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原是用以驱邪,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迎神、祭祀、赛会、祈祷等民俗活动。如今,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除了在春节辞旧迎新燃放爆竹以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都少不了爆竹。爆竹已成为过年的标志,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
第四节 春节习俗
一、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黏”,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于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
祭灶习俗在我国全国各地都极为普遍。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直接将神像贴在墙上。人们称这尊神像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专管各家灶火的神君,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掌握各家的祸福,监视人们的行为。把全年各家做了什么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的手中。到腊月三十晚上,灶王爷再根据玉帝的指示返回人间赐福或施惩,称为“接灶”。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关系重大。
送灶仪式多在黄昏入夜后进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在玉帝面前多说点好话。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坏话不说。”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点火焚烧,送灶王爷升天。
祭灶仪式非常热闹、隆重而又有趣,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二、除尘
“腊月二十四,掸(dǎn)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民谚云:“二十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打扫房间,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使得窗明几净,井然有序,干干净净迎新春。这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形成的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再者,清扫尘秽,也是与蚊蝇、病菌作斗争,起到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作用。
扫房除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帚”字已见于甲骨文。相传扫帚一物,乃夏代“中兴之主”少康所创。陕西省宝鸡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洒扫人形的铭文,足见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去除秽物灰尘了。宋朝吴自牧也在他写的书中说:“不论大小家,俱洒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守岁
“月穷岁尽之日”,年三十的晚上,人们习惯称为除夕,是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这天晚上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活动,叫做“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人们通宵不寐,围炉夜话,叙旧说新,互相鼓励,希望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据说,守岁最初也是为了驱除这时还缠在家里不走的“百鬼”,好让人们过个平安年、吉利年。到后来年深久远,再没有人把这项活动和驱鬼联系起来,而变成一种习俗了。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古代的守岁是热闹的。据文献资料记载,晋代已有守岁之俗,到南北朝时已成普遍风俗,到了唐朝此俗就已盛行了。唐代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在庭堂房间里点着明亮的蜡烛,男女老少团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互相传送着美酒,一直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宣告结束。宋承唐风,“守岁”尤盛。到明清时,守岁之风不减唐宋。除夕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现在我们多用灯来取代炉火、篝火,守岁之夜,灯火通明,亮光照到每个角落。守岁,确实是我国人民一个良好的传统。在这天晚上,炉火通红,家人围坐,老幼聚欢,一起畅叙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忆苦思甜,给人们精神上增添了新的力量。
古来守岁到了午夜,还有一个饮屠苏酒的习惯。据宋代高承说:“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屠苏酒不是一种只为节日助兴的酒,而是一种用草药配制成的药酒。“屠苏”本是一种阔叶草,古人用它装饰房屋,称作“屠苏屋”。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屋里的人酿的一种酒叫做屠苏酒。其实饮屠苏酒之俗在唐代形成,据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留传下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照例要分送给亲友邻居一包药,这个处方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乌头等配制而成。孙思邈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但唐代是元旦饮此药酒,以后代代相传,到宋代就是除夕饮屠苏酒了。
古时候喝屠苏酒,方法也新颖。一般说来,大家吃东西时都先敬老人,但是饮屠苏酒却是先少后老,谁的年岁最小谁先饮。古人云:“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意思是说,春节来临,少年增岁,值得庆贺,必须先饮;老人添岁,更加年老,必须慢饮。屠苏酒饮罢,人人脸上泛红,大家谈笑风生,到这个时候,旧岁除去了,新年将临了。
在唐代,除夕之夜,全家团聚欢宴时,除了饮屠苏酒外,还喝一种在冬天能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桌上的盘中有花椒粉,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调匀,然后再饮。花椒酒的年代比屠苏酒要早,目的也在于防病,并可强身健体。
四、拜年
春节里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称为拜年。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新年新月新生活,人们又增加了一岁,大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生活幸福。所以从正月初一起,乡友邻居,亲朋好友,登门看望,恭贺新春,互相勉励,逐渐形成了拜年和走亲戚的习俗。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传统上有拜年与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同辈之间的道贺。
大年初一早晨,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 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然后长辈再给晚辈晓以期望,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早饭后,就各自到街坊四邻、亲朋好友处拜年,淳朴真诚。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祝语,比如对老人说“新春吉祥”、“寿比南山”,老人们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事业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受用;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想听的莫过于“财源滚滚”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在新年中最期盼的莫过于“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