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结束,周恩来立即把所有电影、电视记者留下,因为各大报都在等待明天头版头条的大幅照片。记者们都因没有抓拍到合适的照片而满脸无奈。
这时,新华社记者杜修贤站出来了,说他拍了一张,但不好。
杜修贤有“红墙里”的摄影师之称,“文革”期间是指定专门为毛泽东等中央要人拍照的记者。出于职业习惯,林彪入座后,他顺手按了下快门。就是顺手一按,帮了大忙。第二天,各大报头条都是这张照片,就连电视、电影里也是这张定格的照片——毛泽东侧着脸,凝神听西哈努克讲话,林彪则低头不语,双手插在袖口里也侧着脸和董必武交谈。
报纸的大字标题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同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起观看焰火”。
三、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
天安门虽然已将近600岁高龄,但至今仍然雄姿不减,青春依旧,欢歌赞语世世代代缠绕。不过,这位“寿星老”早已不是明砖清瓦,不是“原装”、“原配”了。且不说几次雷击、火烧,有时弄得片甲不留,仅1969年的一次重建,就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
“文革”时期的天安门变得更加特殊,有关它的一切都变得高深莫测,人们把心中最圣洁的地方留给它。有人胆敢对它不敬,笃定要被“踏上千万只脚”。
如果有人说,天安门已经病入膏肓,砖斜柱朽,眼看就要塌了——这绝对是反革命谣言,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反革命揪出来。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灵已被扭曲,思维方式变得古怪而可笑。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次检修中,技术人员发现城楼大厅里靠近毛主席座位的那根12米高的巨柱已经空了近10米;天安门城楼因260年没有大修,建筑结构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建筑已下沉近1米!
1966年3月,邢台地震波及北京,使天安门城楼的变形、坏损再次加剧。虽然进行了紧急加固措施,但只是杯水车薪。
“文革”前夕,有关方面就已经做好方案准备动工,但“横扫一切”突然袭来,改建不得不停止。几年间,中央决策部门不断得到天安门随时都可能倒塌的警报。此时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突然被长66米、宽37米、高32米的苇席包裹得严严实实。
为了不引起思想混乱,中央决定在高度机密中对天安门进行重建。所有参建人员必须严守秘密,连家人都不能说。路过此地的人都投来诧异的目光,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天安门除基座不动外,城楼将全部拆除重建。
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队伍进行军事化管理,成立5支施工连队,分别称之为: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参加重建天安门的人员都进行了严格政审,必须“根红苗正”。所谓根红,上推三代不能有问题,出身不能是资本家、地主、反革命、富农、小业主,家中亲属不能有关(监狱)、管(被管制)、杀(镇压)人员,不能有海外关系。参加重建的事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每个工种各有各的证件,每道工序之间不准互相打听……
北京正值严冬,是一个不能施工的季节,但为了确保明年“五一”的天安门活动,只能出此下策。中山公园停止开放,临时建起大锅炉,专门为城楼提供热水热气。人们不会想到,苇棚外滴水成冰,苇棚内却是温暖如春。
拆除城楼时接连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天安门最高的屋脊,砸开正中央的那块脊瓦,竟然发现一个30厘米见方的金丝楠木盒,上面虽然蒙满灰尘,但仍可看出二龙戏珠的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木盒已经朽了。在盒里先是发现一个金元宝,虽然光泽不再,但沉重压手;接着又摸出一块红宝石,一粒粒百年朱砂,以及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显然,这些都是古代的避邪吉祥物。
天安门城楼上发现“镇楼宝盒”让人喜出望外,不过它出自哪个朝代,就无从考证了。或许,天安门的一路辉煌正是得益于宝盒的护佑?人们宁可信其有。
在新建城楼时,姚来泉师傅在原来宝盒的位置又放上了当代的“避邪物”:那是一块17厘米高、12厘米宽、3厘米厚的汉白玉石,上面刻着“1970年1-3月重建”字样,并用金箔贴字。
但愿这块汉白玉同样会护佑天安门永久平安。
历史如果循规蹈矩地运行,数百年后我们的子嗣也将重建天安门,当他们发现这块汉白玉石会是怎样的心情?数百年后的天安门乃至整个北京城还是这个样子吗?他们会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料,来解读20世纪中叶的中国。他们是钦羡,还是颔首微笑,抑或是叹息?
