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案例分析: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
11.4.1示范区概况
普者黑景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西北部丘北县境内,距县城11公里,地貌景观为高原喀斯特峰林、峰丛、湖群组合,被专家誉为“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景区常年生长的野生荷花被称为东南亚之最。普者黑,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区;2001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02年5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目前,普者黑已成为云南省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旅游业成为丘北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1.4.2示范区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1)丰富的资源
示范区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丰富,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集自然风光、农村、民族文化建设与保护、小城镇建设、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具有典型性。
2)优越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对示范区建设都极为重视,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好。
3)良好的发展基础
普者黑旅游发展10余年,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景点建设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模式的转型。
2.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普者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目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上游地区渔业导致河水富营养化、部分村寨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中、大片湿地退化、机动车大量进入影响空气质量等。
(2)资源利用率不高。规划区旅游资源丰富、功能齐全,但是目前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基本是观光型,休闲度假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旅游产业竞争力较弱。目前,示范区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特点是布局散、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差。
(4)经济条件制约。受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5)循环经济实践经验不足。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先例可供借鉴。
11.4.3示范区资源与环境复合系统分析
1.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1)物质资源利用及可持续性
(1)水资源。示范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便于开发,但上游鱼塘污水、区内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上游湿地和面山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湖内,导致湖盆变浅、水质浑浊;大量农业回归水使水体面源污染严重。以上多种原因造成普者黑湖水体污染呈恶化趋势,目前水质已从Ⅱ类下降为Ⅲ类。
(2)土地资源。示范区土地集中连片易于开发利用,土地垦殖强度高,农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由于地处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且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加之人为活动强烈,区内出现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石漠化地区;较多农田沿湖分布,雨季洪水沿平缓的河道倾泻而下,常形成洪涝灾害。
(3)森林资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的地带性植被。由于长期的垦殖和采伐利用,原生性植被已所剩无几。现状植被以农地人工植被为主体,自然植被基本都是次生型植被,品种和数量极其有限。当地居民已基本不能从森林中获取薪柴,转而使用农作物秸秆为燃料。植树造林绿化了局部的荒山,但林种以对生态环境不利的桉树为主。
(4)旅游资源。本区地貌景观为高原亚热带喀斯特湖泊景观,以喀斯特湖群,喀斯特峰林、峰丛、孤峰,以及野生荷花、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旅游资源。独特和丰富的地貌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非物质资源利用及可持续性
示范区非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戏曲、体育竞技活动、服饰、民居建筑、民族民间舞蹈、节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等。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导致许多民俗的变化和丧失,如由于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进行村寨屋舍改造,破坏了村寨原始风貌,造成了不协调气氛。民居民房所保留的特色已很少。
2.物质流模式分析
在示范区资源与环境复合系统中,物质流主要是由太阳能、降水、游客、建设资金及信息构成输入源。太阳能、降水大部分流入湖泊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还有一部分流入森林和居住地生态系统,为这些系统提供初级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游客主要进入湖(河)滨湿地生态系统和居住地生态系统;建设资金则流入居住地生态系统。物质输出主要由农产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旅游产品构成。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对外输出农产品、作物秸秆和农业废水等,农产品包括输出到系统外的农业商品、当地居民食用的食物、作种子返回农田的作物品种及加工生产成的饮料4部分。农作物秸秆包括用于饲料的、粉碎还田的、用作燃料的3部分。农业废水成为污染源进入湖河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输出包括木材、薪炭材和林果等林副产品。居住地生态系统主要提供生活服务并输出畜产品。整个大系统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功能则通过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基本输出到系统外。
3.存在问题
(1)湿地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由于历史垦殖、围湖和筑埂坝等活动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农业和旅游开发中偏重索取、漠视保护,湿地资源欠账严重,部分湿地功能丧失,湖滨带景观及生态价值降低。
(2)无序开发导致湖泊水质下降。由于临湖村寨众多,没有预留湖泊保护缓冲带,饭店等接待设施临湖或商街占用水面,导致示范区面临着复合型水环境污染问题,水质已由1997年的Ⅱ类下降为现阶段的Ⅲ类。
(3)陆生生态退化。由于长期垦伐,示范区原生性植被已经不存在,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石漠化局部继续发展,陆生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4)旅游业发展层次较低。示范区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短。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量小,旅游产品附加值低,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旅游业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5)经济发展滞后。示范区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单位土地经济增加值有限,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6)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示范区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突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局面,很难适应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时期“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经营管理”的要求。
