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06200000004

第4章 正月中旬动帝京——元宵节(1)

第一节 元宵节来源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此时,春节刚过,人们余兴尚浓,到了正月十五黄昏后,天边明月高挂,地上灯火通明,早春的晚风温柔而稍带寒意,正是人们踏月观灯的好时机。古人特别珍惜此时的光阴,有“春宵一刻值千金”之佳句。元宵节,在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叫做上元节,元宵夜又叫“元夜”、“元夕”,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赏灯、观灯,故又俗称“灯节”。“元”,即开始,一年之始为元月;“宵”即“夜”,“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时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

道教对元宵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文化有所谓“三元神”之说,认为上元天宫(尧)、中元地宫(舜)、下元水宫(禹)这三位官神,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诞辰日。因此,这3个日子分别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故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按照这个说法,元宵节起源于对上元天官(尧帝)的祭祀活动,成为具有道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但实际上,在道教产生之前,正月十五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了。

元宵节是传统的民俗节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西汉初年,惠帝懦弱,吕后称制,诸吕作乱,为祸朝廷。吕后死后,大将周勃和宰相陈平等人,拥戴文帝即位,平叛“诸吕之乱”,恢复汉室正统,那天恰是正月十五。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故以后每逢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庆,欢度佳节,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以后相沿成俗。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是起源于“火把节”。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的产量常受天灾的影响。汉代时,老百姓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第二节 历史演变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灯节列为重大节日。汉武帝时期,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一夜,以此祭祀“太乙神”。(太乙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据说太乙神的权力很大,能主使十六龙,能知风雨、水旱、饥馑、疾疫。)皇帝为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便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设香蜡宝烛向它祈祷。

祭祀期间,灯火辉煌,规模宏大,自昏到明,热闹非常,极其隆重。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年—175年),因汉明帝提倡佛教,蔡愔(阴)从印度求得佛法,称印度摩羯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因在佛教教义中将火光比作佛之威神,因而灯一直是佛前的一种供具。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敕令于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不仅如此,还下令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

张灯,既成佛教礼仪,又成民间习俗。据说这就是过元宵节的开始。南北朝时,元宵欢庆活动比汉代更热闹。隋唐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空前安定的时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更是规模盛大。在唐明皇统治的盛世,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张灯游玩3天,万人狂欢,称“三夜元宵”。“元宵”作为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代。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繁荣,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北宋时,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成了“五夜元宵”。到南宋时期,又添一夜为六夜。在节日期间,帝王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楼台宴饮赏灯。

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灯谜,即把谜语系在灯上,让看灯的人们在观灯之际进行猜谜活动,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烘托节日气氛。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至明代,“元宵”的名字已经普遍流行。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南京)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称“十夜元宵”。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仍沿旧习张灯十夜。节日期间,常是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清代的元宵灯市依然热闹,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元宵节依然盛况空前,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为正灯。

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以后冰灯由满人自关外带入中原,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一带在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冰灯会,不过,制作方法和花样已经现代化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至今仍是国人看重的民间传统节日。

第三节 神话传说

一、有关元宵节的来历

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幽默,机智风趣。有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好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因为她制作和销售的汤圆又香又甜,软滑爽口,驰名京城,因而被选入皇宫做宫女。元宵身陷皇宫3年,时常想念家中年迈体弱的父母,无奈朝廷戒备森严,她根本就无法出去。今日她听说父母身染重病,恨不能在父母跟前,为双亲尽孝,就想一死了之,准备投井,恰被东方朔所救。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为了元宵姑娘,东方朔炮制了4句偈语:“长安在劫,焰红宵夜,十五大火,火焚帝阙。”后密谋由卦人传出,一传十,十传百,一时之间,长安城里出现了极大的恐慌。汉武帝闻听也大惊失色,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说道:“据臣所知,火神君最爱吃汤圆,臣闻宫中的元宵,美丽聪慧,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汤圆,不妨请圣上下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令京都各家都做汤圆,共敬火神君,借此消灾。至于玉帝方面,还请陛下再下一道圣旨,传谕臣民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通宵达旦,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定可瞒过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陛下离宫混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如此定可保陛下平安!武帝听后笑逐颜开,遂即传旨,照办勿误!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汉武帝也因正月十五皇宫安然无恙而大喜,于是便下旨:今后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燃放烟火,张灯结彩,从此就形成节俗。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做元宵,这天也就叫做元宵节。

