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发故障
突发故障即突然发生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故障的时间是随机性的,故障一旦发生就可能使设备完全丧失功能,必须停产修理。
2.劣化故障
劣化故障是由于设备性能逐渐劣化所造成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故障有一定的规律,故障发生的速度是缓慢的,故障的程度多是设备的局部功能损坏。
(四)设备的故障规律
由多数零件构成的设备,其故障率曲线。
该曲线形态似浴盆,故称浴盆曲线。由浴盆曲线可以看出故障率有三个不同的时期,第I段称为初期故障期,这阶段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设计上的疏忽、制造质量欠佳和操作不习惯引起的,开始故障率较高,然后随时间增长而减少。第Ⅱ段叫做偶发故障期,在这阶段内,设备已进入正常运转阶段,故障很少,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是属于维护不好和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偶然故障。第Ⅲ段叫做磨损故障期,在此阶段,构成设备的某些零件已经磨损或老化,因而故障率上升。针对设备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在初期故障期,找出设备可靠性低的原因,进行调整。在偶发故障期,应注意加强工人的技术教育,提高操作工人与维修工人的技术水平。并注意设备的维护保养。在磨损故障期,应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监测和修理工作。
二、设备寿命理论
设备的寿命有物质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和折旧寿命之分。
1.物质寿命
物质寿命也就是设备的自然寿命,是指从设备投产起至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技术寿命
技术寿命是设备的有效寿命,是指设备从投产起至在技术上不得不淘汰为止经历的时间。
3.经济寿命
经济寿命指新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使用费用过高而停止运行所经历的时间。
4.折旧寿命
折旧寿命是指由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折旧率的倒数。例如,假定设备的平均折旧率为5.85%,则其折旧寿命约为17年。折旧寿命一般应介于技术寿命或经济寿命与自然寿命之间。
三、设备的检查
(一)设备检查及其意义
设备检查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性能、磨损程度进行的检查与校验,目的在于查明和消除设备的故障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维修保养的措施;作为维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设备的维修提供技术资料,以提高维修质量和缩短修理时间。
(二)设备检查的分类
1.按时间划分为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
(1)日常检查:即每日检查和交接班检查,由设备操作人员执行。操作人员根据规定标准,凭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经验,每日针对各台(套)设备的关键部位,了解其运行中的声响、振动、油温和油压是否正常,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清扫、擦拭、润滑、紧固和调整,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日常检查表或检查卡中。如发现不正常情况,可立即消除,如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
(2)定期检查:是由专业维修人员负责,操作工人参与,按计划规定时间进行的检查。维修人员凭五官和专用检测工具,定期对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测定。定期检查主要是测定设备的劣化程度、精度和设备的性能,查明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记录下次检修时应消除的缺陷。定期检查的对象是重点生产设备,内容比较复杂,一般需定期进行,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必须编制检查计划,并与生产计划相协调。定期检查的周期可分为周、月、季度、半年、一年等。
2.按技术性能分为机能检查与精度检查
(1)机能检查:是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看是否漏油、漏水、漏气等,以及测定零部件的耐高温、高速、高压性能等。
(2)精度检查:是对设备的精度指数进行检查与测定,其结果是设备修理与更新改造的依据。
(三)设备检查的工作环节
1.确定检查点
确定检查点是将设备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列为检查点。确定的检查点数目要符合设备检查要求。检查点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更。
2.确定检查项目
确定检查项目就是确定各检查部位(点)的检查内容,并将检查项目规范化地登记在检查表中。
3.制定检查的判定标准
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制定出各检查项目的技术状态是否正常的判定标准。标准应尽可能做到定量化。
4.确定检查周期
根据检查点在维持生产或安全上的重要性及生产工艺特点,并结合设备的维修经验,制定检查周期。检查周期的最后确定,需要一个摸索、试行的过程,一般可暂时先拟定一个检查周期,试行一段时间(如一年),再通过对试行期间设备的维修记录、故障和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拟定出切合实际的检查周期。
四、设备的维护保养
(一)设备维护保养的概念及目的
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如零件松动、声响异常等,若不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就会造成设备的过早磨损,经常发生故障,甚至形成严重事故。
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是指按章操作,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坚固、调整、防腐等工作,设备维护保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处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的技术状态,维护设备的正常效能,消除事故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二)设备的三级保养制
根据维护保养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一般可分为日常保养(例行保养)、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统称为设备的三级保养制。
1.日常保养
日常保养一般不占用工时,由操作工人进行,包括清扫、润滑、调整、更换个别零部件,集中于设备外部。
2.一级保养
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人员为辅,占用较多工时,主要是设备内部的清洁与润滑、设备局部解体与调整。
3.二级保养
二级保养以维修人员为主,操作工人为辅,占用较多工时,主要是设备主体部分解体与设备检查、调整。
五、设备的修理
设备的修理就是修复和更换由于正常或不正常的原因引起的设备损坏,使设备的物质磨损得以补偿,恢复设备的效能。
(一)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简称计划预修制)
它是根据设备磨损规律,通过对设备进行有计划的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的一种修理工作制度。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组织技术措施,其基本特点在于通过计划来实现修理的预防性,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推行的设备修理制度。
1.计划修理种类
计划修理分小修、中修、大修三种类别。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局部修理;中修是更换和修复设备的主要零件和数量较多的其他磨损零件和部件;大修需要把设备全部拆卸,更换和修复全部磨损零件和部件,恢复设备的原有性能、精度和生产效率,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种修理。除此之外,还有项目修理,是为了提高设备某个项目的性能,而对影响该项目的一系列有关零部件进行调整、恢复和更换。
2.计划修理方法
计划修理方法包括标准修理法、定期修理法和检查后修理法。
(1)标准修理法(也称强制修理法)。按照设备磨损规律和零件使用寿命,事先规定设备修理的日期、类别和内容,到了规定的修理期限,不管设备的技术状况如何,都要严格按计划规定进行修理。
(2)定期修理法。根据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和检修定额资料,制定修理计划,确定大致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而确切的修理日期和内容,则需要根据每次修理前的检查来确定。
(3)检查后修理法。即事先只规定设备的检查期限,根据检查的结果和以往的修理资料,确定设备修理的日期、类别和内容。
3.修理的定额标准
即事先为各种类型的设备确定一系列的修理定额标准,作为编制修理计划的主要依据。
(1)修理周期。是指设备相邻两次大修理之间的间隔时间。
(2)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修理周期内,大修、中修、小修、定期检查的次数及其排列次序。
(3)修理间隔期。是指相邻两次修理(不论是大修、中修或小修)之间的间隔时间。
(4)修理复杂系数。用来表示设备修理的复杂程度。机器越复杂,修理复杂系数就越高。通常选择中心高200毫米,顶尖距1000毫米的C620车床作为标准,将其复杂系数定为10,其他机床的复杂系数,都与标准机床进行比较而确定。
(5)修理工时定额(也称修理劳动量定额)。是指完成某设备修理工作所需的各工种的工时数量。一般是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给定的。
(6)修理停歇时间。是指设备从停机修理开始,到修理完毕验收合格重新投入生产为止的全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