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绵山,不仅使介休立县,而且寒食节亦从此伊始。当晋文公看到錚铮忠骨、高风亮节的介子推惨死,禁不住百感交集,伤心至极!为了纪念他,遂下令禁止在介子推被焚之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饭,以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南朝梁人宗凛《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此寒食节来历。据晋地民间流传是纪念晋国介子推的节日。这样,晋与三晋之地,遂有了“每冬中辄有一月寒食”之俗。但晋阳、绵上一带,冬天寒冷,老小体弱者不堪寒食,致使疾病蔓延,危害百姓健康,于是后世亦有人倡导废弃寒食之俗。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并州刺史周举到任后,了解到“寒食禁火”这一弊端,于是作吊书,亲到介子推庙祭奠,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并宣示民众不要据泥于“寒食禁火”,可以温食过冬。及至魏武帝曹操,“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影响百姓健康,曾颁发《明罚令》,以禁绝寒食。这样,在一些地方,则有了废“寒食一月”,实施“寒食三至五日”的习俗。于是陆翙的《邺中记》中,便有了:“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的记载。寒食节究竞是哪一日,一说是清明前一日,又一说清明后三日。但到了唐代,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则合二为一,融为一个清明节了。据《癸辛杂识》记载,清明节时,太学也要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晋地寒食禁火尤为严格,升平日要禁火七日,丧乱之世也要禁三日。由于寒食禁火,火种大都绝灭。故而到了清明,又要钻木取火,谓之“新火”。在宮廷,先钻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金碗一口。获得皇帝所赐新火的达官显贵引以为荣,火神既传,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炫耀于人。后人争相效仿,相沿成俗,所以历五代及至宋代此风越演越烈。遂后历元、明、清至今天,清明寒食是尤为崇尚的风俗。之后,寒食由扫墓、祭祖、悼念先烈和踏春游春所替代了。
(6)文公勤王,王赐南阳
何谓勤王?《幼学琼林》谓:“为国救难,曰勤王。”《辞海》释:(1)尽力于王事;(2)谓起兵救援王朝。晋国第一次勤王,是晋文侯于西周灭亡、东周始建之际,保平王东迁。时隔文侯勤王145年之后,晋国进行了第二次勤王。这第二次勤王是晋文公勤王。文公勤王的始末是这样的: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2年,周襄王27年,正当文公修政、行赏之际,周襄王因宫廷内乱,逃出王城,避难栖居郑国。襄王问从亡诸臣:“朕将请何人平定这次内乱?”简师父奏曰:“今日诸侯有志图伯者,惟晋与秦。晋有赵衰、狐偃、胥臣诸贤为政;秦有蹇叔、百里奚、公孙枝诸贤执国,必能劝其君以勤王攘夷,其他各国不可求,求之亦不可能!”于是,周襄王乃亲作《诏书》,遣使臣简师父携书入晋,向文公宣读。诏命说:“不谷(天子谦称)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你谓)。”文公问使者:“究竟何如?”简师父回答说:“太叔带怙宠入宫,在狄兵的援助下,攻占了王宮,劫踞了王位。王避难,逃居郑国。王命您迅速出兵,以赴国难。”
