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阅读,父亲的藏书总是令他爱不释手。不论是人物传记还是地理经济读物,在丰富他的知识的同时,也塑造了盖茨良好的品格,为他日后成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业有成之后,他依然热爱读书,在他的别墅里,有一间藏书14万多册的大图书馆,他一直翻看《金融家》杂志来关注世界新闻。现在他一年休几次假,并赋予假日不同的主题,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假期学习。比如,就在几年前,他去了趟巴西,他把那次假期命名为物理主题假期,度假的过程,他阅读了大量的物理书籍。
“即使在科技领域,学习新东西也会带来无穷的乐趣,当我想找出我们在不同时期的转变模式到底会把我们导向何方时,我就会召集专家为我们讲解有关信息。我花两个星期来做‘学习周’,在那期间,我阅读专家们提供给我的材料,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组织在一起。”终身学习的习惯让比尔·盖茨能够始终紧跟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微软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
听了比尔·盖茨先生的心得,你怎么想?看来读书的用处有时还真的可能被我们低估了呢。好在,书决不会对任何人偏袒或者吝啬,她向每一个愿意珍惜她的人敞开心胸,关键在于你是否把她看做是你终身的朋友。
现在你明白了,今天的首富、首相和首长们正是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学习,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新的能量。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更宽泛、更自然,随时随地的发现也都成了一种学习。
学习带给我们知识,更带给我们提升自己的最好原动力。认真对待它,学习就会潜移默化地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让我们终身受益。
读人生大书,学校只是开始
人生是一本大书,学校是开头的一个篇章。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开头的篇章也许稚嫩,却为后面的章节奠定了基调。学校阶段读的书和所受的教育,教会我们如何阅读人生这本大书。
在生命的每个过程,我们都需要读书和学习。而郁达夫说,中学时代所读的书卷,是一生到死也不会遗忘的基本知识。在青少年阶段,我们对什么事都满怀新奇,读书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的窗;同时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学什么,这些都是令我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让我们看看那些历史上的楷模人物是如何通过少年时的学习读好人生这本大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10岁就开始读史书和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最后,他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这样的读书不但是精读,更是在研读,这不但养成了顾炎武凡事认真细致的习惯,也培养了他的爱国情结。少年时的勤思好学,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年少时的读书,不仅为了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其实也是在锤炼我们的性格和意志。郭沫若告诫人们读书最忌浅尝辄止,他认为年轻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就说读书吧,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慨;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圆,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感染的一种通病。郭沫若先生所以这样反对读书浅尝辄止,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对年轻人获取知识无益,恐怕更重要的是担心由此形成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那时再改恐怕就晚了。
所以,我们今天的读书,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书,读的也并不只是拿在手里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书,更重要的还有习惯和做人的品德。这些东西必须在人生这本大书的第一页——在学校阶段——就要很好地掌握,否则,就像一件白衬衣上染了黑墨水,第一次洗不干净,后面就会永远留着污渍。
长大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坚强还是懦弱,真诚还是虚假?这些今天就能决定,因为今天你就要为你的人生大书写下序言,定下基调。
所以,请珍重你今天的读书生活,从今天起就写下绚烂、激荡的序言。
美丽的梦想只是标杆,学校的助跑才是关键
美丽的梦想只是标杆,学校的助跑才是关键
谈论理想是一件老土的事情吗
或许是社会发展节奏太快,或许是人们正在变得浮躁,现在,几乎很少有人会谈到自己的理想了,似乎谈论理想是一件很老土的事情。
可每个人都该有理想,每个人都该谈谈理想。
你认为理想是什么,是心里的一个梦,还是必须要到达的一片海岸?你曾给自己树立过一些理想吗?你的理想和什么有关,关乎你未来的职业,还是一次美妙的远行?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名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怎样才能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呢?当然是要有所成就、有所贡献,这些都和理想有关。
微电子学家、北大微电子研究院院长王阳元,早在中学时候便立下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一次上语文课,王阳元交上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写自己立志要成为一位原子物理学家。而“宇耕”正是他当时给自己起的笔名,意即宇宙的耕耘者。老师在讲台上念,同学们在台下“嘿嘿”地笑。一个不起眼的中学生,居然口出“狂言”,要做宇宙的耕耘者,要做大科学家? 但语文老师给王阳元的评价并不是嘲笑和默然,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王阳元真诚的鼓励,这让王阳元满怀感激。多年之后,经过不懈的学习和努力,王阳元真的成了一个硕果累累的耕耘者。
有些理想,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痴心妄想,不切实际,但只要是发自真心的,就不要轻易放弃。卡耐基说,不甘做平庸之辈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才能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历史上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自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禅师收养。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他执意下山求学,遭到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便叫他学习冲茶。陆羽为了早日下山,认真研习,学会了复杂的冲茶技巧,当他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不仅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成就!
