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祖父赵盾。赵盾,即赵宣子。春秋时既是晋国的中军元帅,又是执政晋国的相国。是礼让荐贤、名声显赫的赵衰的儿子,是赵世家季胜的后裔。他在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继其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公元前621年,晋襄公逝世,他拥立襄公太子夷皋即位,是为灵公。灵公是位无道昏君,他在公元前607年,与奸佞屠岸贾相勾结,追杀忠君谋国的赵盾。赵盾因避晋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弟赵穿杀灵公于桃园,董狐记“赵盾弒其君”。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评价董狐与赵盾:“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境)乃兔”(见《左传·鲁宣公二年》)。桃园事件后,他回国拥立文公的少子,襄公之弟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在有个叫夷(其确址不详)的地方阅兵,辙销了两个军,让贾季(即狐射姑)做中军元帅,赵盾为副元帅。太傅阳处父从温地回来后,改在董地(在今山西万荣县原荣河县东)阅兵,阳处父认为赵盾有才能,向成公推荐说:“任用有才能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成公于是对中军主将又作了调整,使赵盾居上位,做了元帅,继续执掌晋国的军政大权。他致力于制定章程,修订法令,清理诉讼,督察逃亡,使用契约,清除政治上的汚垢,恢复被破坏的等级,重建已经废弃的官职,举拔屈居下位的贤能。历史上称赵盾修法为《赵宣子之法》。修法完成后,交给太傅阳处父和太师贾佗,推行全国,作为经常的法则执行,使国内大治。襄公七年的冬天,晋国杀了狐鞠居,狐射姑逃亡到狄。赵盾派臾駢把他的妻子儿女送去。臾骈与射姑有隙,有人劝臾骈尽杀狐氏,作为对贾季的报复。臾骈说:“赵相国对贾季示之以礼,我因为私怨杀了贾季的妻子儿女,恐怕不可以吧!我闻先人说过:借私怨报复他人,这不是勇敢,而是怨上结怨、恨上添恨,这不是聪明。”所以他把贾季妻子儿女安全无恙地送到了狄国。贾季见到了妻子儿女,感慨地说:“赵盾不计前嫌,大度啊!”公元前620年,晋灵公元年,赵盾为了继承和光大文襄霸业,于秋八月,邀请齐侯、宋公、卫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在扈地(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武县)会盟。晋大夫郤缺对赵盾说:“过去卫国不顺服,所以占取了它的土地,而今它顺服了,可以还给它了。对背叛的不加讨伐,不足以显示声威;对顺服的不加以安抚,不足以彰显德行。您作为正卿,主持结盟,当致力于德,当讨伐为不义。”赵盾听了很高兴,让解扬把匡(在河南长垣县西南)、戚(在今河南濮阳南)两地田土归还给了卫国,而且重新肯定了公壻(郑邑)的疆界,明确界定从申地(在今河南南阳)到虎牢(在今河南氾水县西北)边境。同时,还惩处了在扈地结盟迟到的鲁文公。公元前619年,又与鲁盟于衡雍,遂后又会伊、洛之戎。公元前618年,楚国乘晋君(灵公)年少,派兵伐郑。晋赵盾遂会宋华耦、卫孔达、许大夫救郑。公元前615年,赵盾又亲自指挥了秦、晋河曲之战。战后,又施计赚回了士会。公元前613年,赵盾辅灵公与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新城(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会盟,同时商量讨伐邾国。就这样,赵盾执晋政,从襄公,历灵公,至成公,可谓是三朝元老。难怪,公元前583年,韩厥为赵氏鸣冤叫屈,对晋景公说:“成季(即赵衰)之勋,宣孟(即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惧矣。”
再说赵盾的儿子赵朔。是晋成公和襄夫人的爱婿,是晋景公的姐夫。是晋、楚邲之战中的下军元帅。他在邲之战中表现的不那么尽如人意。他年轻气盛,倚势傲人,同中军副元帅先谷是一路货色,不受三军统帅荀林父节制,破坏军令,擅自出营求战,打乱了三军统一部暑,闹得荀林父措手不及,以致邲之战败北,襄老中箭,士罃被楚军掳去,荀林父几乎被斩首。由于他是庄姬的附马,却逃过了这一劫,而中军副元帅先谷却被斩首示众。公元前586年,晋景公听信奸佞屠岸贾的谗言,制造了“下宮之役”。役前,韩厥为他通风报信,要他事先逃遁。他没有沿袭父亲的“智忠”,而是以“死忠”坐以待毙。他对韩厥说:“吾父抗先君之诛,遂受恶名。今岸贾奉有君命,必欲见杀,朔何敢避?但吾妻见有身孕,已在临月,倘生女不必说了,天幸生男,尚可延赵氏之祀。此一点骨血,望将军委曲保全,朔虽死犹生。”在他和韩厥的谋划下,让其亲信家臣程婴,将其妻庄姬秘密送入公宫。他与家人300多口,俱被屠岸贾给杀害了。
