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做现代文盲,否则不可能有幸福的未来。读书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将来的谋生之本。没有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就没有美好、幸福的明天。一个人不管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开公司、当公务员、参军等,都必须从小努力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知识的人将会生存困难,因为他们连改变命运的资本都没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谁就拥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证。”人们通过教育得到一定的知识,从而改变其认知、做事、生活以及生存和处世的能力。
在古人看来,读书可以安身立命,可以修身养性,使人成为高尚的人,所以有哲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满身污垢。”读书可以治国平天下,读书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事。读书是你走向未来社会的通行证。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由于知识的武装成就了事业。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曾求学于鬼谷子先生,但是开始时他骄傲自大,学到一点知识,就到外去游说,时间长达数年。因为没有真本领,没能混到一官半职,后来他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都懒得理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很受刺激。这时,苏秦明白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他没有消极堕落,而是振作起来刻苦读书,每当读书困倦想睡时,他就用铁锥狠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后来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为显赫的人物。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了知识和技能,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在,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剧,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好工作嘛,觉得读书没有用处。这是一种误解,实际的情况是,越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知识和能力越是显示出作用,读好书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在职场上游刃有余;而那些该读书的时候游手好闲,以为拿了毕业证就可以万事无忧的人自然工作难找,因为他们没有学到真知识,没有掌握真本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无论要走好哪一条,都需要知识作为后盾。我们周围少年天才不少,而他们未来的成功还是要取决于今天的努力。
知识改变命运,让知识带你开启最辉煌的未来之门!
读书,畅饮智慧的琼汁
老师说,读书有智慧。
老师还说,小聪明,大智慧。
智慧到底是什么呢?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中,那些丰富的谚语、寓言、民歌甚至文学艺术作品中,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这里有两个阐述智慧的小故事。
一个说的是,在地狱里,许多人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却因为勺太长而够不到自己的嘴,大家就只能愁眉苦脸地望着汤叹气;天堂里,一大群人也是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他们的勺柄也很长,但大家都舀起汤来喂对方,这样就都高高兴兴地喝到了汤。这里的智慧说的是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还有一个说,从前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一个见了顿时心烦意乱,心想:真是晦气死了,这次考试肯定无望了。而另一个见到黑漆漆的棺材,却笑逐颜开,心里念叨着:“棺材,棺材(官才),这次我肯定能高中。”结果果然是前一位名落孙山,后一位金榜题名。这里,良好的心境也成为一种智慧。
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呢?看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西班牙当代杰出的哲学家雷蒙·潘尼卡说,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也有人说,智慧就是美德。但不管它是什么,我们的人生需要智慧,因为智慧能引导人生。
智慧,有的在灵感中闪光,有一些在父母的教诲中流淌,更多的智慧则是埋藏在书本里。
苏格拉底说,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通过读书,获得包括洞察力、才智和美德在内的种种智慧。小小的书籍轻而易举地就囊括了所有的智慧,让许多人视若珍宝。
世界文豪高尔基非常喜欢读书,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其他的任何东西都顾不上考虑。为了抢救书,高尔基险些被火烧着。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巴金生病期间仍在读书,他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读书、不学习,仅靠着一点小聪明,最后只会让自己成为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是培根对于读书所做的精彩解读。
一个人,要获得智慧,感悟人生,只依靠自己的经历和见识显然是不现实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
迷人的魅力来自于高品质的知识修养
李宗仁先生说,如果我们的生命都是从最后的一天倒过来活,那世界上至少有一半的人会成为伟人。
可是,倒过来活,这又怎么可能呢?
现在你的时光顺序前进着……
你看到未来了吗?你知道未来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吗?
