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设备日趋高速、精密、复杂化和数控电脑化。生产依赖于设备的程度日益提高;产量、质量、品种、交货期、成本、安全与环境保护以及劳动者的情绪无不受设备的影响。科学地管理好设备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组成部分。
第一节 设备管理概述
企业的生产设备是现代化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机器设备又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设备管理意义重大。
一、设备与设备管理的概念
1.设备
设备包括通常所说的机械、机器、装置、炉窑、车辆、船舶、飞机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机器。
2.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就是对设备运动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设备的技术管理是对设备的物质运动过程的管理,包括从设备的选择、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一直到报废更新的一系列技术上的管理工作。设备的经济管理是对设备的资金运动过程的管理,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和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积累、支出等一系列资金上的管理工作。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在现代化企业中,设备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领域。加强设备管理,及时地维修设备,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能够为企业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保证生产均衡地进行创造有利条件;产品的数量、质量、能源的消耗和产品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设备技术状况的影响。加强设备管理,及时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使企业的设备保持先进水平,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生产的经济效益。由于机器设备的日益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设备投资越来越大,与机器设备有关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加强设备管理,正确地选择设备,是保证高效率、低成本和节约资金的重要条件。
三、设备管理的任务
设备管理的任务是: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选购、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以达到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效能最高的目标。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技术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综合评价、正确选购设备;(2)合理使用设备,并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3)积极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及时更新,不断提高企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技术进步;(4)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从设备的研制费一直到更新改造资金的支出、设备报废为止,实行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以达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四、设备管理的发展
设备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管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事后修理阶段
事后修理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再进行修理,是一种传统的设备管理。由于事前不知道设备故障在什么时候发生,也不知道发生在什么地方,因而缺乏修理前的准备工作,其停修时间也比较长。同时,由于修理是无计划的,常打乱正常生产秩序,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
这一阶段大体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企业规模不大,生产力水平也低,企业管理主要靠经验,设备修理只能实行事后修理。但用现代观点来看,事后修理对一般设备(低值非关键设备)还是可以采用的。
2.预防维修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工业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进入科学管理阶段,在设备管理过程中,逐步推行预防维修管理。它要求设备管理以预防为主,在使用过程中,做好维护保养和检查工作,根据零件磨损规律和检查结果,有计划地进行修理。这种维修制度可以缩短设备停修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它比较适宜于关键设备的修理。
3.改善维修阶段
改善维修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在设备维修的同时或事前对设备进行改进,从而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率,提高设备的性能。改善维修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比较适合于设备的技术改造。
4.维修预防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维修预防制,是设备维修工作的重大突破,第一次提出设计部门也要关心设备的维护。只有在设备设计阶段就考虑设备维修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才能尽量减少维修工作量,提高维修效率和效果,因此,维修预防制比较适宜于设备的设计和研制。
5.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在总结以前设备管理各阶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技术、经济、管理三方面来从事设备管理,把设备管理的工作扩大到设备的全过程和企业的全员。因此,设备综合管理是把有关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阶段的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全面系统地追求设备的最长经济寿命和最高效能。
它主要解决使用现代化设备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第二节 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设备的选择应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结合企业长远生产经营发展方向全面考虑。这样,可以使企业有限的设备投资用在生产必需的设备上,发挥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
设备选购后,员工还必须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这样才能保持设备的良好性能,延长设备的工作寿命,降低使用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设备的选择
(一)设备选择的原则
企业在选择设备时,要坚持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且安全节能的原则。
根据企业技术发展规划、生产技术需要、市场供应情况、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动向以及本企业技术力量等条件,综合多种因素、经过技术经济论证,从多个可行方案中择优选用。
(二)选择设备要考虑的因素
1.生产性
生产性指的是设备的生产率,一般以设备在单位时间(小时、轮班、昼夜、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表示。具体选择某一种设备时,必须考虑使机器的生产率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相适应。
