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惠公改葬共世子(即太子申生),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史记·晋世家》:(惠公元年)“秋,狐突之下国遇申生(显然是假托,或说是梦见申生)。申生与载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狐突对曰:‘臣闻神不食非其宗。君其祀毋乃绝乎。君其图之。’申生曰:‘诺。吾将复请帝。后十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复见申生。告之曰:‘帝许罚有罪矣。弊于韩(寓韩原惠公被擒)。’免乃谣曰:‘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其兄(指重耳)’。”又,《国语·晋语三》亦有记载,其记载是:晋惠公即位后,很不得人心,百姓憎恨,骂声载道。他在这种情况下改葬共世子(谥号)申生的灵墓,死尸臭气冲天,恶臭传到棺材外靣。国人讽刺传诵说:“太子申生死时没有按礼节埋葬,惠公想正礼改葬却得不到好报啊。谁让这死去的人有这臭味呢?想改葬人家却不听从,想表现诚信却看不到真诚。国家没有这种法令,让偷窃君位的人,骤然还能侥幸地活着。不攺变他的政令,国家就将倾覆。畏惧啊怀念啊,各自又都有自已的心思,企盼着心中的国君(寓重耳)归附啊。想离开这个昏君(指夷吾)啊,又故土难舍心中哀痛。”岁之二七(十四年),昏君的太子也将没有君位了。在狄国的公子,我们依靠这个人哪。他应该镇抚国家,做王妃的好配偶啊。“卜师郭偃听到民间这样的传诵,说:“厉害呀,好事真难做啊!惠公改葬申生想借此显荣耀,却使自已的罪恶更加昭著。一个人心灵美,肯定会表现到体外,而且会传扬到百姓当中,百姓会拥戴他爱护他。一个人内心丑恶也会如此。所以君王行事不能不谨慎哪。先知先觉的人肯定会预知到十四年后,惠公的太子也将会被人废掉的。十四年这个数已经告诉给百姓了。公子(指重耳)将会回国了,在百姓中已经看到这个希望了。他如果回国,肯定要称霸诸侯,朝见天子,那光辉就要照到百姓了。十四年这个数是预期的记录。重耳的形象是民意的先导。重耳的光辉,是他光明德性的闪耀。用记录数字来传诵,用表述民意来开导,用贤明闪耀来宣昭。重耳啊您这时还不归来还等何时呢?民意已为您的行动做先导了,您赶快回来吧!”《国语》的这一记述,一则反映了民意、民心、民之所望;又一则反映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多行不义必自毙,惠公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民心给他预计了十四年,届时十四年他必定无后矣!
(6)秦穆公救灾恤晋
公元前647年,晋惠公四年,晋国天怒人怨,冬旱继春旱,秋旱接伏旱,遭受了严重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国无宁日。时下,难坏了晋惠公。惠公召集吕飴甥、冀芮等亲信大臣商量。吕饴甥说:“列国诸侯中,惟秦国、齐国与晋国是姻亲关系。齐国地处海滨,且与我国相隔着卫国和鲁国,即使有粮借给我们,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秦国虽与我国相邻,可以说是近在呎尺,且又有漕运、旱运相连,但是近年由于主公食言,不能将河西之地划拨于秦,秦与我们的关系紧涨,恐怕有粮也不会借给我们?”冀芮说:“秦晋是姻亲,穆公是咱晋国的乘龙快婿,而咱晋国的主公又是秦太子的舅翁,甥舅之亲是至亲,是血缘亲,是再近不过的亲戚,所以才有了‘秦晋之好’的美誉。哪有至亲、近亲、血缘亲、甥舅之亲,遇到灾荒不相救的道理?不管近年我们两国的关系怎样,我们只要厚着臉皮去向秦国借粮,我想也比向别的国家借粮好借些!”惠公说:“眼前,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于是,派使者去向秦国借粮。