如果你现在就能预见未来,那这其实和倒着活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预见对你就是一种智慧,它帮助你提早做好准备,更好地去应对未来可知或不可知的风险。
让我们到书里去看看未来的世界:
未来世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涉及这类领域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同时,专业人才必须跨领域工作的情况开始出现。解决了温饱的未来人,对心灵生活越来越向往。趋势作家丹尼尔·品克说,现在美国正从左脑逻辑思考的信息时代,演进到重视右脑思考的感性时代。未来拥有六种关键能力的人,就是拥有设计、说故事、跨领域整合、体会别人感受、休闲娱乐和追求生命意义能力的人,将会成为职场新贵,他们就是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看了以上书中对未来世界人才观的评述,对今天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相信你肯定能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当然,书中的看法你也不必完全赞同,如果你的兴趣和理想都在这些范畴之外也没关系,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做得出色,就都能得到认可。你同样可以去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古典文学,或是成为一名律师,只要从现在起认真做准备就没有问题。如果你感兴趣的领域属于边缘领域,那向以上的六类能力靠一靠,这对你的潜力也是一种挖掘。未来世界虽然生活节奏会更快,但人们已经意识到,需要主动避免心灵的浮躁,所以,有丰厚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要。
显然,未来世界,没有知识的人得不到尊敬。
今天的你,可以为未来做些什么呢?当然是通过读书学习来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了。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你可以再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使自己多具备几项本领。比如,做一个外交官,仅仅只是通熟政治历史知识肯定是不够的,人文、地理、气候甚至是生物常识,趁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都可以去了解啊。多一种知识,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就能应对自如,知识会随时跳出来帮你。还有外语,未来世界,多掌握几门外语对任何工作都十分必要,因为未来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间的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世界将会越变越小。我们不用出国,就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居住的大楼中遇到很多“老外”,语言不通的话就可能会带来误会和麻烦。
通过读书,我们让自己预见未来。而不管未来我们从事的是哪一种职业,丰厚的知识都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知识会让我们成为更受尊敬、最有魅力的人!
18岁之前,让我们找到爱父母的最佳方式
在我们成长的20世纪90年代,“欧风美雨”又一次袭来,父亲节、母亲节成了时髦的节日。每年一度的节日当天,我们总会到商场里,为他们挑选最能代表自己心意的礼物,美丽的康乃馨,时尚的领带,新款的剃须刀,雅致的丝巾……
虽然花光了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零花钱,你也丝毫不会心疼,父母就是最亲的人,在节日的当天给他们一个惊喜,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体会到子女的成长和孝心,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这种纯洁真挚的亲情,真的让人动容,谁能说90后的孩子太过自我中心,不懂事呢?
只是,孝敬父母还有很多方式,而那些可能被你忽略了。
你能体会到吗?尽管父母在收到你礼物的那一刻感动得流下眼泪或者笑逐颜开,但他们内心里最想要的礼物是你的成长和进步,是你一天一天变得成熟,是你的一个可预见的美好未来。
美好的未来是从今天的耕耘开始的,那么,现在你也许能体会到父母每天“逼迫”你学习的良苦用心了,这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愿意打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受皮肉之苦?又有哪一个父母愿意强迫自己的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让他们倍感苦恼,受到心灵的折磨?根本没有。他们最希望的是孩子幸福、快乐、健康。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因为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从成长的深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过,所以,他们最清楚,没有今天的刻苦、勤奋、折磨、奋斗,就没有明天的成功。他们现在的严厉和不近人情,都是为了让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你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所以,对现在的父母来说,没有其他什么事比子女“配合”他们的想法,主动学习更让他们欣慰的了。他们在管你,但是他们最期待的不是显示家长的权威和你乖乖的服从,而是你真正懂得学习的益处,并付诸行动。
父母是如此的爱我们,他们为我们的一生打算,甚至预见到了未来几十年的情景,这是多么的有远见啊。可是我们呢?我们是否太过重视和追求自己眼前的轻松、舒适和自由,而从没有为他们的未来打算?等到我们长大成人之后,父母会渐渐地衰老,渐渐地失去工作和自理的能力,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要怎样继续下去呢?
今天能够想到为父母买礼物的你,一定也会说:让我来照顾他们,赡养他们。这样的孝心相信人人都有,但是你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吗?
如果今天的你不努力读书,不充实自己,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境况如何呢?也许,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够自己养家糊口,那时,也许父母反过来要用为数不多的补贴金来补贴你,为人子女,做到这一步,于心何忍呢?
当然,这只是最悲观的可能,事实上,这一幕不一定会发生。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现在的行动……
为什么首富、首相、首长们仍在学习
如果有十年的时间,一种是让你坐牢,但有书看;另一种是给你自由,但没有书读。哪一种你比较能接受呢?
83岁高龄的金庸做客《艺术人生》时说,他选择十年的时间在牢里读书。
金庸取得的成就非同小可。即便已经80多岁了,读书对金庸而言,也仍是一件必需的事,而不是无事可做时的消遣。金庸说,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只要学会读书,不论在人生中遇上什么挫折或不如意,就都不会放在眼里了。可见,对金庸而言,读书的功用还有一重,就是让人变得豁达,在知识和心态两方面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同时,你是否注意到,那些已经成为首富、首相、首长的成功人士,他们也仍在读书。原来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一辈子要做的功课。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典范。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与书相伴,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