二、关于元宵灯节的由来

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在很多年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它们成群结队,四处伤害人和牲畜,糟蹋庄稼,人们万分痛恨,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次,打死了一只肥大的鸟,光脖子就有七八尺长,谁知道这一下却惹出了滔天大祸。原来这只鸟是天宫守门的神鸟,只因闲来无事,飞落人间游玩,不料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枉送了性命。玉帝知晓后非常恼怒,立刻下旨,要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下凡,把地上的人畜全部烧死,为他宠爱的神鸟报仇。巨大的灾祸就要降临人间。一位仙人听闻此消息,心想:青山绿水,人民安居乐业,无白遭到火灾,岂不大坏天理,该怎么办呢?玉帝传旨,谁敢违抗?仙人想来想去,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前来相救。他对人们说:“正月十五晚上,你们家家户户燃起火把,张灯结彩,亮起灯笼,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玉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便可免此厄运。”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到南天门一看,人间果然是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还真的以为是燃烧的大火,心中大快,不禁连声叫好,满以为给神鸟把仇报了。这样便骗过了玉帝,使人们免遭灭顶之灾。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三、说起汤圆

近代史上还有一个典故。话说,辛亥革命以后,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篡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务,后来又复辟登基当上了皇帝,想永远为君。不料,却遭到举国人民的反对,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有一天,他在街前走过,听到街上有人扯着大嗓门喊:“元宵——喽”,心中极为恐慌。因为“元宵”两字与“袁消”谐音,即消灭袁世凯之意,他知道自己当了皇帝,既不合潮流,又不顺人心,认为这是有人在召唤人民起来消灭自己,是诅咒之词。所以他回去以后便下令从1913年的元宵节起,禁止再把这种食品叫元宵,“元宵”一律改叫“汤圆”或“粉果”。这个窃国大盗闹出了这么一场杯弓蛇影的历史笑话。不过,老百姓们根本不买他的账,“元宵”两字的称呼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被老百姓喊得更响亮了。而逆潮流而动的袁世凯,1916年自己却被取消掉了。

知识小百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出在宋朝。据说,当时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避讳,他就要求全州的人一定要避免用“登”字,和“登”同音的字也不准用。他手下有些人还曾因触犯了这个禁令而受到鞭笞。后来,灯节要到了,这州官也算有“才”,就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告示:“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老百姓知道后哭笑不得,称他为“放火州官”,同时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讽刺统治者欺压百姓、为非作歹、为所欲为。

“破镜重圆”——4世纪到6世纪末,宋、齐、梁、陈四朝先后在我国南方建立地方政权,史称南朝(420年-589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的君主陈后主的妹妹宋平公主,嫁给了陈太守舍下一个叫徐德言的人为妻。徐德言眼看着陈朝腐败无能,即将灭亡。就与妻子约定,如果将来国亡人散,两人就各持铜镜一半,正月十五于街市上相寻,以镜子合上为证。后来,陈朝灭亡了,二人天各一方。几经波折,最后离散了的夫妻凭着破镜,终于在正月十五那天破镜重圆了,并从此偕老终生,被后人传为佳话。

第四节 元宵习俗

一、猜灯谜

灯谜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富有民族风采的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它可以增长知识,启发思维能力,活跃文娱生活,因此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又因其深奥难懂,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因此,又叫“射灯虎”。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供游人猜度,猜对者扯下纸条,领取谜赠。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灯谜,是我国古代谜语与灯节的巧妙结合,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谜者惑也,是一种迷惑人的语言。谜语古时候也叫“庚辞”,是一种隐语,隐语就是隐其语言的本来面目,而假借其他词语说出来,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时,不把本意说出而是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使之得到启发,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庾辞”,这种藏头隐语,就是谜语的前身。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

明清时期,灯谜已成为年节,特别是元宵节,是城乡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猜灯谜活动在民间十分流行。《红楼梦》里就有贾宝玉和姐妹们打灯谜热闹场面的生动描写。

北宋诗人王安石是一个制谜的能手。据说“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谜底为“贺”;“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谜底为“资”,就是他制作的。

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却横行乡里,看人行事,人们都叫他“笑面虎”。一年春节将至。胡家门前来了两个人,前边的李才衣帽华丽,后面的王少穿着破烂。

同类推荐
  •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亲情故事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亲情故事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主要包括有关成长、生命、神童、亲情、爱心、感恩、母爱、父爱、心态、美德、人格、幽默、思维、习惯、励志、真情、名人、英雄、语文、数学、名著、唐诗、地理、历史、美术、音乐、文学、电影、谜语、哲学、哲理、信仰、智慧、文明、发现、科幻、推理、侦探、战争、探险、惊险、财富、时尚、神话、民间、公主、医学、天文、寓言、建筑、名胜、海洋、奥秘、奇趣、植物、动物的故事,既有一般的故事,也有知识故事,这样,把阅读故事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就能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新课标课外读物的最大特色。
  • 语文新课标必读-呐喊