晋国的借粮使者,来到了秦国雍城,拜见秦国国君穆公。怀着不共戴天之仇的丕郑的儿子丕豹,对秦穆公讲:“晋君惠公对君王无礼,大家没有谁不知道,他的国家去年有灾难,今年又连着闹饥荒,可以说是天怒人怨,他不仅失去了民心,而且又失去了天意,在这个时侯,君王发兵攻打晋国,一定能马到成功,凯歌而还!”秦穆公说:“寡人是憎恨晋国的国君惠公的,可他的百姓有什么罪?天灾流行,年景不好,是各国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救济灾荒,赈济饥民,是天经地义的正义之举,我不能丢了正义去干不正义之事!”穆公问百里奚:“您老说,是不是这个理?”百里奚回答说:“天菑(灾害)流行,国家代有,救菑恤邻,国之道也。与之。”穆公回头又问公孙枝:“你说借与晋国粮食不?”公孙枝说:“君王对晋君有恩德,晋君却对他的百姓不施恩德,如今闹灾荒求救于君王,大概这是天怒人怨吧。君王如果不借给他粮食,哪晋国是雪上加霜,灾荒会更加严重。天灾不能总闹天灾,天灾过后就是风调雨顺,这时候您不借济他,到时侯苍天也会援助他的。到哪时晋惠公就有了借口了,他会说我向秦国借粮秦君不借给我,让大家受苦了。依臣下之见,不如把粮食卖给夷吾,让晋国的百姓喜欢,百姓喜欢就肯定会怨恨他们的国君。如果他们的国君再不听君王的命令,我们发兵去讨伐他。即使他本人想抵御我们,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他的?”由此看来,穆公身边聚集了一批贤臣,难怪他们君臣认识统一、言行一致,于是在渭河和黄河上摆开了船只,发动了“泛舟之役”,在秦都雍城把粮食装上船,由谓河进入黄河,再由黄河进入汾河,最后通过浍河,把一船船粮食运到了晋国绛都,帮助晋惠公解决了燃眉之急,度过了灾荒这一难关。穆公此举,可谓是“雪中送炭”。
(7)晋惠公幸灾侵秦
正如秦大夫百里奚所说的:“天菑流行,国家代有。”晋国闹旱灾刚过去了两年,秦国于公元前646年,即秦穆十四年,秦国即遭受了旱灾侵袭,滴雨不下,颗粒未收,宮廷内外,全国上下,闹起了灾荒。在众大夫的建议下,秦穆公谋与晋国借粮。
秦国的借粮使者,怀揣着穆公的信函,昼夜兼程,来到晋都绛城,报门求见,面谒惠公,呈上信函,惠公览毕,传阅于众大夫,俟众大夫阅毕,惠公问:“怎么办?”庆郑说:“主公之所以能回国即位,是得的秦国之力。主公答应给秦河西五城,事后毁诺未付,秦国国君没有计较,反而在我国闹灾荒时,发动了“泛舟之役”,把粮食运入我国,帮助我国度过了灾荒,依臣之见,这没有什么要商量的,以德报德,两个字:借给。”惠公听了庆郑之言,下令说:“把河东五城的粮食运到秦国去!”虢射忙出例阻止说:“且慢,不要急于把粮运入秦国。”惠公问:“你什么意思?”虢射说:“庆郑大夫,出言差矣。往年,晋闹饥荒,老天爷以晋赐秦,秦穆公不取,反而把粮食借给我国,是他人老昏庸,不识天意,失去良机;今天,秦闹灾荒,老天爷以秦赐晋,吾晋怎样能违天命不取秦呢?”冀芮也附合着虢射的话说:“是呀,苍天给与不取,不是昏庸,便是儍子。秦穆错失良机,不取我晋,是因为他缺智少谋,干了儍事。今天,主公切不能重蹈秦穆复车,再干傻事了,一定要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发兵讨秦,以扩疆土!”吕甥接过冀芮的话头说:“对呀!臣下也是这么想的。我想,主公把河东五城的粮食给秦国运去,这不但不会减轻秦国对主公的怨恨,反而会激发和增强他们攫取河东五城的野心。所以臣下的意见是:给,不如不给。”惠公听了两个亲信大臣的意见,点头颌首地说:“是这样。”庆郑说:“不能这样。我们已经赖下了给人家的土地,又舍不得把河东五城的粮食给人家运去,忘了人家的好心而背弃人家的恩德,而发兵去掠夺人家,这不是以德报怨、怨上加怨吗?又谁能不说这是给人家雪上加霜吗?人家秦国是雪里送炭,我们回报人家是雪上加霜呢!这怎能不引发秦国发兵来攻打我们呢?”惠公对庆郑的好言相劝,听的很不耐烦地说:“这不是你该说的,也不是你该管的,你下朝去吧!”
