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功的曾孙士悦、士恂,是“艺粟斋”的第四代传人。他们继承祖业是在乾隆年间。这时,曹家的墨品进贡朝廷,已有定例。不仅如此,乾隆帝甚至以曹家墨品赏赐官员。乾隆三十六年纂修的《歙县志》中就提到:“先是海内巨卿贡墨皆取制于曹素功……近则曹素功紫玉光屡充贡品,邀宸鉴,赐赉名卿。”这说明,“艺粟斋”在曹素功曾孙士悦、士恂之手,名声更大了。
乾隆年间,曹氏墨品还传到了日本。日本墨工古梅园主人松井泰元于1742年所刻的《古梅园墨谱》“自序”里,提到“徽州官工曹素公(功)”。
至六世孙曹尧千,其制作的墨达到曹氏创业以来的最好水平,因而有“尧千氏为曹氏之冠”之说。曹氏墨业的“三个不卖”,即来源于此。曹尧千恪守质量和信誉,坚守“三个不卖”,即新墨保存不过一年不卖,墨锭外观不整齐不卖,墨面有裂缺不卖。因此,有人称他“不失去先人之良法,而继之于精专之功力”。据传,嘉庆召曹素功后代晋京演习,曹尧千在宫廷操作表演时,随着墨坯反复锤敲,馨香四溢,观看的大臣们众口赞叹。尧千氏遂创制“金殿余香”墨,记此盛事。后世推崇和承袭尧千氏技艺,至今仍沿用“尧千氏”商标。
3.曹墨到上海
曹氏七、八、九世孙期间,频有兵变。九世孙端友着手重振家业,墨庄迁至江苏常熟,再迁至苏州,最后于同治三年(1864年)从苏州迁到上海。在老城区小东门附近,开了一家墨店,以店带工,继续制墨。
当时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万商云集,工商业和文化都很发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曹端友继承并灵活运用祖先的经验,完善炼烟配方,使墨锭更加光亮而细腻,并创制了“提梁”、“集锦墨”、“百寿图”等品种,画面高雅,造型精巧,堪称墨苑珍品。
十一世孙曹麟伯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又经著名墨模雕刻艺人王绥之授艺。他接掌“曹素功墨庄”后,请了名画家任伯年作画,曹麟伯自己执刀将画移刻墨模。创制了“若耶风韵”书画墨等品种。
自此,曹素功墨的名声,远播中外,产品长期畅销日本及东南亚一带。1914年,曹麟伯选曹素功墨庄各类精品参加日本东京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和奖状。同期,日本著名书画家、学者富冈铁斋先生向“曹素功墨庄”定制产品,墨面“铁斋翁书画宝墨”和背面樱花的写意图案,都是铁斋亲笔作品,由雕刻高手镌刻墨模。此墨在日本深受欢迎,至今还是书画墨市场的首选产品。1926年曹素功墨庄再次选送名品参加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博览会奖状。
社会名流和书画家们,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书画艺术特点,很讲究文房四宝的选择。曹素功墨庄重视制墨质量,常根据客户要求,为名家定制墨锭,不少书画家和喜爱书画的名流,都和曹素功墨庄有交往。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及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等,都曾向曹家定版制墨。据老职工回忆,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每次到上海,大都要到曹氏墨苑选购一些文房四宝,并亲笔题赠“艺林至宝”赞语。已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向曹家定制“鸳鸯七志斋”墨。
曹氏子孙秉承祖上的制墨配方和经营特点,注重质量,努力开拓,墨肆逐渐扩大,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列,并迁到文化用品商店比较集中的河南中路。
当时“徽歙曹素功墨庄”的店号招牌,为“翰林将军”、著名书法家谭延手笔。
4.徽歙曹素功——上海墨厂
解放前夕,上海物价一日数涨,市场不景气,墨庄生意清淡。当时,曹家墨肆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们有一个信念:保住祖业,不“砍”招牌。老板与职工苦力支撑,直至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为百业振兴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墨庄在恢复生产的当年,产量就达13500多公斤,突破了20年制墨业的最高记录。
1956年曹素功墨庄参加公私合营,与广户氏胡开文、屯镇胡开文、发记胡开文、敦记曹素功合并为曹素功墨庄,生产场地由南市天灯弄迁至闸北南山路现址。1957年,曹素功墨庄恢复高级墨生产。几百年来一直受人们欢迎的“紫玉光”、“苍龙珠”等名墨,又在市场上出现。1967年,曹素功墨庄更名为“上海墨厂”。1986年经批准为“一厂两名”——“上海墨厂(徽歙曹素功)”。
上海墨厂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产品畅销国内外。101油烟高级书画墨曾先后两次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后,上海墨厂出口量上升,主要是日本,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除出口外,一部分产品销市内笔墨庄、友谊商店、工艺美术品商店和各大宾馆;一部分销外省市,包括北京、辽宁、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深圳等省市。1989年,上海墨厂的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95年,上海销售墨的商店有50余家。这些商店主要销售上海墨厂生产的产品,安徽歙县、绩溪、屯溪的墨约占15%。
