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习俗的由来与“年”这种怪兽有关。前面提到,在远古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可怕、最凶恶的怪兽,头有独角,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蹿出山林,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年”给人们带来灾难,带来祸害,谁也不知道哪一年会碰到“年”,担心过年,就好像过关一样,所以把年叫做“年关”。人们无法,只得在腊月三十备好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见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至今,我国广大地区仍有这种习俗。拜年习俗在我国各地不尽相同,台湾民间将拜年称作“走春”,走春的人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热情招待,客人离去时,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例如现在人们又兴起了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和邮件拜年等等,使新春佳节更为丰富多彩。
五、贴春联、挂年画岁末年初、万象更新。人们将火红热闹、五彩缤纷的年画、春联贴上门墙,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联,又名对联、对子、楹联等,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桃符”即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初为左神荼,右郁垒。后来,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上书“神荼”、“郁垒”。但门旁两边各写两字,有些空洞,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边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春联字数一般在3个字以上,多则500多字,上下联必须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且具有玲珑活泼、言简意赅的特点。它影响所及,小至婚丧嫁娶,大至国家庆典,无不应用。蜀后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写春联则始于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见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家人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朱元璋找来红纸,亲自动笔为他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春联便相沿成袭,一直流传至今。
按照我国古老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所,在屋内墙壁上贴上崭新的年画,给人以春意融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不同的是,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朝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的方向延伸。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早在尧舜时期,年画就已出现了。到了宋代,逐步深化成了木版年画。后来,题材不断扩大,不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题材,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是我国年画最著名的三大流派。后来,又出现了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此外,还有一种不叫年画、实为年画的画,就是窗花。这是一种用彩纸剪成的画,历史也十分悠久,现已成为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很多作品畅销世界各地。这些剪纸和年画一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也使得节日的喜庆气氛更加浓厚。
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幅年画是《老鼠娶亲》。据说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因此,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们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
贴春联、挂年画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由于时代的不同和科学文明的发展,它们逐渐剔除了封建迷信色彩,而代之以更新更健康的内容。
六、吃年夜饭
年三十晚上,大家放完了爆竹,兴致勃勃地回到了家里, 第一件事就是吃年夜饭。“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年夜饭是很重要的家庭宴会,叫做“团年”或“分岁”,俗称“合家欢”。年夜饭做好后,全家人聚在一起会餐,一个人也不能缺。这顿饭有祝贺丰收和喜庆团圆的意思,也有驱疾健身的愿望。民谣说:“吃了年饭旺,神鬼不敢撞”。
年夜饭除了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饭,也有缅怀故去的祖先之意。因此,不少地区的人们在吃年夜饭之前先要祭祖。祭祖时,应将代表祖先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先用餐。接着按长幼依序跪拜,体现着后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春节饮食丰富多彩,南北风俗各异,年夜饭的种类很多。南方多食馄饨与年糕,北方多食饺子。清代,南北各地的年糕通常都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所以有黄、白年糕之别。年糕,亦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含有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美好幸福的意思。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角子、交子、扁食和银元宝,它是天下的“通食”和“美食”,起源很早。据说春节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利的意思。古来只有馄饨没有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了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在唐代,吃饺子的习俗就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去了。我国北方人民,习惯于包饺子吃。晚上的零点,古称“半夜子时”,人们在子时到来的时候吃饺子,可能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
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之意。那么吃饺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女娲炼石补天,又屯土造了许多黄土人。她从春造到夏,又从夏造到秋,辛勤地工作。可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总是被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每做完一个黄土人,她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进人的嘴里,意思是让人咬住耳朵不掉。这才把黄土人的耳朵固定下来。后来,这掉耳朵咬线的故事,就变成了吃饺子(饺子形如偃月,像个耳朵)。由于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也是黄土人最容易掉耳朵的日子,所以每到这一天,老百姓就开始包饺子,意思是让女娲造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像饺子一样的东西),不至于使他们的耳朵冻掉。女娲补天和造人的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幻想与自然威力作斗争的反映。
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在温暖的室内吃着美味的饺子,想想饺子的来历,不是很有意思吗?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汉朝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乡亲们的耳朵都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矫耳汤”给乡亲们喝。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式样,取名“矫耳”,下锅煮熟,分给众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冻耳很快就好了。以后,人们纷纷效仿,这吃饺子的习俗便这样流传开来了。后来,人们不单在冬至吃饺子,过年过节也吃饺子,并逐渐演化成一种风俗。春节宴饮是很丰富的,不同地点准备有不同的年夜饭。信阳一带,大年初一饺子汤圆一锅煮,叫做“越搅越圆”,期望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满。春节有的地方还有吃长面的习俗。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长寿。
知识小百科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习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黍,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三叩首’”。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腊月二十三以后,安排吃、安排玩、安排环境布置,赶除夕一切都准备停当。当然时间的安排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扫房子”,老太太们常说:“祭灶”前三天不早,后三天不迟,扫除也是根据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