晋惠公不听庆郑之言,而用虢射、冀芮、吕甥之谋,不与秦粮,反而命不义之兵去攻秦,引起秦穆公大怒,亦发兵伐晋。秦、晋大战,就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8)惠公不义遭秦俘
晋惠公自即位以来,多次负义背秦,引发秦穆公怀恨在心。穆么几次欲发兵讨晋,皆因时机不够成熟没有成行。晋饥,秦国君臣胸怀大度,不计前嫌,借粮与晋;秦饥,晋国君臣忘义背德,乘人之危攻秦,在国内引起正义之士非议,在国外激发起秦国君臣同仇敌忾,终于在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六年,秦国在渡过灾荒,取得年丰民安的情况下,穆公亲自帅兵攻打晋国,晋军士气涣散,秦军犹入无人之境,一直进攻到晋地韩原。晋惠公面对秦军凌厉的攻势,对庆郑说:“秦军如此之速,就深入到我晋国境域,寡人该怎么办?”庆郑是忠正之士,敢于直言,说:“你忘善而背德,与秦国结下了不解之怨,秦军能不深入吗?这些事我是不懂的,您还是去问一问虢射吧。”惠公说:“虢射不善于谋划这些事。”庆郑说:“哪您就占卜问筮吧!”惠公命太史占卜问车右人选,庆郑卜得吉卦。惠公说:“庆郑不顺服寡人,就让家仆徒做车右,步扬御戎吧!”结果,梁由靡为韩简御戎,虢射做韩简车右,跟在惠公车后,奔韩原而去。
惠公迎战秦军,派韩简侦察,韩简侦察归来,对惠公说:“秦军比我军人少,却士气旺盛。他们人人请缨,个个请战,要与我决战!”惠公问:“哪是为了什么?”韩简回答说:“因为您出逃时靠秦帮助,回国时又烦劳了秦国,有了饥荒吃他们的粮食,秦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没有报答,所以他们上下同仇敌慨才来侵犯我们。而今我们又将迎战他们,秦军心怀正义没有一个人不愤怒,而我军深感负义没有一个人不懈怠,因此秦国英勇之士就多。”惠公,听韩简这么一说也感到理屈,于是无可奈何地说:“你说的对。事情到了这步天地,我们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肯定会常常来侵犯我们。一个人都不可养成坏习惯,何况一个国家呢?这时,我们不能不战了。战,是示威;不战,是示弱!”惠公无臉面见秦穆公,派韩简去挑战。韩简来到两军阵前,以惠公的口吻对穆公说:“往日您的恩德,我不敢忘记。我有众多将士,能集合起来而不能让他们散去。您如果收兵回去,是我的愿望。如果您不退兵,我也将毫不回避,只能同您决一高下了!”秦穆公以对惠公的口吻说:“过去您不得回国,我为您忧虑。您回国以后一切还没有就绪时,我不敢忘记,仍挂念在心上。如今您的君位已经定了,您就恩将仇报,发兵侵我边邑,扰我边民,我不得不还击您,不得不亲自帅兵,同您决一胜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