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关隘是交通要衝,安居锁钥;渡口是舟楫之便,水上交通;国都是交通中心,城邑是交通网落上的点。故绛时期,以都邑、关隘、渡口、舟楫、古道为部件的交通雏型已经形成。
(1)关隘交通
关隘,不仅是交通要冲,安居锁钥,通衢大道的历史见证,而且亦是古代交通的实录和实证。故绛时期的关隘交通,是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而增加的。其起始阶段与终了之期的关隘交通,是经历了不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唐叔虞始封时,其疆域只有“河、汾之东,方百里。”说白了,仅有曲沃、侯马、翼城、襄汾之地。具体来讲,南以紫金山为界,北跨过塔儿山,有襄汾的丁村和陶寺;东至翼城的苇沟、北寿城、二峰山和南梁;西含曲沃、侯马全境及襄汾之赵康。其关隘,南有隘口(今侯马隘口村西),北有蒙坑(今曲沃蒙城村南),东有中条山的东、西乌岭,西有河、汾作为屏障,且有渡口可以发展水上舟楫交通。当此时,北跨蒙坑,即是尧之都平阳;南出隘口,即是禹之都安邑、舜之都蒲坂;东越西乌岭和东烏岭,即是上党之地,且多是赤狄、戎狄之国。
迨至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勤王,平定周乱,王赐京畿南阳之地,使晋国拥有了大行八陉。据《朱子语录》云: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述征记》说: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第一轵关陉(在河南济源)。第二太行陉(在河南沁阳县)。第三白陉(在河南辉县)。第四滏口陉(在直隶磁县)。第五井陉(在直隶获鹿县)。第六飞狐陉(在山西蔚县)。第七蒲阴陉(在直隶易县)。第八军都陉(在京兆昌平县)。自故绛东出太行八陉,历河内,过曹、卫东行,可至齐、鲁;北行可至幽、燕;南行渡河,是郑、宋、蔡、陈、楚、吴、越等诸候国。
(2)水上漕运
晋之始封,河、汾之东,汾、浍之间,发展舟楫漕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及至晋献公扩疆拓土,兼并了周边十几至二十几个诸侯小国,使晋疆域已拥有了今山西之晋南和晋西南。据《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內。”说白了,晋在河西有了五城,在河外有了三门峡等地。这时,晋之西鄙和晋之南陲,皆为黄河所环绕。因此,故绛在黄河上便拥有了龙门、蒲津、风陵、茅津等四个渡口。若从龙门渡涉河,走今韩城、合阳,澄城、大荔、渭南一线,可直至周之镐京;从蒲津渡涉河,经大荔、谓南、临潼,亦可进入周之京都镐京,与秦之都雍城和咸阳;从风陵渡和茅津渡涉河,折南往西,是周之京畿和秦疆域;往东往南,便可进入中原大地郑、蔡、陈、许、郑诸候国和长江流域。
古代漕运,是水上交通发展的记忆和记录。公元前647年,晋惠公四年,晋地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乞籴于秦。秦穆公大度,不计前嫌(指惠公背秦),发动“泛舟之役”,把秦粮由渭河运入黄河,再由黄河转运汾河,而后由汾河转道浍河,源源不断地把秦粮运入绛邑,为救灾恤邻写下了不朽篇章。这一历史事件,既反映了“秦晋之好”,又反映了那时秦、晋的水上运输和水上交通。水上运输是古代最便捷的交通,亦是最省财力和人力的交通,黄河漕运和汾、浍河水上运输,在春秋故绛延续了几百年。
(3)虞坂古道
虞坂古道,亦谓虞坂古盐道,又名青石槽,相传是大禹开凿,是故绛时古有的一条大道。这条道,山路踦曲,险恶丛生,是河东盐外销的一条通道,也是虞国和晋国南出的一条通衢大道。
虞坂古道,起始运城盐湖区东郭缜磨河村,终至平陆县张店镇虞坂村,全长湾曲绵延几十公里,至今现存路面2至4米。这条路修在中条山北麓,山高谷深,所经山梁,山上山下,最小落差也有400米,山梁上层为土质,下层为石质。石质路段有几百米,为大禹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故而名虞坂,又名青石槽。槽中,高屋建瓴,在两山峰之间,砌有两个砖石门洞,俨似关隘,设有关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此在门洞南面门楣上刻有“古锁阳关”四个大字。其门洞北面的楹联是: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而在门洞下的碣石上,又刻有“虞今分野,平安通衢”八个大字。由于地段险要,有什么“十八盘”、“三迭浪”、“大石斜”等称谓。与青石槽相衔接的土质路,亦因为倚山而建,又有什么“前胛”、“马鞍”、“后臀”、“扬尾”、“四蹄”之称谓,酷似一匹写意的骏马在飞腾。历史上曾有古人赋诗赞虞坂说:“秋风虞坂小蓬莱,汉漫清魂飞九垓。孤势却成三晋险,削痕争道五丁开。路从缺屿连如断,人在廻崖去若来。魏豹城南浑浸兴,巫咸台顶白云飞。”以誉虞坂古道之险要和历史辉煌。
