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徽墨创始人之一奚廷圭
李廷圭,五代十国时南唐制墨名家,也是徽墨的创始人之一。歙州人,原籍河北易水(今属河北保定),原姓奚。传说他的父亲奚超,他的弟弟奚宽,奚宽的儿子承宴,承宴的儿子文用,世代都是墨官。南唐末年,燕赵战乱,奚氏父子避乱逃亡,千里迢迢来到黄山脚下的歙州。据《徽州府志》载:唐时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其子廷圭“渡江至歙,见此地多松,留居造墨”。奚氏父子发现这歙州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于制墨业生产,不但有许多黄山松树可以取得高级松烟,而且更有澄清见底的练江。溪水可以保证和料时的纯净,于是,他们就定居下来,并且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墨,人们都把它称为“新安香墨”,这是因为歙州属于新安郡,附近又有一条新安江的缘故。廷圭所制之墨坚如玉,且有犀纹,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相传这种墨浸泡在水中3年也不坏,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时与澄心堂纸、龙尾砚、智永笔并称四宝,曾为南唐和北宋御用之墨。
古歙州有了新安香墨之后,每年向宫廷进贡的礼品中就增加了这样一种特产,据说每年歙州进贡的大龙凤墨都要达到千斤呢!这些贡墨在宫廷里备受欢迎。皇帝常常是在群玉殿的宴会上,郑重其事地向近臣们赐送御墨。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喜舞文弄墨的皇帝。他一方面封歙州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为他制作龙尾砚;另一方面又封歙州墨工奚廷圭为墨务官,专门为他制作新安墨。随后,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赐给奚廷圭以国姓“李”,表示他对新安墨的特别珍爱。从此以后,人们都把“奚廷圭”叫做“李廷圭”,把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称作“李墨”了,一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到了150年后的宋宣和三年(1121年)宋徽宗下旨改“歙州”为“徽州”,才把“李墨”和徽州各地生产的墨统称为“徽墨”,一直沿袭到今天。
第二节墨仙—潘谷
潘谷,宋元祐歙县人,一生制墨,他所制之“松凡”、“狻猊”等被誉为“墨中神品”。陆友的《墨史》卷中记载,潘谷死后,苏东坡曾写诗悼念,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见人间话墨仙”之句。宋何蘧的《墨记》说:“其用胶不过五十用之,亦遇湿不败。”《东京梦华录》记载,在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所)时,“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经常是文人争购的对象,所以当时收藏潘谷墨的人很多。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称道:“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苏东坡曾在《孙祖志寄墨》诗中赞道:
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
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
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
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金笺溅飞白,瑞雾索长虹,
遥怜醉常待,一笑开天容。
潘谷不但精于制墨,而且善于辨墨,凡墨只要经过他手一摸,便知精粗。宋何蘧的《墨记》中说,有一次黄山谷将自己所藏之墨,请他鉴定,他着墨囊一触,便告诉山谷说:此李承晏之软剂,今不易得。又拿一囊说,此谷20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黄山谷取出一看,果然如此。
潘谷之佳墨,“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被列为贡品送到宫中,普通人难得一见。潘谷晚年因饮洒太多,神智不清,竟发狂掉在水里淹死。为此,苏东坡作诗《赠潘谷》,诗曰:
