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额的制定方法
制定定额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类推比较法和技术测定法。具体内容在第三章第二节中详细介绍。
三、计量工作
(一)计量和计量工作
所谓计量,就是用一种标准的单位量去测定另一同类量的值。它是通过技术和法制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统一是计量的核心,技术和法制是计量的手段,实现量值的准确一致是计量的目的。
计量工作,就是应用度、量、衡等科学技术工具进行测量的过程。做好计量工作,对于增加产量、保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安全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两方面的内容。计量技术是指计量标准的建立、量值的传递及在生产中的实际测量技术,包括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计量管理指为了保证量值的准确统一和量值的传递而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
(二)企业计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1.企业计量工作的基本任务
企业计量工作是国家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贯彻国家计量法规,监督检查企业各部门执行的情况,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以充分发挥计量的作用。
2.企业计量工作要求
(1)全面性。凡是需要计量的地方,都要配齐、配好计量器具,并按规定严格进行计量,把计量工作贯穿于企业供、产、销全过程。
(2)准确性。做到计量器具齐备无缺、质量稳定、示值准确。要正确使用计量器具,妥善保管并定期检查,避免不合格、不准确的计量器具流转使用。
(3)统一性。要建立统一的计量制度,配备合格的计量人员,完善量值的传递系统,要教育计量人员严守统一的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技能。
(三)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措施
1.健全计量机构,加强计量队伍建设
产品技术要求高,测量任务重的企业,应设立中心计量室,下设专业小组。小企业可设计量室,也可只设计量组或专职计量员。
计量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法制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在健全机构的同时,相应地充实配备必需的计量人员。同时为了提高计量人员的水平,必须有步骤地培养,有计划地轮训,逐步在企业中建设一支有一定技术素质的队伍。
2.建立企业计量标准和量值传递系统
计量标准是确保企业计量工作中一切测量精度的基础,而量值传递又是保证企业众多的计量器具准确一致的管理手段。企业应根据生产过程的要求和产品测试的精度等级,以及经济合理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计量标准器,对于使用最高一级计量标准器,必须报计量管理部门校正审定。在建立企业计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器-计量器具-产品”的量值传递系统。
3.配齐配好计量器具,完善计量手段,提高检测率
为了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将企业计量检测手段的各类计量器具配齐管好,是做好计量工作的重要环节。计量器具和仪表的配备,应适合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生产工艺流程中质量、状态控制和产品检验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应达到100%;能源管理的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5%以上。计量器具的选择应保证产品或工艺精度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计量检测率。
四、规章制度
(一)规章制度的概念
规章制度是指企业对生产、技术、经济等活动所制定的各项规则、章程、程序、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总称。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行动规范和准则,使企业全体人员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人管、办事有依据、检查有标准、工作有秩序、协作有规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二)企业规章制度的种类
企业规章制度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
1.基本制度
企业基本制度主要是指企业领导制度。
2.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有关企业思想、奖惩、考勤、生产、技术、经济等项管理工作的制度。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职工奖惩制度、职工考勤制度、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物资供应制度、产品销售制度、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统计制度、经济核算制度等。
3.责任制度
企业责任制度是规定企业各级组织和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及相应的权限,包括各级领导人员责任制、职能部门责任制和员工责任制三个层次。
4.技术规程
技术规程是为执行标准、保证生产有秩序地顺利进行,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指导员工操作、使用和维修机器设备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所作的规定。一般有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设备维修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二)规章制度的制定
企业的规章制度种类很多,各种企业也各不相同,但在制定时必须注意:
1.各种规章制度不能互相抵触
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内容上首先与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一致,不能有违背抵触的情况。其次,各种规章制度之间不能互相矛盾,否则员工是难以执行的。
2.规章制度的制定有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这一点比较难以掌握的,定得过严,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起不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定得过宽,又不利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所以制定的宽严程度应根据各专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可接受程度而定。
3.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发展民主
制定规章制度要经员工讨论,由大家制定。只有大家共同讨论的制度,才是最有权威的制度,在讨论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大家也理解了制定制度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一种自觉遵守制度的责任感。相反,单靠领导人制定制度,执行起来常常有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处于被动地位,往往是认为是领导有意卡他们。这种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监督难以执行,有了监督也不一定能执行好。
(三)规章制度的执行
要把执行的规章制度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通过反复不断的细致工作才能实现。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领导首先要以身作则,模范带头
执行制度要一视同仁,不论是干部还是工人,违反制度的要一样对待。
2.要“三令五申”,反复教育
规章制度要变成广大员工的行动,首先要使员工懂得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去执行。要经常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考核,以达到人人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从而在行动中加以遵循。
3.检查监督要持之以恒
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人去检查、监督,否则就会失去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把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一项内容之一。
4.要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执行技术规程时,要有一定的设备与工具;执行奖励制度要准备奖品或奖金等。
五、信息工作
(一)信息与经济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各种数据、资料、情报、信号的总称。
经济信息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反映。经济信息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形成,而经济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信息为依据。人们正是借助于经济信息来认识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发现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正因为这样,经济活动及其管理离不开经济信息工作。
(二)信息的作用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企业决策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是否正确、可靠和全面,因而信息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2.信息是企业实施生产控制的工具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有两种东西在流动。一种是实物流,如材料制成成品的流动;另一种是信息流,如计划任务、进度安排、完成情况等。信息流对实物流起控制作用。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信息流的指挥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物流按照信息所规定的路线、任务、时间以及各项标准的要求而流动;二是信息流的反馈作用,即将企业的计划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如发生偏差,信息就可以通知人或某种装置及时调整和纠正。
3.信息是企业协调各个方面活动的手段
企业是一个系统,它又分为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又设有一定的部门和岗位,这些系统、部门之间彼此联系,信息在系统中起指挥、控制、协调的作用。
总之,信息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和企业中的人力、机器、原材料、资金一样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三)企业内部信息工作
企业内部信息工作,是指对来自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有关工作。主要有原始记录、台账和统计工作。
1.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对生产企业经营活动所做的最初的直接记录。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原始记录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经济核算的条件,是经济责任制的依据,是有效管理的手段。可以说,没科学的原始记录,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经营管理。原始记录的内容按性质划分有以下八方面:
(1)产品产量原始记录;
(2)产品质量原始记录;
(3)工艺技术原始记录;
(4)设备工具原始记录;
(5)劳动工资原始记录;
(6)原材料和能源原始记录;
(7)财务会计原始记录;
(8)市场销售原始记录。
2.台账
台账是按时间顺序(如天、次)对原始记录的初步整理,是介于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之间的过滤性、汇总性账册。由于台账是根据原始信息加以分类整理而成的,所以一般又称为统计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