2.可靠性
从广义讲,就是精度、准确度的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安全可靠性等。可靠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无故障地发挥规定机能的概率。
3.维修性
维修的难易用维修性来表示。维修性影响设备维护保养和修理的劳动量和费用。维修性好的设备,其特点一般为结构简单,零部件组合合理,维修时容易拆卸,易于检查,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高,有互换性等。
4.节能性
节能性是指设备对节约能源的性能。能源消耗一般以机器设备单位开动时间的能源消耗量来表示,如小时耗电量、耗气量等,也有以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来评价设备的。
5.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设备对生产安全的保障性能,如是否安装自动控制装置,以提高设备在操作失误后防止事故的能力等。
6.环保性
环保性是指设备对环境保护的性能。如对排放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的控制等。
7.成套性
成套性指设备的成套水平。即设备要配套,配套大致分为三类,即单机配套、机组配套和项目配套。
8.灵活性
灵活性指设备对不同工作条件、加工不同产品、零件的适应性。
9.耐用性
耐用性是指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以设备的使用年限来表示。由于决定设备使用寿命的长短,不能单纯看它的物质寿命,还要考虑设备的无形磨损。因此,企业应结合无形磨损因素,选择使用寿命较长的设备。
以上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企业在选择时要统筹兼顾,权衡利弊,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选择购置设备的最优方案。
(三)设备的经济评价方法
选择设备时,除了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必要进行经济评价,即通过几种方案的对比、分析,选购经济性最好的设备。经济评价的方法有:
1.投资回收期法
设备投资回收期,是指通过采用新设备后的节约额,计算回收该设备全部投资费用所需要的时间。
式中,设备投资费主要是设备的价格加上运输、安装、调试费用;采用新设备后的年节约额包括采用新设备所带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节约额,可根据企业有关资料估算出来。
投资回收期法,是通过对各方案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和比较,选择最优投资方案的方法。
例:某企业要添置1台设备,现有三个方案,都能满足技术要求,适应生产需要,试通过投资回收期法来确定购置方案。
2.费用效率分析法
费用效率是指单位费用所能提供的效率或成果。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效率=综合效率
寿命周期费用
公式中的综合效率包括包括六个方面:①产量,设备的生产率要高;②质量,保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③成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要低;④交货期,保证合同规定的交货期,故障少,不延误;⑤安全,能保证生产安全;⑥环保与人相匹配,保证环境卫生,文明生产,人机匹配关系好。
在计算费用效率时,综合效率可按满足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环境和人机匹配关系等条件下的生产量来考虑。寿命周期费用包括设备从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一直到报废为止所发生的费用总和。
运用费用效率分析法的目的,是在进行设备选择决策时,要从长远、全面、系统的观点考虑设备的经济性,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标。
3.年费法
年费法是将设备的购置费(即最初一次投资费)依据设备的寿命期,按复利利率计算,换算成相当于每年的费用支出后,加上每年的维持费,得出不同设备的年总费用,据此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优设备的方法。
将购置费换算成每年费用支出的计算公式为:
年投资费=一次投资费×资金回收系数资金回收系数=i(1+i)n
(1+i)n-1
式中:i为年利率,n为设备的寿命期。
4.现值法
现值法就是将每年维持费用通过现值系数换算成最初投资时的价值,即现值,加上最初投资额后,进行总值比较,选择最优设备。
二、设备的合理使用
正确、合理地使用机器设备,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合理配备设备
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工艺过程要求,配备各车间、班组的主要生产设备和相应的辅助设备,使各种设备在性能上和生产效率上相互协调配合,以便充分发挥所有设备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产品品种、结构和数量的不断变化,要相应对配备的设备进行及时调整。
2.合理安排加工任务
要根据设备的性能、结构、使用范围和生产效率,分配生产任务,使各设备尽其所用,避免“大机小用”、“精机粗用”,防止设备不正常磨损。既要提高设备的负荷率,又要禁止超负荷运行,以保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工作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合理配备操作工人
应该配备与设备技术要求相适应的操作工人,操作者应熟悉并掌握设备的性能、结构、使用特点和维护保养技术,要求做到“三好四会”,即用好、管好、保养好和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小故障。新工人要经过技术考核合格,才能允许上机操作。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企业要参照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条例、规程和设备说明书中注明的各项技术条件,制定出每台设备的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一般实行设备归谁使用就由谁负责维护保养,推广包使用、包维护、包寿命的“包机制”。
5.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期限、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要根据不同设备的需要,安装必要的防护、保安、防潮、防腐、取暖、降温等装置,配备必需的测量和保险用的仪器、仪表装置等。对于精密的设备,要求设立单独的工作室,室内的温度、湿度、防尘、防震等工作条件应有严格的要求。
第三节 设备的维修与更新
企业为保持设备的原有技术性能,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及修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还要改造与更新设备,以不断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一、设备磨损理论
(一)设备的磨损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生磨损。磨损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有形磨损(或叫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或叫精神磨损)。
1.有形磨损
机器设备在工作中,由于其零件受摩擦、振动而磨损或损坏,以致设备的技术状态劣化;或设备在闲置中由于受自然力的作用而使设备失去精度和工作能力,以上两种情况都构成有形磨损。
2.无形磨损
设备的无形磨损也在两种情况下产生:一是机器设备的技术结构、性能没有变化,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这种设备的再生产效率下降了,而使设备发生贬值;二是由于新的、性能更完善和效率更高设备的出现和推广,使原有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形成一种耗损。
(二)设备的磨损规律
机器零件的有形磨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设备的故障
由于机器零件的磨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从而影响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机器设备的故障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突发故障和劣化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