    语文新课标必读-呐喊

    鲁迅(1881-1936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的士大夫家庭,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乡土的传统与民间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一生。
  •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经典名著导读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经典名著导读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经典名著导读》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 中小学大型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中小学大型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本教材紧扣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从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由案例导入理论问题,又理论联系实践,突出案例教学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不仅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操作性等原则。
  •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告诉您如何慧眼发现尖子生,我们将教会您如何理性培养尖子生,我们将引导您如何智慧管理尖子生。
热门推荐
  • 赛鸽帝国

    赛鸽帝国

    主角机缘巧合得到一羽天落信鸽,跨入一个全新的赛鸽世界,开始了一段信鸽竞翔的传奇培育鸽系打造血统人和鸽为冠军而生欢迎赛鸽书友加群:6679094
  • 我的蓝条无限

    我的蓝条无限

    林浩穿越了。他穿越为一个外门弟子,原本想靠努力打败一切敌人的他发现自己居然悟性差到什么都学不会,学了三年就学会了一门最基础的天罡拳。问题是这一拳下去会掏空自己所有的真气啊!直到林浩连续打出了三拳,没有一点疲劳甚至还有点想笑“好家伙,原来老子蓝条无限啊。”
  • 网游纵横之重生小怪

    网游纵横之重生小怪

    重生NPC小怪,找个机会脱离(母体)boss。拥有5.0.1版本的资深亲历。在重生之前并是一个有名的青峰—剑客,拥有称号『战力无双』『一世高手』『万剑归一』『展翅高飞』『随行萌宠』『唐门传人』『消费达人』『幸运之星』『化身万物』……前世的莫言虽然进入游戏晚了一个月,可不影响他的成长。一个骨灰级的游戏爱好宅男,在某些方面的适应性榷实很强。曾经莫言错过了内测,因为他不是幸运者。内测时间一个月,而参加了这个月内测的玩家,无疑不是后来的一个强者,一方大能。当然,这些人在成为强者后,还是有人后悔的,比如『柳子峰』就悔不当初,竟把新手攻略及自己成长起来时的全部经历发到论坛上,为自己造就了一批强敌。莫言当初就是看了『柳子峰』的攻略,才稳稳躺过新手村的,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如今重生归来:拥有前世玩家的面板和NPC的面板,还多了常人没有的先知,时来运转,这一世莫言必将揭开《领主》之密,成为那终极boss。
  • 夜未央,情为谁断肠

    夜未央,情为谁断肠

    “爱”字繁体是写作“愛”,是中间有个“心”。爱是要有心、要全心、要真心。当没有了“心”,就不再是“愛”,是“受”。“受”是不是接受就是不接受,或许是“受苦”的受,“难受”的受。受者觉得委屈,觉得不值,那又怎样?事实既成,难以挽回。心有不甘,讨回呗!钱债易还,人情还不清,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所谓“情债”。两情相悦时,有用帐部记帐吗?恋爱都是自愿的,没人逼迫的,到分手时,就要去追讨,说那些是付出。难道当时的他没付出?说那是他欠自己的情债,那他付出的又怎样算?
  • 南宋忠魂录

    南宋忠魂录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金戈铁马,忠臣良将,谁主乱世浮沉.魔剑在手,策马江湖,斩断情丝爱恋.匈奴横行,奸逆当道,英雄力挽狂澜.杀机四伏,斗智斗勇,难明是非恩怨.正直少年,邪派杀手,书写华丽篇章.烈酒美人,如歌如画,尽在南宋忠魂.重生武侠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丑小鸭与冰孔雀的美丽邂逅,谱写了一段暖伤的青春恋爱圆舞曲,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回到了那曾经年少的时光,当时年少春衫薄,当时别离笙箫歌!四个主人公,一段故事,在青春里打转,只是时光荏苒,物已是人也非!
  • 九灵仙途

    九灵仙途

    法则九分,衍生九灵,九灵合身,得证大道。洛希:“我是最弱的分身,又是最强的本体,分身们,快到碗里来。”
  • 无上玄种

    无上玄种

    无尽大陆,武者修元气,冲灵路,夺灵媒,只为能成功炼得玄种,成为那无数人向往的……玄师!神秘少年横空出世,一路杀意弥漫,只为那心中的倩影。要么疯狂!要么灭亡!
  • 行刑司

    行刑司

    我叫白锅,不叫背锅!不是背锅!!算了,背锅就背锅吧……作为行刑司的一员,怎么就这么难呢?
  • 春木相思谣

    春木相思谣

    “舍去的种种,换回来的究竟是对还是错?”“为了他拼命值得吗?!!““现在回头真的可以吗……”“我佛慈悲……怎么不对我慈悲一点!!!”“我想过很多种可能,却没敢去想这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