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握紧她的手臂,二人搀扶着往前去,“是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见灵璧颔首,他笑道:“这阙词,朕最爱的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这一句。”
灵璧听他侃侃而谈,身上的疲倦随着他温平的语调而散去,她握紧皇帝汗湿的手心,“辛弃疾的词豪放旷达,又有忧国忧民之气节,我也喜欢。”
二人一行走、一行说,原本看着遥不可及的南天门近在眼前,待迈过那最后一层石阶、回头去看时,数万人皆在他二人之后,这云海、层林、群山,只有玄烨灵璧二人比肩而立。皇帝胸中油然而生一股豪气,“此处无笔墨,否则朕定要赋诗一首。”
灵璧歪歪头,“谁说没有?”她拔下发间赤金扁簪,“这钗乃是纯金打造,以此在山壁之上写下,让人刻了,便是来日你我作古,这诗作亦可万古留存。”
皇帝郎笑一声,“知朕者,惟灵璧一人耳!”他接过她的赤金簪,寻了一块平整巨石,一笔一划,写下满腔豪情。
【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振衣截崇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颂留。】
灵璧抚掌笑道:“这第三句最好,振衣截崇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颇有杜甫当日初出茅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只可惜杜甫生不逢时,偏遭末世。”
皇帝将那簪子还于她发间,“那朕呢?”
灵璧含笑看他,“您是开辟鸿蒙之人,定要立万世功业,奠我大清基石。”
二人并坐一处,向下看去,只觉日近云低,万山皆入怀抱之中,灵璧看着远处的梁九功等人,“万岁爷可要等他们吗?”
皇帝起身,舒展了筋骨,“咱们倒等他们?不等此处离玉皇顶尚有数十丈之遥,先去拜碧霞灵佑宫。”
山东巡抚早知皇帝要来,碧霞灵佑宫内无往日香客络绎的景象,帝妃二人走进去,便有道士迎上,皇帝道:“此地乃碧霞元君神像所在之地,朕不过碌碌尘寰中人,岂敢凌驾于仙家之上?”
道士递上香,皇帝灵璧拜过碧霞元君,灵璧道:“本宫想为四阿哥、六阿哥、九公主求三道平安符,劳烦仙师了。”
那道士还礼,道:“我观娘娘面相,却是富贵不可言之人。”
灵璧看向皇帝,“仙师所言,本宫俱已得到,却不知仙师言下之意是?”
那道士摇了摇头,“天机不可泄露。”他取了三枚符交给灵璧。出了碧霞祠,便是摩崖石刻,上面留存着从古至今历代帝王来此封禅留下的书法,二人在此地盘桓一阵,太皇太后、皇太后及众妃亦随之而来,太皇太后笑道:“果然天下第一山,这十八盘一带步步惊心啊。”
皇帝道:“今日且在玉皇顶的左右厢房歇息一晚,明日再下山。孙儿配太皇太后用午膳。”
次日一早,看过泰山日出,皇帝祭拜过岱庙,便往舍身崖去,高士奇看过那碑文,道:“古往今来,不知先贤几许曾于此纵身而下,以自身性命,祈求父母康泰。”
皇帝叱道:“愚民无知!他自己纵身而下,却全然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的孝道!曾子早有临渊履薄之惧,况且他自己身死,不能孝顺父母,这难道是真孝吗?自我朝起,再不可有此风俗!”
高士奇颔首,“皇上也说愚民无知,可见在他们心中对此行是深信不疑的,除非开民智,否则如何禁得住?”
皇帝道:“澹人素有奇才,昨夜联诗,属你屡有佳句,你已是左春坊左庶子,便升任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随朕南巡。”
至十九日,驻跸于驻桃源县,皇帝亲自视察黄河北岸各项险要工程,召河道总督靳辅入见,“朕在宫中,向来留心河务,并详细阅览、时加探讨尔防诸书及历年所进河图等,但毕竟未见险情实况。今详勘地势,如肖家渡等七处地区,实甚为危险,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随时保护。”
靳辅应是,“微臣本想以减少水闸之法,节省人力,如今听皇上指使,却知是微臣想得太过简单。”
皇帝指着地图,道:“肖家渡、九里冈、崔家镇、徐升坝、七里沟、黄家咀、新庄一带皆吃紧危险之处,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时加防护。可以以减水坝而分洪,只能周济目前的危机,倘若一旦遇到黄河水泛滥,减水坝有决口的忧虑,爱卿须得详加筹划,采取有力措施,使黄河顺势东下,水行刷沙,永无壅决,黄河河工皆极为辛苦,劳烦爱卿善加抚恤,严禁克扣河工粮食。”
靳辅道:“微臣谨遵皇帝圣谕。”
皇帝拍拍靳辅的肩膀,“当日爱卿离京,爱卿四十有五,如今你已年过五十,治理黄河全赖爱卿之功,辛苦爱卿了。”
靳辅忙道:“皇上之言令微臣汗颜,治理水患,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微臣怎敢惜微薄残躯,而置天下百姓于不顾,自当恪尽职守。”
十月二十至二十二,皇帝一路南下,巡视天妃闸、高邮、宝应各地,沿途视察水患,并亲自召见当地乡老,询问导致水灾泛滥的缘故,并督导当地官员尽快浚疏恶水。十月二十六方至苏州府,次日高士奇、明珠、苏州府地方官等人陪同皇帝同游虎丘,虽是秋日,可南方天气温暖,此时山间亦是郁郁葱葱,一派苍翠,寺庙隐没于层林之中,晨钟声袅袅而至,一派珈蓝静谧。
高士奇道:“这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皇上今日既然来此,必得去试剑石、虎丘剑池等地去看。”
皇帝登高临下,可见苏州府街上人流如织,锦衣华服,衣香鬓影,“苏杭一带商贾众多,民风向奢,为政者须得事事务本,务必使家家自给自足,可挽本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