11.4.4示范区发展战略框架
1.指导思想
示范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如下。
(1)区域层次。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筹布局,明确旅游功能分区。通过旅游资源使用强度的减量化和生态资源的培育再生,体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和再资源化原则。
(2)产业层次。对旅游产品、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等进行调整与提升,建立新型旅游产业体系。通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与耦合体现循环经济的资源循环和再资源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产业从资源需求大、污染重的结构转向资源需求小、污染轻的结构,并且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物质资源的耦合利用机会和效率。
(3)企业层次。对宾馆饭店等提出清洁生产、绿色建筑等要求,明确其作为基础设施对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围绕规划区喀斯特湿地、山水田园和民族风情特色组织规划项目,通过工程措施和制度创新推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
2.发展战略
1)环境保护
实施生态补偿,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是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村寨生活污水,限制机动车进入中心片区。重点工程包括水上游路(湖泊南段)景观生态工程、大尖山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和湖滨绿色防护廊道工程。
2)资源培育
防止湿地退化,实现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培育的重点是新沟农场(湖泊中段)湿地,恢复及保护湿地资源,建设湿地植物园。防止湿地退化的同时,为下一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3)产品调整
环境友好型产品设计、休闲度假功能发挥。按照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区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环境友好型民族村寨,推出环境友好型产品;关注摆龙湖、新沟农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注重休闲度假功能的发挥,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发展格局。
4)清洁生产
建设旅游小镇,实施清洁生产。根据产业集聚原理,将示范区内接待设施搬迁至区外,集中建设普者黑旅游小镇,并对餐厅、饭店等主要接待设施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建设公共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5)产业耦合
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耦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可以有效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物质流动与循环。具体思路是通过三七观光园、葡萄酒庄园等项目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加工业的耦合,促进旅游产业链向农业、加工业的延伸。
6)布局调整
延长游览线路,合理分流游客。将游路延长至落水洞、新沟、摆龙湖、尖山布宜松林等地,组成完整的旅游线路,提供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有效利用其他旅游资源,同时减小对中心片区(普者黑湖)的环境压力。
7)体制创新
完善管理、科技、税收、投融资、公众参与的体制和机制,并随着循环经济发展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不断创新和改革,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11.4.5示范区总体设计
1.发展模式
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模式。
2.旅游功能分区
从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根据其旅游资源功能、游客行为规律,将示范区划分为以下5个旅游功能分区。
(1)入口接待服务区。入口接待服务区包括现状主入口区、矣诸、白脸山等,位于旅游区东南角。通过湿地恢复、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小镇开发、村寨改造等,建设为旅游区的接待中心。从事住宿餐饮接待,同时发展较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娱乐、特色购物等服务。
(2)普者黑山水民俗游览区。本区包括从仙人洞湖到普者黑湖及其周围景点、村寨,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游览区。发展喀斯特湿地观光、观荷采莲、民俗体验、水上娱乐、特色食品等,以水上游线为主,辅以陆上游线。面向各种层次的消费者,逐步取消区内接待住宿功能。
(3)大尖山—布宜松林康体休闲区。本区包括大尖山湿地、布宜松林等,位于示范区东北部。发展湿地生态游赏、观鸟、森林康体、攀岩、水上体育等康体休闲产品,主要目标群是有一定支付能力、愿意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体验自然生态和野趣的游客。
(4)湖泊中段湿地生态游区。本区主要起稳定湿地生态质量的作用,包括原新沟农场的大部分土地和水面。适宜发展喀斯特湿地观光、生物资源参观研究、种苗贸易和特种旅游等。
(5)辅助发展区。辅助发展区为其他区域,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旅游接待所需的食物、劳动力、场所、副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程度地直接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摆龙湖水库是区内的饮用水源,其集水区内不安排开发措施。
3.景观生态区规划
示范区主要景观要素、功能、建设内容、管理导向如表
111所示。
4.实施对策
为了切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实现规划目标,规划建议如下。
(1)加大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力度。
(2)成立示范区管理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关系,负责规划实施。
(3)完善环境污染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激励制度。
(4)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5)立法确定湖泊运行水位。
(6)设立资源补偿基金。
(7)倡导社区参与,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11.5旅游循环经济的管理工具:环境审计
在旅游业内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发展旅游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的对策和管理模式,需要通过环境审计这一管理工具对旅游企业的环境绩效加以评估,以促进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设。
11.5.1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开发和破坏的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旅游资源的永续重复利用已经受到威胁。旅游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原因,除了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外,对旅游区的无序管理、粗放式管理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而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具有内在的联动运行机制。旅游区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在动力系统、支持保障系统、参与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旅游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最终指导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促使旅游区循环经济的良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