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惊市人。
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
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
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世人重耳轻目前,区区张李争媸妍。
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第三节明墨四大家
罗小华,明著名的制墨家。名龙文,字含章,号小华,徽州人。年青时就执掌制墨业之牛耳,为徽州制墨业中歙派的代表人物。罗小华制墨采用桐油烟,所制墨品被时人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甚至有人重赀争购,常以贩墨致富。明嘉靖时,罗小华得到世宗的赏识,曾为严嵩之子严世藩的幕宾,官至中书舍人。后来世藩伏法,他也被杀。到万历时,不过10余年,罗墨却价值倍增,已闻名于神宗朝。内侍太监为了讨好万历帝,不惜以重金争购。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中评价罗小华墨:“所制墨糜玉屑金珠,以为珍异。”当时书画家董其昌称:“若我朝定当以罗小华鹿角胶为第一。”罗墨传世较少,而伪品颇多。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罗小华“一池春绿”墨。据《韵石斋笔谈》记载:明万历间,神宗朱翊钧,有意访求罗墨,竟命内侍重价收藏。明朝皇帝听说极品市场有“桃心墨”出售,很想得到名品收藏。这一天下朝后,匆忙地随手拿了一锭金子带了侍从微服出宫,直奔极品市场“文房四宝”商铺而去,直向店铺掌柜求购“西王母赐汉武桃心墨”。掌柜的竟见金子太少不愿意出售。明帝朱翊钧求购不得只好扫兴而归。第二次他就带足了10两金锭去求购,才得宝墨,如获至宝,忙命内侍收藏于内宫。由此足见罗墨的珍贵。
程大约(万历年间在世),字幼博,又名君房、士芳,岩寺人,制墨家,被誉为李廷圭后第一人。君房制墨,不受陈法约束,博取众家之长,讲究配方、用料、墨模,首创超漆烟墨制法。得意之作有:“玄元灵气”、“寥天一”、“重光’、“妙品”、“贝多”、“芗泽”、“百于榴”、“青玉案”、“合欢芳”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作《程氏墨苑》12卷,由丁云鹏等绘图,黄应泰、黄麟等手刻,徽州滋兰堂套色印刷,是一部杰出的墨法集要和版画珍品,被郑振铎称为版画之国宝。与罗小华(呈坎人)、方于鲁(岩寺人)、邵格之(休宁人)并称为明代制墨四大名家,曾自言:“我墨百年后可化黄金。”董其昌在《程氏墨苑序》中亦言:“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方于鲁,本名大滶,因明万历帝常称“方于鲁墨”,遂废原名,更字建元,号太玄。本籍新安(今安徽歙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万历年间。是明代著名制墨家,与程君房齐名,世称“方程”。方于鲁承袭了过去制墨的工艺传统,更加精益求精。他注重制造大墨,墨模雕刻极细,而且木刻的技巧,能充分在墨面上表现出来。还在墨上题以佳名,作为礼品之用,如生子用“百子骏墨”、“百子榴墨”、“天孙云锦”墨,生女用“载弄之璋”墨、“掌珠”墨,结婚用“文彩双鸳鸯”墨“同心比翼”墨,投考可送“玉堂柱石”墨、“玉堂花瑞”墨,生日礼有“以介景福”墨、“千岁苓”墨,送府县官有“麦秀雨歧”墨、“嘉禾重颖”墨,赠武官有“玄衮玄钺”墨、“凌烟阁”墨,致地方长官有“砥柱承天”墨、“五岳四渎”墨,奉宰辅有“调羹”墨、“补衮”墨,献给皇帝有“天保九如”墨、“云行雨施”墨,其他还有和尚用的“达摩真性颂”墨“炽盛光轮”墨,道士用的“青牛紫气”墨、“碧枣玄梨”墨等。方氏之墨,质地坚实,神采夺目,晶莹如黑玉。墨模雕镂皆出高手,绘图题识都是名家,尤注重墨的装饰,几乎无墨不用刮摩敷漆之法,即用漆皮作为墨的外衣。此外,还有加敷五彩墨,传世有“文犀照水”、“文彩双鸳鸯”、“皇图九锡”、“鱼在右藻”、“天禄永昌”、“妙杏宝轮”等。方氏曾请名工把他墨肆所制的一些墨照原来形状摹绘刻板,花费5年时间编成著名的《方氏墨谱》。
邵格之,明朝嘉靖、万历间制墨名手。字正己。休邑(今安徽休宁)人。为明代制墨业“休宁派”创始人之一。制墨得隃麋之妙法,绍方翼之真传。“玄文如犀,质如玉,法沿于超,迈于谷”。制“御墨”、“赤水玄珠”、“龙棒珠”等墨,上有“嘉靖庚子(1540)年”、“万历三年(1575)”、“休邑邵格之精制”字款。所造成套丛墨——“集锦墨”,为明以后制墨业学习的榜样,他也是集锦墨的创始人之一。目前,邵格之墨,有“文玩”、“世宝”、“蟠螭”等墨传世。
第四节曹素功和曹氏墨业
1.简说曹素功
