白质除大豆及豆制品外,其他所含必需氨基酸都不完全,蛋白质质量亦较差。此外,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富含钙、磷,容易被人体吸收,鱼、肝、蛋类含有素食中缺少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而素食中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则是荤食中常缺乏的,素食中粗纤维素很丰富,可促进肠蠕动。因此,只吃荤食则很容易造成习惯性便秘。
荤食中有糖原(动物淀粉),没有淀粉、纤维素、果胶;而素食中则有单糖、双糖、多糖及食物纤维等。荤食中几乎没有维生素C;素食中没有维生素A,只有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没有维生素B12,荤菜特别是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肉类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与脂肪,而蔬菜、水果则是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来源,二者缺一不可。
3.生熟平衡:生熟互补才合理
熟食使食物的消化利用率大大提高。作为主食的淀粉类食品如米、面等,由于生淀粉外壳不易消化,煮熟后淀粉破裂而成糊状物,容易被淀粉酶消化。如鸡蛋必须熟食,因为生蛋清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抗生物素蛋白能与生物素在肠内结合,形成人体很难消化、吸收的化合物,导致生物素缺乏,产生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毛发脱落等症状;抗胰蛋白酶能降低胰蛋白的活性,妨碍蛋白质消化。鸡蛋煮熟后,上述两种有害物质因受热而被破坏,就不会起作用了。
在一些豆类蔬菜中如菜豆、毛豆、蚕豆等以及马铃薯块茎中,都含有可使血液红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质,叫做凝集素。这种有毒蛋白质在烧熟煮透后即钝化失活,毒性消失,所以上述蔬菜不可生食,一定要煮熟烧透,方可食用,否则会引起中毒,严重时可致死。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需要静养
运动还是静养,一直是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持生命在于运动观的人可以举出很多运动长寿的例子。而认为生命在于静养的人,也可以列出一些静养之道。那么,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追根究底,还是要讲求平衡。
美国密歇根医学院做了一项历时14年的跟踪调查:科学家调查了20印个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并对他们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保持规律运动可以使人的死亡几率降低30%。结果也显示:运动量不必太大,但是要有规律。你大可以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轻微生产劳动,平时也可以散散步、练习跑步,都能达到运动的效果。
这是因为适量运动使得呼吸系统得到较好的锻炼,可使呼吸肌强壮有力,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神经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大脑保持清醒;能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心肌营养,有效地防止衰老。
但是,动静是截然分开的吗?当然不是。一位长寿老人曾这样介绍养生经验:他的“动”是走路和爬山,但是要根据季节气侯变化随时调整,像在冬天要在日出后进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不出大汗为度.免伤阳气。他的“静”是读书写字,同时经常泡一杯茶,借取杯、冲水等动作,在静中增加—份动。这位老人就很善于处理动和静的关系。
酸碱平衡——找对病源,“碱”回命
人体的酸碱度只有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才能保证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食物有酸性与碱性之分,在日常膳食中注意酸碱的平衡,保持体液的弱碱性,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多种疾病有很好的帮助。
当人体处于正常的弱碱性时,机体免疫力强,生病机会少。酸性体质的人易患多种疾病,这是因为酸性体质者体内的激素分泌、神经调节及脏器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由此诱发出其他疾病。
酸性体质的人的生理特征是:皮肤无光泽;稍做运动即感疲劳;上下楼梯容易气喘;肥胖、下腹突出;步伐缓慢、动作迟缓。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由于体液偏酸性而引起的疾病大致分为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