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就像高楼大厦的基础,建筑高楼大厦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要搞好企业管理,同样离不开完善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概述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石,基础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概念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执行各项专业管理职能而进行的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前提条件和基本手段等经常性工作。
二、抓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
1.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为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依据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为企业经营决策、制订计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也为组织和指挥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供必要的依据。
2.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为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提供重要保证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制度。要推行这两项制度,一方面要有原始记录、统计数据等信息资料,另一方面又要有定额、标准等依据,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严格按标准办事,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以健全的基础工作为起点和条件,如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及目标管理,就离不开计量、信息、定额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完整、可靠的基础工作,先进的管理方法就无法采用和推行,所以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就没有企业管理现代化。
4.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员工民主管理,搞好班组的计量工作、原始记录、统计工作和定额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地填报各种账、卡、表,可以调动员工搞好生产与关心企业的积极性。
三、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征
1.科学性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它是以科学资料和方法为依据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2.群众性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参与并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
3.先行性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在企业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开展之前做好,为各项管理提供资料、准则、条件和手段。
4.先进性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中各项标准的制订和修改,要坚持先进合理水平。没有先进的标准,就不会有先进的管理水平。
5.变动性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后,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但也应随着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
6.系统性
现代企业管理是由各项专业管理有机组成的综合管理工作体系,客观上要求各项专业管理必须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功能。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各项内容,也必须按照经营目标的要求,配套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基础工作的途径
当前,企业正在逐渐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全面推行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但是由于专业人才、管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要加强基础工作,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要加强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为推行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创造条件,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地违反这条规律,都会受到惩罚。基础工作又是一项平凡而细致的工作,并且是长期性的任务,要防止抓抓放放,时紧时松的反复现象。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对基础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发动全体员工,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抓好基础工作。
2.培养人才、建设队伍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十分缺乏,特别是基础管理专业人才更加紧缺。目前,很多企业管理基础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基础工作的提高。因此,迅速培训基础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企业应有计划地、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地加强培训工作。
同时要制定必要的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稳定队伍。
3.完善手段、建立网络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物资消耗,必须有符合标准的计量测试设备,企业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充实完善和配齐各种仪器、仪表等设备。另外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计量测试手段,企业和地区性计量测试中心之间的计量测试手段,应建立横向联合网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现有计量测试手段的作用。
4.学习先进、总结经验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推行管理现代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如信息管理现代化、企业标准化等。但是,学习和研究外国的经验,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厂情,必须从企业目前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我们过去经过实践,而且已经取得效果的基础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尽快地使基础工作达到先进、准确、齐全、配套的水平,从而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
要搞好企业的管理,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会不断丰富,从现阶段来说,企业带有共性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规章制度、信息工作和基础教育等。
一、标准化工作
(一)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颁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工作是指以制订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工作。这一工作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技术、经济、科学、管理每个领域。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企业吸收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合理利用资源,组织专业化、现代化生产和推进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的分类