后说赵盾之孙赵武。(?——公元前541年),赵武即赵文子,亦称赵孟。俗名赵氏孤儿。赵朔之子。他在“下宮之役”中,随其母庄姬畜养于公宮。遂后被平反,继立为赵氏后嗣,初任大夫,后任新军、上军之将,至悼公时为卿,后又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他在主政期间多有建树。公元前548年,赵武执政主和,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减轻诸侯对盟主的贡品和注重礼仪往来。鲁国穆叔进见他,他对穆叔说:“从今以后,战争恐怕可以稍微消除了。齐国的崔氏、庆氏新近当政,将向诸侯谋求友好。我和楚国的令尹屈建亲近。如果恭敬地执行礼仪,用和好的辞令加以引导,以安定诸侯,战争是可以消除的。”在他的倡导下,结盟诸侯国之间的来往,言辞温和的多了。孔子说:“《志》上有这样的话:‘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去完成语言。’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晋国做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意指谋求弭兵)。耍谨慎地使用辞令啊(原著见《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
赵武谋求“弭兵”,冀望“和平”,于公元前547年,在叔向的提议和支持下,修复了冷落多年的秦晋关系;与宋国向戎、郑国良霄、曹人在澶渊(今名繁汙·在河南濮阳西南)会见,商量讨伐不守盟约的卫国;辅弼晋侯设相礼招待郑国和齐国使者,晋侯赋《嘉乐》,国弱(齐国相礼)赋《蓼萧》,子展(郑国使者)赋《缁衣》,修睦了与齐、郑的关系,晋大夫叔向说:“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见《左传·鲁襄公二十六年》)”;齐烏余袭卫羊角(在今山东范县南70里),又取邑于宋,诸侯不能治。“及赵文子为政,乃卒治之。”。从公元前548年,到公元前541年,他在先后8年间,谋划和运筹召开了两次中原诸侯“弭兵会议”。在公元前546年,宋国首次弭兵会上,楚国人心怀悖测,里穿皮甲,荀盈对赵武说:“楚国人的气氛很不好,怕会发动袭击。”赵武问叔向怎么办?叔向论“忠信而固本”,说:“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何惧焉?”在歃血结盟签订弭兵盟约时,楚国人又发难争先,赵武又问叔向怎么办?叔向又“论务德无争先,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见《国语·晋语八第十二》)”。于是,赵武让楚国先歃而《左传》记载,仍以晋为先,因为晋据礼也。据《左传》记载,在弭兵会后的第二年,”齐侯、陈侯、蔡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故也。”当时鲁使者季武子在晋国,回国后他对鲁襄公说:“晋国不能轻视啊。有赵孟做正卿,有伯瑕做辅佐,有史赵、师旷可以咨询,有叔向、女齐做国君师保。他们朝廷上君子很多,哪里能够轻视呢?要尽力事奉他们才行。”公元前541年,周景王派刘定公在颖地慰劳赵孟,让他住在洛水边上。在当年正月虢地(在今山西平陆)结盟会上,祁午对赵文子说:“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言,诸侯无愁,天无大灾,子之力也(见《左传·鲁昭公元年》)。”
(9)郤氏卿族,荣辱兼有
郤氏卿族,是晋国18家卿大夫中之一家。他的先祖郤豹,生有三子,长子曰称,次子曰冀芮,季子曰义。我们说,郤氏卿族,荣辱兼有,是说的郤豹次子冀芮,孙子郤缺。冀芮与郤缺是父子,他们父子却志不同,道不合,走的不是一条道。
父亲冀芮,又称郤芮,晋惠公之心腹,晋文公之叛臣。公元前636年,他在国内外势力的胁廹下,迎驾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文公。他在文公即位后反悔,与吕省谋叛,夜焚公宮,谋杀重耳。他俩心想,在朝者惟重耳的仇人勃鞮可以同谋。他使人召勃鞮,告以焚宮之事,勃鞮欣然领命,三人歃血为盟,约于二月晦日会期,子夜一起举事。勃鞮在盟后,反复思量,当年我奉献公之命去蒲城捕杀重耳,遂后又奉惠公所差奔狄行刺重耳,这是桀犬吠尧,身不由巳,各为其主。其旧主已去,重耳即位,晋国方定,再谋刺杀就是大逆不道,这事不能干,不能干。怎么办?我只有出首告密。勃鞮把吕、郤密谋报告了晋文公。文公在狐偃、赵衰策划下,得到秦穆公的支持,一举平息了这次叛乱,诛杀了吕省和郤芮。
