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运用数据和有关数学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数学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有投入产出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统筹法等。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能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的认识提高到质的高度,能预见某些经济现象在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会引起什么后果,能计算各种决策方案的经济效果,帮助决策者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5.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对企业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方法。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所以思想教育是企业管理中教育方法之重点,目的是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调动人的积极性,其实质是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它能收到其他几种方法所收不到的效果。
上述各种方法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性。企业需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管理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的内容日益丰富。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
管理的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久远,有共同劳动就有管理。而企业管理却是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出现以后,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个体劳动条件下,劳动者只要有简单的劳动工具,就可以进行生产。至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都由自己决定,自己管理自己。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同无限的大自然作斗争,于是出现了集体劳动。集体力量的发挥,有赖于分工和协作,有赖于管理,就像一个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一样。于是,便有了管理的萌芽。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逐步替代了手工生产,个别人使用工具变成了大多数人使用工具。在手工劳动下,一件产品由一个工人完成;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一件产品由多个工人分工协作完成。为了协调、指挥众多工人的劳动,企业管理便产生了。
二、企业管理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传统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
1.传统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从事大工业生产的企业开始发展,但规模不大、生产力水平低。企业管理主要靠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个人经验,没有操作规程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工人培养仅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总的说来,其特点是小生产管理方式。
2.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愈趋复杂、劳资矛盾日益加深,这些都要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求将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系统化、标准化和理论化。于是出现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其创始者是美国的泰勒,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泰勒发表了枟科学管理原理枠一书,列出四条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工人操作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替代凭经验办事的方法;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培训,以代替工人的自由发展;③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提倡协作精神,以保证工作按照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④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应有适当的分工,明确划分计划职能(管理者的工作)和执行职能(劳动者的工作),并由计划职能帮助实施执行职能。泰勒对企业管理的最大贡献是他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实行各方面工作的标准化,使个人经验上升为理论。这就开创了科学管理阶段。在泰勒之后,还有吉尔布勒斯、甘特、福特等人也为科学管理作过贡献。总的说来,科学管理的特点是将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系统化和标准化,并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生产管理问题。
3.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旧殖民体系解体,民族、民主革命兴起,政治自由化、世界化多元化、人民民主化,个性得到张扬,传统的金字塔形阶层结构变化为橄榄形阶层结构,知识经济到来,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智力劳动比重在加大。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出现了许多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运筹学、数理统计等方法应运而生,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连续化程度空前提高,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大大加快;大型复杂的重大工程的出现,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多端,竞争十分激烈;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进一步加剧等。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调和阶级矛盾,为了在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出路,为了使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中出现了种种管理理论和派别,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现代管理学派很多,从其主要思想倾向看,不外乎是两个管理理论派别:一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等延伸、演变、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学派;另一个是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学派。
这两个管理理论派别各自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不同,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作用。按倾向而言归属哪个大的派别都是相对的,各学派都吸收了别的学派中一些有用的观点来充实自己。因为企业管理有趋向全面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势头,所以,所谓现代管理也就是适应这种趋势而出现的一种“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相结合的管理。
与科学管理相比,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管理有了很大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人为中心的管理;②突出经营决策;③把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实行多样化经营;④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⑤广泛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现代化管理工具。
三、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企业管理也很落后——尽管在1911年泰勒枟科学管理原理枠发表的当年,就有当时留学美国的茅以升将其翻译成中文,并且民族资本家穆藕初在上海的一些纺织厂推行,但毕竟范围太窄、时间太短、影响太小,昙花一现——基本上是采取小生产的管理方式。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50多年来,我国的企业管理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现在正走向成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按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949-1952年
这是三年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没收和接管资本主义企业,在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生产管理改革和企业改组,实行了工厂管委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2.1953-1957年
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兴建了156项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为管理好企业,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在企业中普遍实行计划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种生产指标系统和管理组织机构;开展以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培训了一大批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而使我国企业管理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
3.1958-1965年
1958年,我国开始了“大跃进”,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泛滥,企业中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办法被否定,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重重障碍。
但也有些企业取得了一些好经验,比如“鞍钢”提出在企业中要开展技术革命,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后被称为枟鞍钢宪法枠。另外,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群众性经济核算进一步发展,在统一领导下实行企业、车间、班组分级核算,出现了人人核算、个个理财的新气象。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颁布了枟工业七十条枠等各种管理条例,恢复了“一五”期间建起来的各种制度,如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质量检验制度、设备检修制度等,同时创造和发展了许多管理工作的好方法,使我国企业管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4.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我国政治大动乱、经济大倒退的10年,对我国建国17年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加以否定,使我国企业管理遭到了一次大浩劫。
5.1976年至今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与此同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企业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和综合性整顿,普遍推广了工业经济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开展了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并逐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1985年后,为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着手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企业经营方式,开展企业升级活动,在全国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小型企业试行租赁制和售卖制。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1993年3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又把它写进了宪法。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我国股份制由试点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推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终结审计制;改革企业组织机构;实行干部委任制、聘任制和通过招标的办法选拔经营者;改革劳动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和厂内待业制度;改革工资制度,实行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员工收入与贡献大小相联系的多形式分配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把改革成果用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我国企业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标志。从此,我国企业的改革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
企业管理的职能,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施有效管理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能。它是合理组织生产的要素,是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企业的特点,将管理的具体职能划分为决策与计划、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教育与激励等四个方面。
一、决策与计划
(一)决策
决策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行方案中选择最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成败,认真总结前人在决策方面的丰富经验,并吸收现代科学成果,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实施决策。实现决策科学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领导者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决策要有科学的依据
决策的依据是信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信息,一般称为管理信息,它用于沟通企业内外相互间的意见,交流人员的思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常用的信息有各类情报、资料、报表、指令、报告、数据等。
2.决策要遵循科学的程序
程序就是决策过程必须顺次经过的步骤。决策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完整统一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步骤:①发现问题,确定目标;②分析矛盾,制订方案;③综合评价,方案选优。值得注意的是,决策是否科学,是否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还有待于在实施过程中检验。
3.决策要有科学的方法
要做出合理的决策,除了要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外,还必须有科学决策的方法。在决策的实践中,由于决策的对象和内容不同,相应地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决策方法,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性决策的“软”方法;另一类是定量决策的“硬”方法。科学的决策方法应“软”“硬”结合才能见效。
(二)计划
计划是对为实现决策所抉择的目标、方案所作出的具体化的安排。它包括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分析计划、拟定改进措施等工作。在编制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计划要全面
用计划规定各部门、个人的任务,使各部门、个人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要求具体。
2.指标要先进
用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计划指标来表示的,计划指标是计划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的表现,反映了计划期内预期达到的具体要求和水平,各种计划指标必须订在平均先进水平上。指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
3.方法要简明
企业编制计划一定要符合企业的特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方法要简单明了,便于员工理解、掌握和运用。
4.措施要得力
企业执行计划,要有具体有力的措施,通常根据作业计划、调度工作和目标管理等手段,贯彻经济责任制的方法来实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