据《左传·僖公二年》记载:距今近3000年前,周穆王曾驾八骏马从虞坂通过,由此可见路面的宽广程度。这条古代大道,南通茅津渡,东北通夏县王口峪,悉中条山出南河之要冲。是当年晋国跨中条、越黄河,挺进中原,或去西北的通衢大道之一。
(4)征战兵道
春秋中叶,周天子势微,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大欺小,强凌弱,屡屡发生。唐叔虞后人,晋文侯、晋武公、晋献公、晋文公,不甘心偏居于始封之一隅,向邻国、向中原频频发起攻伐,加速了晋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且又加速与中原诸国的交通往来,进一步发展了故绛与诸侯国之间的交通。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帅郑、卫、秦三国之兵勤王,平定周乱,大败犬戎,辅世子宜臼即位,保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对西周立下了再造之功。文侯在保平王东迁的路上,不仅顺手牵羊灭了韩国,而且也为故绛腾出了一条,从龙门涉河,过韩城,奔谓南,通往西周镐京的路途。
公元前808年,晋穆侯四年,伐条戎(在今山西运城东原安邑县境),败绩,生世子,故名子曰仇;公元前802年,晋穆侯十年,伐千亩(在今山西介休市),打了胜仗,生少子,所以名成师。这一历史事件,说明故绛:往北可以跨平阳、越霍州,到达介休;往南已越过绛山,到达了今天之运城。
公元前667年,晋献公醞酿“假虞灭虢”。虞在晋之南,虢又在虞之南。晋献公藉以逐鹿中原的南下战略通道,必须经过虞和虢。这样,“假虞灭虢”成了晋献公挺进中原之必然。他采纳荀息之策,用良马宝璧向虞君借路,第一次取了虢之要塞下阳(春秋北虢之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第二次假虞灭虢,于八月甲午,取了虢都上阳(在今河南陕县东南),虢亡。献公在归国途中,又略施小计,灭了虞国。这在交通上,不仅使晋国挺进中原越过了中条山、黄河两道天堑,并为晋国日后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构建了通道。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欲伐曹,跨太行假道于卫(故城在今河南滑县),卫人弗许。不得已自河南渡河(这里所说的河南,非指今河南,而是指南河津,又名棘津、济津、石济津,在今河南淇县黄河故道上),侵曹(在今山东定陶县西),伐卫。正月,取五鹿(在河南濮阳县西三十里)。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在濮阳县东南)。卫侯请晋盟,晋不许。卫侯逃居襄牛(在今山东范县)。如果说,晋献公两次“假虞灭虢”,打通了向南渡河挺进中原的道路;而晋文公伐卫破曹,则打通了向东过太行山,折南过河,再向东挺进的道路。
(5)结盟通道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救宋,晋、楚城濮交兵,一战而霸,践土会盟,加强诸侯国之间的往来,形成了结盟通道,构建了故绛通往中原各国的交通。从故绛出发,往西渡过黄河,可直达秦之国都雍城(在今陕西西凤县南);往东跨过太行,经卫国都城朝歌(在今河南淇县东北)、曹国都城陶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鲁国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可抵达齐国都城临淄(古营丘地,今淄博张店);往南越过黄河,可达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蔡国都城(今河南上蔡)、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县)、许国都城(今河南许昌)、宋都雎阳(在今河南商丘),以至地处江陵的楚国。过去我们对晋、楚两国的交往,只知道从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交兵开始。但从曲村、天马晋侯墓地考古,楚公逆钟在晋穆侯墓中出土之后,实物证明晋楚两国的交往,至迟在西周晚期已有了往来,这比我们先前所知,往前推进了二百多年。
(6)商旅交通
历史的实践证明,便捷的道路和交通,为商贾的“物资交换,物暢其流”提供了便利;反过来商贾的“物资交换,物畅其流”又加速和推动了道路和交通的发展。我国的丝绸之路、西藏的茶马古道、山西人的走西口,皆是商贾发展、加速和推动道路交通发展的有力见证。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十九年逃国之后,回国得国,做了晋侯,他记取“惠、怀误国”的教训,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大力倡导“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的政策。尤其是,他提出的“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和“发展工商食官”的政策,经过晋国日后几代人的贯彻和实施,使晋国的工商贸易和道路交通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结果,到了韩、赵、魏三晋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韩国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之咽喉”,魏国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之胸腹”,赵国之所以能成为诸侯国之间的“四战之国”和“四输之国”,是和晉文公“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发展工商贸易和发展道路交通分不开的。
