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唐叔虞封唐,河汾之东,方百里。迨至殇叔,其间历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侯、献侯、穆侯,共10君,约200年左右,始封地从未见过有变化的文字记载。直到晋文侯24年(约公元前766年),才看到了首破始封,有了“晋人灭韩”的记载;岁次过了85年后,约在公元前679年,又有了再破始封,“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的记载。之后,晋献公开疆拓土,兼并周边诸侯,使晋疆域有了几倍、乃至十几倍地拓展;随之晋文公勤王,平定周乱,周天子把畿内南阳田土赐晋,晋疆域又拓展到太行山之东。从献、文之后,晋疆域又有时多时少的扩张和拓展。
(1)叔虞始封,河汾之东
唐叔虞始封于周成王二年或三年(公元前1041或1040)。《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当指古之大河,今之黄河;汾,当是今山西母亲河汾水。河、汾之东,方百里,是个泛指地望,非确指地望。故而,历史上对“唐”有诸多说法。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谓唐。遂后,又有了洪洞说、平阳说、乡宁说……[清一统志]按顾炎武《日知录》。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墟)。服虞曰,大夏在汾、浍之间。这汾、浍之间当是个确指地望。[寰宇记]都城记云:夏后孔甲时有刘累者。夏后氏曰御龙。封其孙于此。至周武王时唐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其弟太叔虞。更迁唐子孙于杜(古国名,即今陕西长安县东故杜陵县地)。然则唐是叔虞初封之处。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晋,成王弟唐叔虞。都翼(今山西翼城),有今山西西南部。今据历史资料与考古所知结合,唐叔虞之始封地,当在曲村一一天马晋侯墓地周围,含曲沃、翼城、侯马、襄汾、绛县,方百里以内的山水土地。“方百里”是周制,是周天子列土分封给公爵、侯爵诸侯的疆域。唐叔虞分封时是侯爵,其疆域当在“方百里”之内,它不可能超过,也不可能缩小,大体就在“方百里”之间。
(2)文侯姬仇,始破封疆
晋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文侯保平王东迁,始有东周。晋文侯不仅在平王东迁中,立有不朽功勋,为后世留下《文侯之命》的光辉篇章(见《尚书·文侯之命》),而且为强化晋公室,平定殇叔之乱,继建晋侯序例,立下了显赫业绩。据清光绪十八年纂修的《山西通志》,《周侯国晋》世秩表中记载,晋文侯在二十四年灭韩。据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韩,古国名,在今陕西韩城县(今已改市)南,春秋时入于晋。这佐证晋文侯确实灭了韩。但韩与晋相距遥远,其间又有不少诸侯小国,他是怎样又越“国”又涉河灭了韩的呢?直指今天,这是个不解之谜。有传说,他是在保平王东迁途中,顺手牵羊灭了韩国。这倒还能说的过去。但又带来一个问题,他是怎样跨“国”跨河管理韩地的呢?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谜不谜,我们且可不管,但历史说明了一个事实:晋国在春秋早期,就把它的军事触角伸过了黄河。
(3)武公灭荀,再破始封
又据《山西通志》,《周侯国晋》世秩中记载:晋缗侯十三年,即公元前694年,“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荀叔,当是晋卿族荀氏的先祖,其后有荀林父,又称中行伯、中行桓子,在城濮之战中为文公御戎;其子宣子庚,景公时将上军,历公时佐中军;其孙献子偃,在鄢陵之战中佐上军,悼公时将上军。后在六卿乱晋中被灭族。据查,《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的记载,说明武公灭荀赐大夫是真实的。大辞典是这样记述的:荀,周国名,姬姓。侯爵。春秋时,灭于晋。杜注:荀,国名。[疏]:“晋大夫有荀氏。盖晋灭之以赐大夫。”今山西新绛县西有荀城。方舆纪要云,荀亦曰郇。大辞典又云:郇,周国名,姬姓,侯爵,灭于晋。在今山西猗氏县西南。杜注:河东解县西郇城。据上述记载,郇与荀皆灭于晋,据推理,灭荀早,灭郇迟,曲沃武公当灭地处今新绛之荀囯。
(4)献公诡诸,扩疆拓土
晋献公,继文绍武,扩疆拓土,为富国强兵,为文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晋献公在扩疆拓土中,究竟伐灭了多少国家,又是哪些国家,至今在史书典籍中,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述。从《史记·晋世家》中看,他于公元前677年即位,从公元前673年到公元前651年,在其23年间,他在即位的第五年伐骊戎。据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全本新注》:骊戎,在陕西临潼东;又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晋献公五年,攻骊戎(即今山西晋城西南),得骊姬。如果是临潼,则说明晋国的军事触角向西河扩张了几百里,如果是晋城西,也向东拓展了上百公里。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在今山西霍州市西南16里),灭魏(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北7里),灭耿(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南)。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晋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虞借道,遂伐虢,取其下阳以归(在今山西平陸县南)。”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复假道于虞以伐虢。”