郤芮之子郤缺,却与其父大相陉庭,背道而驰,他父叛于文公,他忠于文公。据《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郤缺(?——前597)即郤成子。春秋时晋国大夫。以其父芮封于冀(今山西河津东北)”,亦称冀缺。因芮得罪被杀,他降为庶人,耕于冀野。继由臼季推荐,任下军大夫。后俘得白狄首领,升为卿,重封于冀。晋成公六年(公元前601年),执国政。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八年,狐毛、狐偃兄弟相继去世,文公悲恸欲绝,犹如砍去了他的左膀右臂。就在这个时侯,臼季向文公进谏说:“主公痛失二狐贤才,臣举荐一人可代替他们卿相。”文公忙问:“此人是谁,现在何地?”臼季回答说:“冀芮之子郤缺。”文公听后问:“其父当朝叛臣,获罪被杀,其叛臣的儿子能用吗?”臼季说:“古时候的贤君尧舜,都能选贤任能,主公怎不能呢?尧王贤德无比,可是儿子丹朱却十分不肖,于是尧就把帝位传给了德声显赫的舜。舜即位,天下大治,人们把他同尧连起来,称之谓‘尧天舜日’,歌而颂之。可是他的儿子与其父相悖,是个不孝之子。于是,舜又把帝位禅让于禹。历史上称其谓‘推位让国,尧舜禹汤’。且臣推荐的郤缺,是个知书达礼之人,他们夫妻之间,尚能相敬如宾,那对国君对他人就更没说的了。古语说得好,能施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还听人讲,出门相待如宾,承事如察,仁之则也。此人办事一定讲信义、讲礼仪、讲仁德。郤缺就是这样的人,不用弃之可惜。”文公于是在伐狄之战中,拜臼季为下军元帅,任郤缺做下军大夫,协助臼季处理军务。郤缺向狄人各部族谋求友好。狄人憎恨赤狄侵掠和奴役他们,便顺服了晋国,与晋国缔结了和约。公元前598年,晋侯要在欑函(确址不详)会见诸侯。会见前大夫们要召集狄人前来,郤缺说:“我听说,没有德行,就只能勤劳;没有勤劳,用什么要求别人?能够勤劳,就有结果,还是到狄人那里去吧。《诗》中说:‘文王崇尚勤劳。’文王尚且勤劳,何况缺少德行的人呢?”郤缺就是这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競競业业,执掌国政,处理政务的。
(10)董狐秉笔,直书不隐
董狐,晋国史官。西周、春秋时,其掌撰文修史,兼及天文历法、祭祀及典籍管理的职官谓之史官。董狐当是晋国董氏史官的后裔。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左传·鲁昭公十五年》对晋国史官的源渊有这样一段记述:“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我们把这话译白了就是:从前你(指籍谈)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侯有了董氏的史官。董狐在董氏史官中辈分如何?这是个不解之谜。
据《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周人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将这一记载与《左传》记载加以对照,可以确定董狐是周人的后裔。对于董狐秉笔,直书不隐的故事,《左传·鲁宣公二年》是这样记载的:“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竟(境)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这里也把这一记载译成白话,即是:(公元前608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没有走出晋国国境,又回来重登卿位。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拿到朝廷给人看。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不惩办弒君的人,不是您还是谁:”赵盾说:“哎呀!《诗》中说:‘因为我的怀恋,给自巳带来了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了。”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加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法度而蒙受恶名。可惜啊,要是走出国境就可以免于弒君之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