可见,人一旦树立了理想,就拥有了奋进的动力。而没有理想的人常会不自觉地走向平庸。谈论理想并不老土,而是必需。
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给自己立下一个伟大的理想。
为什么最快的马达却最晚到达终点
一艘船在海上行驶,什么样的状况下速度会达到最快,无风、顺风还是逆风?别急着说答案,让我们先搞清楚这艘船要到哪里去。
对一艘早已迷失了方向的船来说,风无论是往哪个方向吹,对它都没有意义。因为,没有目标,也就无所谓到达。
学习时,你是否常听到父母唠叨,现在学习条件这么好,怎么成绩就提高不了呢?你是否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你没有给自己一个学习的目标,你有些迷失方向了。这时候,请再好的家教,有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你也是起不了作用的。
学习的事,我们都很重视,却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别看大家天天都在上课听讲、下课复习,要说收获呢,好像也有点,但具体有什么收获,或说收获有多大,又说不上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见过一个陌生人,过后让我们说说这个人长的是什么样,穿的是什么颜色衣服,我们大致都能说得出来。但若问他戴没戴手表,眼睛大还是小,就很难说清楚了。这是因为在见这个陌生人之前,我们并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定要记一下他戴没戴手表。因为我们的不用心,简单的事也把我们难住了。
学习的停滞不前原因与此类似。我们总是不停地学,却从不花时间给自己定个目标,这样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学到知识。
有位高中生,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每天他都花不少时间阅读课文和各种作文选。阅读时他也感觉人家的文章写得好、写得妙,可自己的就是毫无起色。他的学习由于没有具体的目标,就流于一种形式了,功没少用,却不是对症下药。如果他能明确的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是学立意还是学布局,是学写好一个开头还是写好一个结尾,或是学习选择材料,那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
学习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就如同练跳高,假若我们没有设置合适高度的横杆,而是毫无目的地跳,就不会产生积极性,也不会有技术上的提高,更无法体验到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学习时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结果和跳高没有横杆高度是一样的。
目标是动力的源泉,顽强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才能充足。目标决定动力,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同时,目标越明确,盲目、被动的行为就越少,自觉、主动的行为就越多,效果也就越好。
设置学习目标,还应遵循合理具体的原则。
梁启超曾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 。可见,我们学习时,刻意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会自然凸现出来。这也教会我们读书时大可不必字字留心,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逐一攻破。几遍之后,就可以同时照顾到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设置学习目标,应该遵循合理具体的原则,不要确定些不现实的高目标,而是要使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目标分为长期和近期的,近期目标如果实现了,就向更高点的目标迈进,逐渐地提高目标高度。
船在海上航行,动力固然重要,可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动力再充足也毫无裨益。学习也是如此,勤奋固然能帮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但明确的目标却能够使我们更快、更牢、更轻松地驾驭学习。
十年后,你要成为谁
春天种下什么,到了秋天就会收获什么。
春天种下一棵苹果树,夏天花开满园,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我们立即摘下来品尝,或去储藏起来制作更美味的果酱,留在冬天回味。
十年,苹果树由矮小变得挺拔,它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花香浓郁,果实甘甜。
十年的时间,你也将由少年成为青年,那时的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外科医生、记者,还是像刘翔一样疾跑如飞的运动员?也许在你的头脑中已经浮现出了未来生活的画面,但是这些画面最终能够变成现实吗?
对此,很多人都感到没有把握,这是为什么呢?深入地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还没有完全具备当一个外科医生或者歌唱家的条件,我们没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弄不清楚人体肌肉和骨骼的具体构造,也不知道在紧急的情况下如何抢救病人……这些拦路虎常让我们感到实现理想是那样浩大的一个工程。
怎样才能让自己达到这些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