历史是个蒙面人,既让你看不清过去,也让你无法预知未来。
在拆除天安门西山墙时,发生的事情让人冒出一身冷汗。一名工人一镐下去,竟发出了金属的声音,轻轻取出,原来是一颗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公安部门立即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后来在拆除中又先后起出6颗规格相同的炮弹,公安部门对这7颗炮弹始终都没能给出个明确的说法,只好按悬案暂时搁置。有人在天安门上埋了7颗炸弹?这绝对是个爆炸性新闻。那个年代,人们的神经很脆弱,社会也很脆弱,丁点的事用阶级斗争的放大镜一看,很可能闹出个惊天大案。重建天安门的任务压倒一切,放炸弹的阶级敌人也就没空去抓了。
天安门留下的疑团太多,考验着后人的智慧。
城楼是全木结构,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说不清。被拆的斗、拱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体却找不出一根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呢?蒯祥为什么对此讳莫如深,一字不留呢?我们至今没有答案。
让重建队伍头疼的事情很多。例如,他们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建筑专家琢磨了半天后说,拆下的声、斗、拱虽然次序对,但有的方向不对。后来又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按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等,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直到摆对为止。
这是今古能工巧匠穿越数百年的一次对话,是古人布下的一盘经典建筑迷局,是古人智慧的一次大展示。即使在先祖面前再显窘态,今人也是幸福的。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长,最粗的直径1.2米,重达7吨。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最后许多木料是从非洲加蓬和印尼北婆罗洲进口,这种木材遇火不着,只冒烟。还有一部分楠木是从故宫和东直门拆下来的,调过来做斗拱用。从天坛调来的黄柏木因强度受力好,派做了斗拱大坐斗。
天安门的基座没动,是因为当年用糯米汤和混合土砌的砖非常结实,至今仍然坚如磐石。即使过去几百年了,现在刨出的土还能在鞋底上粘得挺厚。毕竟是皇家“形象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了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高度。
翻建天安门城楼时,采用什么样的图案和彩画曾引起激烈争论。
一种意见是保持历史原样,仍用古代级别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大面积描金。另一种意见认为“金龙和玺”、“仙人走兽”都是“四旧”,应该扫除,用“葵花向阳”和“延安宝塔”代替。“官司”打到周恩来那里,总理采取了折中办法:天安门彩画整体采用“大丽花和玺”图案,勾头等小型琉璃瓦用“向日葵”图案,其他一切不变。这些修改让天安门变了味道,直到1984年国庆35周年前夕,才把城楼大殿及环廊的“大丽花和玺”彩绘换成了“金龙和玺”。而“向日葵”琉璃瓦勾头仍然保留在城楼上。
为了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工程完毕,指挥部又成立了9人检查小组,用探雷器按所有图纸顺序进行检测。这一检测,果真查出了问题。
当时任混合连指导员的许新民回忆说,探雷器非常敏感,一个极小的钉子都躲不过。有一次当测到一个斗拱时,探雷器突然鸣叫,现场万分紧张。姚来泉师傅赶紧翻图纸,图纸显示此处并无任何钉铁钉的记录。
拆开,检查!被油饰一新的斗拱被拆开——取出了一把木工扁铲。是别有用心,还是疏忽大意?在场的人都说不清,当时是否为此成立专案组,是否查出了责任人,都不太清楚。但姚师傅清楚地记得,自己吓出一身冷汗,大冬天那汗竟顺着脊梁往下流。
后来探雷器测到东楼梯时又不断鸣叫,平整的水泥地面为什么会响呢?不容细想,马上砸!结果什么也没发现。后来化验那些水泥碎渣,是因水泥含铁量高所致。
1970年4月7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竣工,全部工期112天。
5月1日,当万众欢呼着涌向天安门时,他们不知道,重新露面的天安门,已人是物非了。
这个冬天,围绕天安门城楼所发生的或惊魂、或美丽的故事,普通百姓是决然想不到的。
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时,人们不禁扼腕慨叹,尽管天安门依然壮丽,但那毕竟是重建之物。先祖们的绝世技艺,以及用绝世技艺所创造的绝世精品已不复存在,人们只能带着惆怅追念那永远不可复生的一切。
如果对天安门的检修和保护再提前一二十年,采用更科学、更积极的办法,不去拆掉重建,或许天安门就会保全金身,不致令后人扼腕惆怅了。
四、四月飘“雪”:“天安门事件”震惊世界
时间迈进1976年,这是人民共和国大开大合、天崩地裂的一年,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走向极点:
——共和国三大开国元勋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离世;
——天安门“四五运动”震惊世界,200万人在广场悼念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