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712500000008

第8章 死亡拯救(3)

匪夷所思的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效果鲜微而伤亡骤多的服丹行为延续了几千年未有终止,反而愈演愈烈:李唐王朝后期,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相继因服丹殒命,父祖辈的死亡丧失警示效用,唐宪宗李纯服丹,舍人裴潾谏言“夫药以愈疾,非朝夕常饵之物。况金石酷烈有毒,又益以火气,殆非人五藏之所能胜也”,不纳殒命;唐穆宗李恒服丹,处士张皋谏言“先帝信方士妄言,饵药致疾,此陛下所详知也,岂得复循其覆辙乎!”不纳殒命……不禁疑惑,是什么力量促使在明知有死亡威胁时仍一意孤行,恐怕还是对死亡的恐惧与对长生的渴望吧!

第三节 佛教——既适一生中,又入一死理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间同步于中华文明的死亡意识觉醒。

佛教传入中土之前,中国本土文化鲜少论及死亡,对生命的无常也缺少应有的关注。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生的学说,它所强调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更多地因缘于某种政治或道德目的,与普范的死亡问题没有必然关联;道家虽然将视角直接对准死亡问题,但更多的是将长生不死、肉体不朽作为现实的经验境界来追求;佛教,作为一种明确提出死亡,关注死亡,并为死亡量身定制一系列拯救方法的宗教,来到中国,为中国带来博大精深的教义,也带来了“死亡”。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通过三条路径传入中国:北路向北经中亚越帕米尔高原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至中原汉地;西路向东自缅甸经西南云贵川山间小道入中原并沿长江下东南;南路向南泛海经狮子国、印度支那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据现存文献记载,三条路径中最早进入中国的是北路,“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到东汉明帝刘庄(公元28—75年),佛教在上层统治集团已成势力,并逐渐向整个社会传播开来“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佛教初入中国,因善于伪装为神仙方士一流,故而未曾遭遇本土思想的强烈抵制,反而礼遇有加,仅因剃发有违孝道,官方采取禁止汉民出家为僧的宗教政策。东汉末年三国混战,传统的礼教孝道逐渐失去约束力,不许汉人剃度出家的禁令形同虚设,佛教的民间市场瞬间打开,仅南朝梁一代,出家僧尼达十余万,建寺凿窟难计其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慨叹未若实际景况壮观。不仅如此,北方“五胡”诸国甚至奉佛教为国教,南朝梁武帝萧衍更视儒道为“邪道”,宣称“惟佛一道,是于正道”。思想碰撞在晋宋齐梁时期产生,经过对儒与佛和道与佛的激烈辩论后,中华文明已不再把佛教视为异域宗教文化,而将其看作华夏民族宗教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此,佛教便成为中华文明三大思想支柱之一,长期影响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尤其与死亡相关的观念和行为。

生死观——建构多维世界凸显无常

佛教的死亡观是建立在其独特时空观与人生观基础上的。

语言决定思维,梵语为屈折语,语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其主、谓、宾等主要句法成分在句中无固定位置,语序亦无固定模式,即所谓“寓物合成,随事专用”。长期使用梵语的古代天竺人自然孕育出富有想象、极为广阔浩渺的时空观念,神话、宗教系统尤为发达,通过紧密结合宇宙、社会、人生,将现实的经验世界提升到想象的超验世界之上,把经验世界的诸种概念无限度放大或缩小,进而构建一系列丰富、奇特的多维世界。

佛教空间观的核心是佛法无边无界,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宏观“三千大千世界”与微观“三界”: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四方构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构成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构成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构成一“大千世界”,而大、中、小三种“千世界”即合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同时亦由低到高将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欲界也由低到高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芸芸众生即在此三界中各层次间生死流转。

佛教的时间观是在空间观基础上确定的,其核心为时间的无始无终,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宏观的、微观的一系列不同于世俗经验世界的具体时间概念,宏观上有“劫”的概念,也有大、中、小之分,一“大劫”包括世界成(形成)、住(安住)、坏(毁坏)、空(空虚)四个阶段;微观上的概念更为抽象琐碎,“刹那”即极短的时间,一百二十“刹那”构成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构成一“腊缚”,三十“腊缚”构成一“须臾”,三十“须臾”构成一“昼夜”,即使在最小时间概念“刹那”中,事物也在不断生灭轮回。

