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时大文豪苏轼于庐山西林寺上所题天下闻名的诗句。
那苏东坡自幼便接触过佛禅之理,后又多与高僧结交,所以诗句中往往也不乏禅机。此句看似是在讲庐山,但其中“当局者迷”之理,却显然放诸四海皆准。
甚至那《西游》书中石猴会被压在两界山下,也正是因为他身在佛祖掌心之中却不能识,反倒写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来“证明自己”,实是要人哭笑不得的一个故事。
德广禅师一直在用石猴之事做暗指,若此诗句也是同理,那么德广会在处刻下这七个字,当然是想说寻来此处之人已“当局者迷”,并没能完全理解好所有的线索。
所以王月君压根就不用再在这七块石头附近继续挖找什么,就知道德广禅师不会再在此处留下别的线索了。
于是王月君只好苦笑了笑,她本想招呼二童,三人先回到离此最近的镇集之中,再好好想想那德广禅师图中的线索是否还能做其他解释。
但王月君刚刚看向二童,还未及开口,忽然只听得远处传来一阵呐喊之声。紧接着金戈声、铁马声纷纷响起,俨然是一队兵马不知向着何处杀了过去。
这里正是两国边界,忽然传来如此声音,莫非是两国开战了不成?
虽说王月君知道,她那堂弟本就不是个想要开疆扩土的皇帝,加之先前那刺驾一事还未发生多久,朝廷断不可能此时对大食用兵,但大食人是否会主动打到中原来,这就不是王月君能够料到的事情了。
于是王月君心下一凛,身形一展,立即便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掠了过去。
……
大食人确实在边界上引起了冲突,但和王月君想象中不同的是,这引得中原守疆将士出动的“大食人”并不是什么大队兵马,只是一名约莫与白吴二人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月君掠到此处的时候,正好看见这名少年被将士们擒下的情形。
王月君虽不清楚将士们会擒下这名大食少年的原因,但依此情形,大概是这少年想要偷越边界,却被将士们给发现,将士们职责所在,当然便把他给擒了下来。
只见那少年本想开口解释什么,但他还未开口,却见将士中像是统领的人手一抬,立即向着押着少年的几名兵士说道:“不用听他多说,他就是个奸细,赶快把他砍了,拿首级去李都护那请功!”
原来近年大食与中原相安无事,这群守疆将士闲暇之下,竟反而有时会抱怨起两国“太过和平”来。
虽说若战事当真一起,大食人派大军突袭,他们都不免有性命之忧,但若边境完全无事,他们每日便是白费力气,连立功升迁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统领此时难得见到一个想要偷越国界之人,哪管是否当真是奸细,先杀了邀功再说。何况就算此人并非奸细,反正等他首级到了李都护那里,也不可能再为自己辩白了。
这统领如意算盘打的虽好,却没想到正好撞见了王月君。
本来这少年确实也很有可能是大食国派来的奸细,倘若守疆将士只是要生擒他来详加盘查,王月君当然也不会过问。但这统领不问青红皂白便想杀人邀功,那王月君就不能不管了。
所以那干兵士本已提起刀来,但还没向着那少年砍下去,只觉眼皮一沉,便皆已沉沉睡去。
……
少年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不停的摸着自己的脖子,直至确认了十数遍,确定自己的脑袋还在脖子上之后,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
但他刚刚吁完这口气,却又不禁紧张起来,因为他这时才想起打量四周来。
他此时当然已不在那荒凉的边境上,他正在一顶温暖的毡帐之中,有三个陌生之人正在帐中另一头不知聊着什么。
好在这些人看起来并不像是中原兵马,他虽也不知这些陌生人想把他怎么样,看起来至少不会立即便丢掉性命。
而当其中一人看向他之后,他更放松了下来。
没有任何人会觉得王月君的微笑中带着恶意,哪怕是他国之人也一样。
……
白卯儿这一个多月来一有空闲便研究如何精炼七色丁香。在白卯儿的调配之下,如今这“丁香粉”的补益效果已提升到了极致,但那“剧痛便醒”的催眠效果却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除非用来对付武功低微甚至不懂武功的寻常人,或者像万花庄事件时花太平对付自家庄人那般要人把药吃下去,否则这根本就说不上是“迷药”,而是一种“补药”了。
毕竟白卯儿调配这丁香粉要遵循的第一般原则,便是尊重花太平那“只迷晕不伤人”的想法。于是这丁香粉既然不像一般迷药那般会伤人神经,那其“迷晕”的效果,自然也很难得再有所加强了。
但对于只想救下少年,却并不想和守疆将士起冲突,更不想伤害将士们的王月君来说,这对人有益无害的丁香粉自然也是第一选择。何况那些将士正是所谓的“武功低微的寻常人”,他们并没有先前刘天梁那般靠划伤自己保持清醒的见识和果断,自然便也在那边境处酣酣睡去。
只是这丁香粉虽不像一般迷药一样会伤人,但那“不分敌我”这点却也与一般迷药没什么不同。所以王月君想救下的那位丝毫不懂武功的少年,便也和将士们一并睡着了。
本来这丁香粉既然“剧痛便醒”,王月君当然也可以将少年直接拍醒。但她见到这少年疲倦的模样后,竟不忍那么做,便将睡梦中的少年一并带回了镇集,又找了一处相当于是中原客店的毡帐住下,想要让这少年好生歇息一番。
王月君三人本在继续研究谜题,忽然见到少年醒来十分紧张的模样,王月君便微微一笑,教少年放松了下来。
而白卯儿则赶忙凑了上前,用自己才学没多久的大食话同少年打起招呼来。
王月君幼年贵为郡主,多少便也学过些西域比较重要的几门语言,但白吴二人自然是直至准备要来这大宛之时,这才在敦煌向大姐请教了起来。
白卯儿虽不像其大姐那般聪明绝顶,但若只是学一些用于日常寒暄交流的简单言语,学得倒也还算不错——至少她先前便完全能自己上集市“银钗换香料”了。
何况白卯儿又是个好奇心旺盛之人,此时见了这少年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偷偷进到这大宛来,当是勾得她好奇心起,便完全不顾大姐才是三人的“领袖”,抢着同那少年说起话来。
岂料那少年看了白卯儿半晌,却又歪起头来,显是没有听懂白卯儿在说什么。
于是白卯儿想了想,又用大宛话和少年打起招呼来。
毕竟西域各国与大食国多有通婚,很难从样貌上便分辨出一个人是哪国之人,三人先前以为这少年是“大食人”,也不过是因为这少年想从大食偷偷溜进大宛罢了。但这大宛既与大食就在邻近,这少年自然也可能是先从大宛偷越去大食,此时再由大食偷越回大宛的。
但少年却还是没能听懂白卯儿在说什么。
于是白卯儿从疏勒语到莎车语、从龟兹话到车师话,将王月君教她的西域语言给说了个遍,结果这少年还是一脸茫然的模样。
那少年虽本不愿主动开口,可能是听得实在是有些不耐烦了,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说起话来。
于是白卯儿忽然明白了,到底什么叫做“白费心机”,什么又叫做“自以为是”。
原来那少年说的竟是正宗的中原话,而且他说的内容正是:“对不起,这位姐姐,我实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