曹素功名圣臣,原名孺昌,字昌言,号素功,安徽歙县岩寺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顺治十二年秀才(1655年),在曹素功45岁时成为贡生。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享年75岁。
曹素功自幼耳闻目染,从青少年起对制墨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并热衷于收集古代各种名墨,积累了制墨知识。曹素功在《墨林·自序》中说:“余垂髫癖嗜客卿,尝欲聚天下之名烟,袭而藏之,以供把玩。凡得一丸半笏,不敢轻置以负所好。”
清康熙六年(1667年),曹素功辞官,开始做制墨之营生。最初接手了吴叔大的“玄粟斋”并改“玄粟斋”为“艺粟斋”。此时的“艺粟斋”与其他的墨肆一样,除生产贡墨之外,同时生产实用性强,品质好,传世亦较多的应市之墨品。曹氏生产的应市之墨,品种之多,造型亦繁杂,工艺精益求精,名声亦渐远扬,其墨业更加兴旺。曹墨品类如下。其一,紫玉光为曹素功第一墨品,相传在清康熙皇帝一次南巡途中,曹素功把精心制作的佳墨呈上,康熙皇帝用后极为赞赏,赐曹家之墨“紫玉光”3字,使得曹墨名声大噪。此品传世所见有“黄山图墨”、“白岳图墨”等套墨。其二,天琛。名目是隃糜墨、仲将古法、张永墨、新安法墨、奚鼐造、李超、新安上色墨、软剂、握子墨、天烽煤、耿氏墨、依歙样法墨、雪堂义墨、太室常和、易水火墨、隻角龙纹、书窗轻煤、三衢蔡瑫、再和墨、净明斋、卧蚕小墨、远烟、潘谷墨、沈胿漆烟墨、解子诚、易水汞墨。其三,苍龙珠,套墨作圭(方)璧(圆)形。其四,天瑞。共分草圣、酒仙、真孺、隐者、羽士、侠客、高僧、美人、词伯、画师等种类。其五,豹囊丛赏,以曹氏各种墨拼合而成,一匣四笏或八笏。其六,青麟髓,全套有15个品种,各代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为圆形,其他是长方形。其七,千秋光,作桓圭、信圭、躬圭(长方形)、蒲璧、轂璧(椭圆形),即所谓“三圭二璧”,多带年款。其八,笔花,墨上镌瀛州图。其次还有岱云(墨上镌泰山出云图)薇露涴、非烟、香玉五珏、文露、寥天一、紫英、潄金、大国香等。
由于他悉心探究秦汉时期“渝麋”(今陕西迁阳县)和唐代“易水”(今河北易县)的制墨遗法,又总结掌握了“徽墨”工艺,形成了曹氏制墨特色,即注重质量,对烟、胶选料一丝不苟,非松烟不取,非上色胶、澄净水不用,对墨模雕刻力求工细精微,而且交游广阔,出入宦官人家,很快受到社会重视。相传康熙巡视江南时,曹素功献墨,蒙赐“紫玉光”三字。于是名声更大,经营业务节节上升。还创制了“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贵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遂有了“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著有《墨林》2卷,主要辑录珍品墨和墨客题咏。
2.曹氏墨业“三个不卖”
曹素功本人是曹氏墨业的创始人、奠基人,而他同时对儿孙耳提面命,使后代都深通墨道,成为善于制作、创作和经营墨业的好手。而曹氏后人秉承其注重质量、做精做深的文化,是曹氏墨业在随后的几百年里绵延不绝,并实现了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素功在世时,其长子永锡就早已协助父亲司理墨业。顾宸在《墨林》题识中提到,他去访问素功时,素功“乃饮余酒,命其郎君永锡侍坐。永锡益豪于饮,谈三万杵之技甚悉”。永锡介入店事虽然较早,但后人很难见到有他名款的墨品,主要是因为父亲在世时,他仅仅是协助经营。父亲去世后,他只经营了短短6年时间就谢世了。
而永锡的长子—曹氏墨业的第三代传人曹西侯,则在曹氏墨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曹西侯名定远,西侯是字,号班亭。年青时曾与胞弟霖远以监生资格到北京应顺天府乡试,但都没有录取,于是兄弟两人就在国子监就学。以后,两人又一齐回乡。接着,父亲永锡弃世,定远继承了父业。他经营“艺粟斋”前后达40余年之久,以制作贡墨出名。兄弟俩制作的墨品,经得起“风高起燥”而不碎裂的考验,被认为深得制墨精髓,至今还能见其名款的有“天章焕彩”、“太平清玩”、“海屋筹”、“清赏”等墨。其中“天章焕彩”是雍正年两江总督范时绎通过徽州知府沈一葵在“艺粟斋”定制的贡墨。沈一葵在《墨林》中有这样一段题识:“余奉命移守新安,制台范公委以治墨,上供宸翰。因得接其文孙西侯,风流俊雅,克绳祖武。询其制法,备言其家传之秘,物料精好,和杵有度,参以前人之法,运其心得之神,墨以能事,不留蕴余。”
曹西侯对巩固和发展祖父曹素功开创的“艺粟斋”墨业,是做了极大努力的。乾隆帝弘历在没有做皇帝时谢人赠墨诗里就有“古来作者难屈指,前朝潘生今曹氏”之句。足见康、雍年间,曹家的墨品已身价百倍,风行一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