比起以儒、道为代表的本土思想时空观,佛教更多关注超验层面,其对社会历史时间冷漠淡忘,对现实经验空间不屑一顾,其对宏观宇宙的奇思妙想,对微观生命的探索发挥,远远遮盖了其对经验世界的关心,而以此为基础的人生观亦无论善恶,更关注超验因素:佛教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均因缘和合而成,彼此间存在联系,任何事物均依赖他事物的生成而生成,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其本身没有真实自性,所以为“空”,小乘佛教提出“人无我”“人我空”,大乘佛教更进一步提出“法无我”“法我空”,宇宙万有,一切皆空;佛教从本体上否定一切事物,但无法否认事物的现象存在,故而引入概念“幻”,提醒世人不可执着其有,尽管境象具体、清晰、可感,但绝非境象本身;而正是社会人生的虚幻不实,造成“苦聚”,“苦”即是佛教对人生最为根本性的概括,更是充溢在宇宙、社会之间,所谓三道六界,生死轮回,皆为苦海。“空”“幻”“苦”作为佛教人生观的三大核心内容,引导着信众的人生追求方向,小乘佛教视形体为牢笼,主张“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大乘佛教主张人身难逢,人生可贵,众生应利用机会离却爱欲,修道积福。

基于以上时空观与人生观,佛教发明特有的死亡理论,即无常与涅槃。早期佛教即有“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的“三法印”说,其中“行无常”“涅槃寂灭”皆与死亡息息相关。

所谓“无常”,即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时刻处于生灭变化过程中,任何现象都无法保住它的永恒常在,这种无常反映在人生上,即认为众生终归会变化、灭亡,个体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更显脆弱而短暂,不经一难,不堪一击。

所谓“涅槃”,系由梵文直译,亦可音译涅盘、泥洹、泥亘、般涅盘,亦可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陀引入此概念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与断除烦恼等“苦聚”结合起来,指向一条通向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道路。也就是说,作为生命体的人,生是暂时的,死也是暂时的,唯有不生不死的状态才是恒长久远的。小乘佛教的涅槃是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目的,走向彻底的死亡;大乘佛教的涅槃却更注重思想上的觉悟,基于此涅槃不仅意味着死亡,更意味着新生,而该新生恰是脱离生死轮回苦海的永恒常驻的新生。

拯救法——拓展时空维度容纳死亡

佛教从生死观的建构上即为世人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知觉经验的“世界”结构,该结构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空间包含着时间,时间扩充着空间。“世”为时间概念,包含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息、永恒常驻的时间;“界”为空间概念,囊括十方无边无际、浩渺高广的空间,这种从时、空全方位拓展的世界已然超越“三维”范畴,进入“高维”结构,而该结构的存在则允许世人在三世与十方的“世界”间轮回流转,生与死不过是某个时刻在某界的一种状态,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点。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随时可能消亡,但灵魂永存,并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中不断轮回转世,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中不断反复流转,所谓“生生死死”无数次,循环三界,互相通达。

众生轮回,在六道之间,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前三道为三乐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后三道为三恶趣。灵魂在六道中轮回受难,每一道都有一尊佛,发大慈悲以救众生脱离苦海。

多维的时空维度下,死亡在佛教的视野中并不凸显,它只是完成今生一道、开启来生一道的转折点,是道与道之间的阈门,是苦难与苦难之间的通道,众生在今生所历尽的苦难在死亡时仅终结瞬间,转瞬即进入另一轮回,不同的苦难又即刻开启。

空、幻、苦的人生轮回中,死亡在佛教的理论中也并不可怕,如果众生在六道中所经历的都是苦难,那么死亡这一没有苦难的瞬间也许也是一种安宁与幸福,顺着该思路,不难想象众生在被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时刻期待着死亡的到来,以结束无休止的痛苦。

在佛教处,死亡所承担的终结意义也并不存在,因为佛教的空间是无边无际、佛教的时间是无休无止,没有边界没有终止的时空中,佛教对死亡没有刻意的拯救,而是将死亡纳入自身所构建的多维时空中,死亡不是固定的、最后的那个节点,它也许在个体目前存在状态之前曾有过,它也许在个体目前存在状态的下个时间点瞬间到来,死亡永远在生存的过程中存在,恰如《生经》所说“年少当老,虽复长寿,会当归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堕,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年少强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则没。如是,贤者,合会有别,人生有死”。

拯救法——修行增强觉悟以臻涅槃

如果说内圣外王是儒家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死亡拯救,求仙服丹是道教建立在宇宙基础上的死亡拯救,那么佛教的自我振作则是建立在主体心灵基础上的死亡拯救。

佛教讲求修行,并希冀通过修行追求佛教要求的最高境界——涅槃,摆脱轮回痛苦,继而达到心灵觉悟的最高境界。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即提出修行的基本方法“八正道”,并从中归纳总结出戒、定、慧三学。

佛教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圣谛”具体化,提出消灭烦恼的八种正确方法:

一曰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二曰正思,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名正思。

三曰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名正语。

四曰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名正业。

五曰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名正命。

六曰正精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曰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槃,是名正念。

八曰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正道”从认识、思维、言语、行为、生存、努力、保持、坚定等八方面启示众生涅槃的途径,并提炼出“戒”“定”“慧”“三学”过程完成涅槃:

“戒”包括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是对人身体行为的特定约束。

“定”包括正定,是对人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

“慧”包括正见、正思、正念,是对人认识的正确引导。

“戒”“定”“慧”三者构成逻辑严谨、循序渐进的过程:需通过身体行为的特定约束“戒”方能达到对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定”,方能达到对认识的正确引导“慧”,继而达到涅槃。

而“戒”“定”“慧”三者根据不同佛教教派有其具体的修行方式:“戒”内容逐步体系化,“定”内容逐步复杂化,“慧”极具思辨性,修炼色彩较薄,实则是“戒”“定”修行后的结果。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分裂,谱系林立,教义有别,修行理论也已超出“八正道”的范围而日趋复杂:小乘佛教的“三十七道品”、大乘佛教的“十波罗蜜”及密宗的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等独特、具体的修持方法以“八正道”为基础延展开来,共同朝向涅槃这无生无死、超越轮回的终极状态努力。

而轮回的最初动力是由十二因缘中的第一支——“无明”引起的,无明特指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了对事物的追求“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业力为轮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针对“无明”佛教开展死亡拯救的另一种努力,一种有所作为的更积极的努力:佛教在死亡的重要性上创建了“觉悟”的重要性,通过达到觉悟的状态去化解一切问题,当然也包括死亡。即使六道轮回,面对“觉悟”这一死亡拯救努力,“无明”,这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这六道轮回的原始动力,不攻自破。死亡在此处,作为微不足道的某个时间与空间节点被卷入更为深缈的佛法追求中,拯救无从谈起,但效果显而易见。

同类推荐
  • 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本书研讨了生肖鼠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国人本色

    中国人本色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至今有哪些改变?在本书中,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何天爵是个幽默的绅士,更是“中国通”,对中国人的算计,中庸乃至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做了精辟的分析。这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
  • 鼓楼风俗

    鼓楼风俗

    《鼓楼风俗》是作者积数十年民俗研究之经验,用现代人的感情、知识去阐述一个城区的风土人情,从生产生活、时令节庆、婚丧喜庆到工艺游娱等方面,顾盼有加。用散文的笔调,深入细致、多角度地展示了“南风北俗荟萃于鼓楼”的雅俗文化。《鼓楼风俗》结构缜密,选题精要,语言平实流畅,格调清明飘逸,厚情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孝敬父母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孝敬父母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快穿之道侣总在给自己加戏

    快穿之道侣总在给自己加戏

    身为每个世界都要给气运子保驾护航的路人甲,她只想带着自家道侣离剧情远点。可是……为什么她家道侣每个世界都想扰乱剧情弄死气运子呢?求问:有一个总在作死边缘反复横跳的道侣该怎么办?双洁1v1
  • 凤冠天下之点绛唇

    凤冠天下之点绛唇

    绮儿啊,如果说这个世界真有爱情,那一定是我们这样,绵长细腻,掰开了揉碎了摆在三十八年的岁月里、沁在相互融合的骨髓中。它太润物无声,以至于不能显眼于时光尚浅的青春。但我知道它会在某种尽头汇成一汪令人心碎的海,带着我的灵魂漂泊等待你的归来。
  • 落尘天注定

    落尘天注定

    当世界都抛弃了她,自始至终只有他陪着她罢了。
  • 陇原艺术探析

    陇原艺术探析

    本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视觉放在甘肃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史料文献和历史遗存上,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甘肃省独有的艺术品种和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剖析。
  • 快穿之娘娘又跑了

    快穿之娘娘又跑了

    甄善,貌若天仙,心若恶鬼生前为祸国殃民的妖妃娘娘,死后是搅得地府不得安宁的恶鬼阎王为了送走这位姑奶奶,奉上了一份成神卷轴娘娘,您还是踏着祥云,去祸害神吧!成神需条件,请娘娘收集百位上神大能的心!妖妃娘娘合掌,屠神?挖心?这个本宫很擅长啊!“……娘娘,是倾心的心,不是挖心的心,请您善良点!”*本文唯一男主,1V1,甜而不腻
  • 从异界说

    从异界说

    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开启陌生的异世界探索之旅。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席卷万古八荒!
  • 执手看天涯

    执手看天涯

    与你执手看天涯,笑红尘多妖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一场阴差阳错而可笑的赐婚,让梦府大小姐与辰王成为了一对未婚夫妻,两人皆是人中凤龙,天之骄子,这一赐婚不知碎了多少人的心,而当事人却是乐得所见的态度。佛曰:前生多少次的擦肩而过,才造就了今生这回眸一笑。人海茫茫,眼中却只容下那一抹身影。情不知所起,你我之间的默契,不知何时竟已到了任何人都无法插足的地步。此生,此世,我不求多,有你陪我到老,吾心已足矣……
  • 命运恋歌

    命运恋歌

    命运之神闵善恋上一个人界女子兮月,本身神与凡人是不能相恋的,因此激怒了他的父亲劳什,因为闵善的执着,劳什逼他做出了一个残酷的选择,闵善被逼无赖亲手将他心爱的女子送给了弟弟闵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