灭虢(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灭虞(虞在平陆东北)。同年,又使兵伐蒲(在今山西隰县西北)。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献公又使贾华伐屈(今山西石楼县东南)。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里克败狄于采桑(在今山乡宁县西临河处)。到献公末年(公元前651年),太史公司马迁讲:“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与秦接境,北边狄,东至河内(大河以北,总谓之河内)。”《国语·晋语二》宰周公论“晋侯(指献公)将死矣!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这段文字,说白了就是:晋献公要死了。晋国人拿景(大)霍山做城墙,以汾水、黄河、涑水、浍水做护城河,戎、狄的百姓环绕着它。这说明晋献公时,已拥有如此广阔无边的土地。综上所述,献公时期的疆域本土,当是今山西晋南、晋西南了。同时,在河西和三门峡市南也有了晋国的领土。如此说来,这片土地上诸侯封国及其封地,如羊舌氏邑(临汾)、郤犨食邑(原襄陵)、杨侯国(洪洞)、贾伯邑(原太平)、千亩地(原岳阳)、绛(曲沃)、古唐国(翼城)、鄂(乡宁)、屈邑(吉州)、虞、魏、贾、冀、芮、韩、耿、殷、郇等九国(当为献公所兼并)、桑泉及瑕地(临晋)、鸣条(安邑)等地皆为晋国所有了。
(5)文公称霸,疆域拓展
如果说,晋献公继文绍武,扩疆拓土,拥有今山西晋南、晋西南(含临汾、运城所辖县市),且跨过黄河向南向西有了较大拓展,那么到了文公称霸时期,则向东向北有了较大地扩张。献公时,向东仅仅到了今天的阳城(即所说的东骊戎),而文公向东则跨过太行,拥有南阳攒茅、阳樊、原、温四邑。这是《左传》上所说的”周赐晋南阳。“而《国语》则说:周天子”赐公(指晋文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左传》说四邑,《国语》说八邑。四邑也好,八邑也罢,周襄王赐晋文公南阳之田是史书典籍上皆有记载的。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阳樊,在河南济源市,今名皮城;原,在济源市西北。《水经注》济水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州,故城在今河南沁阳县东40里。陉,在今河南新郑市境内。絺,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南。攒茅,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20里。温,杜注说指今河内温县,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这8座周畿古城邑,用今天的话讲,皆在今河南豫北(或说黄河以北)地区,正好隔河(黄河)与齐、鲁相望。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伐卫破曹以救宋,又把军事触角,向东延伸到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古曹国都城陶丘),与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之颛顼城(古卫国都城帝丘)。晋文公向北拓疆,也比其先父献公超越了许多。献公时向北只到了今天霍州市西南,而文公则越过霍太山,到了灵石,到了介休绵山《史记·晋世家》:晋文公“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禄亦不及。,子推背负其母去了绵上。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介山,在山西介休县(今已改市)南40里,与沁源、灵石二县接界。春秋时晋子推与其母隐于此山下,号緜上。绵上,春秋晋地。其实,晋文公拓疆何至绵上,他已占有太谷、平遥等晋中县市。地处太谷县的古箕邑,是春秋晋地,亦是晋文公时城濮之战中军元帅先轸的食邑。据清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榆次,春秋魏榆地,又为祁氏邑;祁县,春秋晋祁奚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始为县;徐沟县,亦谓春秋晋祁氏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始为梗阳县;文水县,春秋晋平陵邑。所有这些记述,皆说明今晋中不少县亦为晋国所有(附晋襄公时晋疆域图)。
(6)晋文之后,屡有拓展
自晋文之后,历襄公、灵公、成公,至景公,晋国疆域屡有拓展,不断壮大。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败秦师于崤。崤,在河南洛宁县西北60里。公元前623年伐秦,取新城。新城,在陕西澄城县东北20里。公元前613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晋使赵盾率兵车800乘,平定周乱而立匡王,晋威大振。公元前593年,晋使随会灭赤狄。赤狄,狄别种,俗尚赤衣,在山西潞州(今潞城)以北,而东界黎城。公元前589年,晋以巫臣为邢大夫。邢,晋邑,在河北邢台市西。邢台与邯郸相近。这说明,晋疆域已由河南豫北延伸到河北西南地区。
(7)立足故绛,观晋全疆
到了晋国末年,晋国的疆域基本上如李孟存、李尚师合著《晋国史》所云:今山西省的全部,今河北省西、中、南大部,北起蔚县东北的代王城,向南而有顺平、晋县,再往南直到山东西端的冠县、山东与河南交界的范县;河南省黄河以北的绝大部分以及黄河以南的豫西北部,大约东北从周王室居住的洛阳向东南的伊川、汝州、平顶山往西直到淅川一线;陕西省大约包括陕南的商州东部的武关、秦岭以北的华县、大荔、澄城、韩城,向北至龙门一线以东到沿黄河的一长条地区。另外包括山东省西北端冠县至范县一线以西的一小部分。皆属其晋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