文公送走使者,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出兵事宜。狐偃对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教民亲,首当勤王。民亲而未知义也,君何不纳天子回国以教民义。君若不纳,秦将纳之,那就失掉了事奉周天子的机会,还凭什么求得诸侯首领的地位?昔齐桓之所以能合诸侯,凭的就是尊周啊!君若不能修身,而又不尊奉周天子,别人怎么会依附您继承晋文侯的业绩,发扬武公的功德,开发国土,安定疆界,就在此一举了。请君务必做好这件事。”文公听了很高兴,又使太史郭偃卜之。偃占卜后说:“大吉!此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文公说:“寡人何敢当此!”卜偃回答说:“周室虽衰,天命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其克叔带必矣。”文公说:“你再占筮,看如何?”又占筮,得乾上离下大有之卦,第三爻动,变为兑下离上睽卦。文公问:“此卦怎解?”卜偃说:“乾为天,离为日。日丽于天,昭明之象。乾变而兑,兑为泽,泽在下,以当丽日之照。是天子之恩光照临晋国,又何疑焉。”狐偃之谏,卜筮之吉,使文公大喜,一面,遣使者“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晋国东边的两个国家),以启东道(见《国语·晋语十五》)。”又一面,组建军旅,分上、下二军,使赵衰将上军,魏犨佐之;郤溱将下军,颠颉佐之。文公亲帅狐偃、狐毛、栾枝等,左右策应。行前誓师,将要出征,河东守臣报称:“秦穆帅师于河上,正准备渡河勤王。”狐偃进谏说:“君可致函秦伯,言晋师已发,请秦师退去。”文公遂即使胥臣携自己的亲笔书函,去河上拜谒穆公。穆公启函视之,其函曰:“天子蒙难在郑,君之忧,即寡君之忧也。寡君以兴晋师,代君劳之,勿敢再烦君率师远征。”穆公阅罢书函,对胥臣说:“寡人恐晋君新立,军师未焦,是以奔走在此,以御天子之难。既晋君克举大义,寡人当静听捷音了。”蹇叔、百里奚对秦穆进谏说:“晋侯欲专大义,以服诸侯,恐主公分其功业,故遣人止之我师。主公不如乘势而下,共迎天子,岂不美哉?”穆公说:“寡人岂能不知勤王乃美事矣,怎奈东道未通,恐戎狄阻梗。晋君新立,无大功何以定国,不如让之。”
晋文公在辞退秦师之后,顺黄河而下。3月19日,军队驻扎在阳樊,守臣苍葛出郊外劳军。文公命右军郤溱等围温(亦曰苏城,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30里),左军赵衰等迎襄王于氾(春秋郑邑,杜注:南氾也。在襄城县南)。襄王于夏四月初三,回归王城(今洛阳)。温人闻天子复位,乃群聚而歼叛贼颓叔、桃子。大开城门以纳晋师。晋郤溱在里应外合下,捉住逆贼王子带,将他杀死在隰城。晋文公于襄王回城的第二天,即四月初三,便朝见周天子,向襄王报捷。襄王设酒宴,款待文公,并赐于丰厚的金帛与礼器。文公再三拜谢说:“臣重耳不敢受辞。但请死后得用随葬,臣沐恩于地下无穷矣。”襄王没有答应,说:“这是天子的典章,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六随之葬。朕不敢以私劳而乱天子大典。叔父之功,朕将铭记不忘。朕将割畿内之温、原、阳樊、欑茅四邑,封赏于叔父。”文公拜谢而退。京都百姓,扶老携幼,倾城空巷,拥于街市,争睹晋文的伟异风采。他们说:“晋文高大伟岸,虎背熊腰,重瞳光华,酷似当年的齐桓公!”