传统墨是纯手工的工艺精品,制墨工艺十分复杂。据上海墨厂老师傅介绍:先将原料进行上万次的杵捣,然后经过压型、晾干、锉、磨、刷等工序才能完成。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要模压成形。此外,墨模的雕刻是一个艺术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6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
上海墨厂现存有墨模数千副,刻绘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题材典雅多姿,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川名胜、花卉仕女,不一而足,对墨观景,方寸之间,岚光山色,幽趣盎然。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在光绪年间为曹氏墨肆画了一套“名花十二客”,每锭赋图一幅,清秀雅丽,别具一格。“西湖风景图”一套则多达45锭。
更加难得的是,墨是越老越“吃香”。古墨经过千锤百炼,品质优良,可千年不变。其质量特点为:一是质地细腻。制煤时所得煤灰粗细得中,无白灰夹杂其间,胶亦均匀,两者完全融合,故质地精纯,上砚自然无声;二是胶量适中。指含胶不宜过重,过重则黏性多而滞笔,过轻则有质地而无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胶二斤”,这是煤和胶的“黄金比”。墨虽浓而不粘稠,又易施笔,是为质好。
古墨难求,价格极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企求。因此现代老字号墨厂的佳品亦弥足珍贵。20世纪90年代,荣宝斋所摆的墨价格已不菲,尤其是一块曹素功墨厂为荣宝斋百年店庆特制的2公斤朱砂大墨,标价3.8万元;另有1公斤重的朱砂墨每锭2万元,真乃“金不换”也。时至今日,恐怕要翻几番了。
有“好墨”人士对上海墨厂的“老墨”,进行了初步调查。在大约200多平方米的老墨仓库堆满了2米左右高的货架,货架上放满了一包包的老墨,有五六十年代的,有七八十年代的,也有九十年代的,分成“卖品”和“非卖品”。“卖品”有130多种,如铁斋、换鹅、四美人、八仙等,“非卖品”也有100多种,有的文革后就没有上过市,现在已被封存起来,不卖了。
上海墨厂2005年进行了改制,由上海新世界集团控股,和上海老周虎臣笔厂一道并入上海新世界笔墨有限公司。
上海墨厂的老墨无疑是宝藏,中华老字号“曹素功”更是无价之宝。这些宝藏与新世界集团的联姻使曹氏徽墨的基因得以延续。
第五节“今之近圣,即昔之廷”—汪近圣
汪近圣,清代制墨名家,号鉴古,系徽州绩溪县尚田村人。汪近圣原是曹素功家墨工,清康熙、雍正年间崛起,摆脱曹家羁绊,独自在徽州府城开设了一家“鉴古斋”墨店。其墨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与曹素功、汪节庵等齐名,一时购求之家以汪氏为最。有“今之近圣,即昔之廷”之誉。时人给予很高评价:“近圣汪氏独能鉴古法,而更为调燮,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粟。……”子惟高(兆瑞)继承其业,后裔炳宇等,以他们父子之墨辑为《鉴古斋墨薮》4卷。著名的墨有“毓峰选烟”、“金壶墨汁”、“青云络”等。精品墨有“耕织图”、“黄山图”、“新安山水”、“云海钟灵”、“青云路”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子惟高曾应诏在清廷御书处教习制墨“法必宗于古,式必从其新”,所制皆“称旨”,因之名声鹊起。其高档墨中掺有珍珠、赤金、玉屑、犀角、麝香、冰片等贵重药物,故在我国古老的医药学中,徽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当时家庭中必备的一种防病治病的最佳“药品”,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741年清廷向徽州征召“制墨教习”,歙县县令赵本介绍汪近圣次子兆瑞前去应诏,在京城御书处教习制墨。汪兆瑞做了“教习”之后,“鉴古斋”墨品更高,名声更大。汪近圣的孙子炳宇、君蔚、穗岐、曾孙天凤均好制墨,曾将汪氏所制墨图辑为《鉴古斋墨薮》4卷刊行。清代状元张书勋作诗《题汪氏〈墨薮〉》云:
歙县多名家,汪氏尤杰出。黄山千尺松,捣作隃麋质。
轻烟纫若雾,奇光黝如漆。上追唐李奚,父子相继述。
珍重遍艺林,声华达帝室。三年供奉久,宝函光瑟瑟。
惜乎未识面,一叩龙宾术。近与吴君交,妙制颇能悉。
携束《墨薮》篇,题詠烂盈帙。吴君亦良工,称美讵有溢!
余虽不善书,临池恒永日。东轩拂松影,棐几元云霱。
未知“圭壁光”,声价果可匹。翰墨夙有缘,品评第甲乙。
譬若搜良材,获十恐遗一。何当乞数丸,试染晴窗笔。
第六节集锦墨大家—汪节庵
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安徽歙县人,“清代四大墨家”之一。他的制墨店号“函璞斋”,与曹素功“艺粟斋”、汪近圣“鉴古斋”并驾齐驱。乾隆中期汪氏崭露头角,嘉庆、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曹素功墨店迁到苏州后,汪节庵便取而代之成为徽州地区制墨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