(7)秦之驰道
有人会提出,秦之驰道,与故绛交通,上下时差几百年,怎么能把秦驰道与故绛交通联系起来呢?窃以为,秦时在河东修建的驰道是对晋国古道的延续和发展。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在完成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大业后,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6郡。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建立。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家和36郡,特别是河东六国旧境,遂下令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驰道工程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各地幅射,东至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北抵九原(今内古包头西北),西通陇西(今甘肃临洮),形成较完整的交通网落。据《秦朝驰道图》,在古河东郡(即晋疆域)通过的驰道有两条:一条是,从咸阳起,经骊山,跨黄河,到河东郡,沿汾河北上,折北向西,抵九原郡;另一条,经河东郡,北上至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秦时经河东郡的这两条驰道,是在晋国古道的基础上改建和拓建的,因此,我们不能说秦之驰道不受故绛古道的影响,更不能不说是秦驰道是晋国古道的延袭和发展。
(8)明清驿道
应该说,有了人类和人类活动就有了“路”。路,是人踩出来和走出来的;亦是人经过日积月累,不断开凿出来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便是历代修路筑路和发展交通的缩影。
应该说,秦时的驰道,是两千多年前修筑的高速公路。这一高速公路,是在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旧有道路的基础上,灭弯取直、去窄拓宽而建造的。所以说,秦驰道是六国古道的沿袭和发展,一点也不为过。
应该说,有了人类和国家就有了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夏、商、周三代,科学技术落后,交通不发达,国家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靠的是峰火台。秦、汉以后,随着交通的发展,便有了驿道、驿站和信使。这个驿道、驿站和信使,又可以说是古道和秦驰道的延袭和继续。
据《山西通志(清光绪版)》:明、清以来,在山西驿道上设置的驿站共有43个。其中,在晋故绛时期疆域内设置的驿站,以侯马驿为中心,向南有闻喜的洓川驿,安邑的泓芝驿,临晋的樊桥驿,永济的河东驿;向北有太平(今襄汾)的史村驿,临汾的建雄驿,洪洞的普润驿,赵城的赵城驿,霍州的霍山驿,灵石的瑞石驿,介休的义棠驿。合计,共有11个驿,占全省43个驿的百分之二十五。
(9)猜想构思
综上所述,我们对故绛时期的交通,应该做出一个总体的猜想和构思了。什么样的总体猜想和构思呢?窃以为,以故绛为中心的一纵二横的双十字交通雏形,业已形成。所谓一纵,就是北起介休,南至永济的纵形大道,从介休,经灵石、霍州、洪洞、临汾、襄汾、曲沃、侯马、闻喜、运城,直至永济风陵渡,已畅通无阻;所谓二横,第一横是东起河内,从新乡往西,经焦作、博爱、晋城、阳城、沁水、翼城、曲沃、候马、新绛、稷山,直至河津龙门,也已畅行无阻;其第二横是,东北至邯郸,西至大宁,中间经涉县、潞城、长治、屯留、安泽、古县、临汾、蒲县,直至黄河岸畔,可以说是从太行山到吕梁山,其道路也已贯通。这个一纵二横的双十字通道,说白了,酷似今天的大运路、晋韩路、临长路。也就是这一纵二横的双十字交通,把故绛时期疆域(今山西晋南和晋西南)内的几十座城邑和数以千万计的村落衔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交通网落,创造了晋国历史的辉煌。晋文公践土会盟,加强了与中原诸侯的往來,构建了以故绛为中心的中原交通网落,赢得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