晋文公辞谢离京,在行辕召赵衰、郤溱进见,命晋上、下两军,移师于太行山之南,使魏犨定阳樊之田,颠颉定欑茅之田,栾枝定温之田,自已亲率赵衰定原之田。晋文公夺取南阳四邑就这样展开了。他取南阳四邑,采取的是“文武兼用,恩威并举”的战略,他使魏犨武取阳樊。阳樊守将苍葛不服,他对阳樊军民说:“周弃岐丰,余地几何!而晋却受之四邑,我与晋同是王臣,他要攻取我阳樊,我岂能服之?”于是,他率众登城,决意坚守。魏犨大怒,率师强攻。攻之不克,魏犨怒不可遏,大声叫喊:“苍葛之辈,你早早降顺,万事皆休!若负隅顽抗,城破之日,尽皆杀戮!”苍葛据理亦大喊道:“尔等君臣帮助天子补缺位,要顺乎为臣之礼。阳樊人还不习惯你家主子的政令,所以不能开城降顺你的命令。你要尽皆杀戮,这不合乎王礼吧!阳樊人有夏、商的后代和夏商遗留下的法制,有周天子麾下的民众,有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一样的守官,即使不是守官,也都是天子的父兄亲人。你们主公安定了周王室,你却要杀戮周的同族和亲近,百姓还怎么能依附晋?我冒死向你并向你的主公陈说此情,请你认真考虑,如何是好?”魏犨虽是粗人,却粗中有细,他把这番话如实禀报告了文公。文公说:“苍葛之语,乃君子之言,说的好啊!”遂即命令魏犨解除了阳樊之围,恢复了阳樊人的自由。阳樊人获得自由,感怀晋文大度,于是归顺了晋国。文公从阳樊归顺的实践中,他决定舍弃武力,以诚信取原。他使赵衰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撤军而去之。但原城守将原伯贯,原是周朝的卿士,其官职不低于分封的诸侯,故而不把晋文公放在眼里,决心负禺顽抗,决不降晋。他对原城军民造谣说:“晋魏犨取了阳樊,血洗了阳樊,把阳樊人杀的血流成溪,尸横遍地,真是惨不忍睹啊!”他借以谣言惑众,激发原人仇视晋军、敌视晋国,守住他的采邑。晋文公面对原伯贯这一守城诡谋,采取“围而不取”的战略,有意“网开一面”的战术,使原人出入自由。在出入自由中,把城内的信息带出来,把城外的信息传进去,以此来瓦解原伯贯的阴谋诡计。当人们知道了阳樊归晋的真实情况之后,原城军民的思想“解冻”了,不怎么相信原伯贯宣传的哪套了。进而了解到“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撤军而去之”的军令后,原人畏晋、仇晋的思想圪垯一下子烟消云散了。这时,原伯贯又对军民说:“晋文公的军令是阴谋诡计,大家千万莫要上当。”百姓中有好事者,他们于晚上出城,偷入晋营,打探消息,竟有胆大的进入军帐,对上军将赵衰说:“我们情愿投降,明天晚上一定大开城门,迎接晋军入城招降!”晋文公心明如镜,他一听此话是来套口气的,就对探口气的人说:“我已经下了命令,期限就是三天。现在限时已到,明天一早我就要退兵而去。信用第一,我不能为取一座城而不讲信用。”打探的百姓退去,文公就与赵衰商量退兵事宜。一些将士不解的问主公:“再坚持一天,原城就到手了,主公为何下令撤兵呢?”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所丢掉的东西更多见《左传·闵公二十五年》)。”文公毫不犹豫地于第四天一早即命晋军,一队又一队的,纪律严明的,秋毫无犯的,秩序井然的退去了。原城军民看见晋军真的撤军而还了,从心底里叹服晋文公,是世间讲信义的真君子,这样的真君子又到哪里去找啊!今天不归降,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大伙乱哄哄地在城墙上挿了降旗。原伯贯一瞧人心所向,难以扭转,只好顺水推舟,遣使者去请晋文公回来。幸亏晋国的兵马走的慢,使者只追了一舍地就追上了班师的晋军,报名求见文公,说明了来意。晋文公立即下令,军队就地按营下寨,自已只带了随身武士进了原城,一面先安抚迎降的军民,一面又有礼貌地会见了周卿士原伯贯,并以客卿之礼请他到河北去住。这时,周天子赐晋的南阳四邑,已全部归入了晋文公的囊中。晋文公任命赵衰为原大夫,同时兼管阳樊;任命郤溱为温大夫,同时兼管攒茅。从此,晋疆域已跨过大行山拓展到南阳,在成周京畿有了自已的土地。
晋文公勤王,平定周乱,大大提高了自已在列国诸侯间的声望。晋文公取了南阳,这为他日后挺进中原、称霸诸侯,有了一块牢固的滩头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