按照标准的性质,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所制订的准则。技术标准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产品标准。是对产品的规格、参数、质量要求、检查方法以及包装运输、使用维修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2)方法标准。是对生产过程中具有通用性的重要程序、规则、方法所作的统一规定。
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抽样方法、设计规程、工艺规程等标准。
(3)基础标准。是针对生产技术活动中的共性问题,依据一般规律而制订的基本规则,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如公差配合、制图标准、通用技术条件、结构要素等规定。
(4)安全与环保标准。是对设备与人身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等的专门规定。
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有关管理方法、工作程序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管理标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技术管理标准。是指对有关技术管理所制订的规则。如图纸、技术文件、情报资料档案的管理规定及技术工作程序、方法、内容的规定等。
(2)生产组织标准。指为合理组织生产而制订的管理标准。它包括:期量标准(如生产周期、间隔期、生产批量、储备量等)、生产能力标准、资源消耗标准,以及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的方法、程序、规程等。
(3)经济管理标准。指对产品价格、生产费用、收益分配等所作的规定。
(4)管理业务标准。指对某一管理环节的业务内容、职责范围、工作方法、工作质量及考核、奖惩等所规定的准则。
(5)工作标准。指对员工和科室人员制订的岗位责任。
按照标准的使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1.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SC)制订颁发的标准。它是由许多国家共同协商、合作制订的,是世界性的通用标准。
2.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主要包括:基本原料、材料标准;重要产品的标准;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有关互换配合、通用技术语言等基础标准;通用的零部件、元器件和工量具标准;通用的试验和检验方法标准等。国家标准是由国家组织制订和颁布并执行。
3.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指由各专业组织制订的专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务院各部委制订和颁布执行的,故又称部颁标准。
4.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对企业生产技术组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又需要统一的标准。这类标准可能是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中没有规定的,也可能是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制订的,比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更先进的质量标准。
(三)企业标准化工作
1.企业标准的制订
凡有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企业必须遵照执行。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对目前尚无上级标准,或上级标准中尚无规定的某些特殊要求,以及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需要弥补或提高上级标准的需求,可以制订本企业的标准。
制订企业标准的主要原则是:
(1)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符合“经济、实用、节能、安全、可靠”的要求;
(2)要与有关的国家和专业标准协调一致,不得抵触;
(3)要从本企业实际条件出发,使所订标准宽严适度、繁简相宜、切实可行;
(4)要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5)要有利于产品的专业化发展。
制订企业标准的大体步骤是:首先是广泛收集与制订标准有关的各种资料,作为制订标准的依据;其次要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起草标准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作认真修改,并作必要的试验求证;最后报有关部门审定,经审定合格后颁布执行。
2.标准的贯彻执行
标准是企业的技术法规,必须严肃执行。为了确保标准的贯彻执行,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严密、措施扎实。要根据本企业实际建立必要的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主持标准化工作,组织标准的执行;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标准,切实掌握其要求;要准备好执行标准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测试仪器;要做好贯彻标准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2)“一化三制”有机结合。即标准化与责任制、核算制、奖惩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职责分明。
(3)加强控制,不断提高。要随时了解和分析标准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对于标准化的成果,要善于总结,以利于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主动联系、虚心请教。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较差,自身的专业人才缺乏,因此十分需要专业标准化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水平,少走弯路,推动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定额工作
(一)定额与定额工作
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企业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占用和利用所规定的数量界限。
定额工作是指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等工作。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凡是能够实行定量考核的,都要制定定额。要坚持定额水平的先进性,建立和完善定额体系,维护定额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定额管理制度。
做好定额工作,对于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搞好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实行经济责任制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定额的种类
企业的定额是根据各个企业的产品情况、技术要求、生产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不同的部门、行业、工种,各有不同的定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通常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两种形式。
2.物资定额
物资定额是指为完成一定量产品或完成一定量工作所规定的物资消耗和储备量标准,如原材料消耗定额,辅助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定额,工具消耗定额,原材料储备定额,半成品储备定额,成品储备定额等。
3.设备利用和维修定额
设备利用定额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技术经济效果而规定设备利用程度的标准,如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单位设备的产量定额,设备开动率、利用率等。
设备维修定额是指对设备维修保养规定的标准,如设备完好率、修理周期、修理间隔期等。
4.生产组织定额
生产组织定额是指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比例性和节奏性而为各生产环节规定的期量标准,如节拍与节奏、流水线工作指示图表、在制品定额、批量与生产间隔期、生产周期与提前期等。
5.流动资金定额
流动资金定额是指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量限额,如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成品资金定额等。
6.管理费用定额
管理费用定额是指对管理费用支出所规定的标准,如企业管理费用定额和车间管理费用定额等。
7.厂内计划价格
厂内计划价格是为了进行经济核算和实行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互相提供的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劳务等规定的内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