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最早提出“任势”的思想,孙膑则在“任势”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如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军队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
孙膑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如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同时自己要抢占有利地势,攻击处于不利地势上的敌人,这叫作“居生击死”。总之,孙膑主张把握有利战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3)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孙膑与孟子一样,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所谓“人和”,就是得众、得人心。“得众者,胜”,“不得众者,不胜”。孙膑的这种以人为贵的军事思想,是战国时代人文思想在军事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表现。
(4)军阵阵法。
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战国时,由于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了。孙膑提出了十几种阵法,如:索阵,用来进剿敌人;囚逆阵,用来疲惫敌人;危阵,严兵以临敌;云阵,以弓弩与敌对射;羸阵,围困敌人;阖燧阵,用来消灭敌军前锋;皮傅阵,用来强攻救援;错行阵,声张军威;刲阵,攻击高陵之敌;雁行阵,适合摆在蜿蜒曲折而多荆棘的路上;锥行之阵,适于火烧敌人的辎重粮草及接应的战车,等等。
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即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
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他三分之二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它;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这是他多年统兵作战的经验总结。
(5)军队建设原则。
孙膑在军队建设上提出选拔将帅的原则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国内得民之心,在国外知敌之情,上阵知八阵之经;见胜利敢于战争,不见胜利敢于进谏。
他还提出了一套军事教育法则,即五教法: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利战之教。并主张在军中选拔一批勇武的战士作为选卒,以他们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他认为,具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国家才会“战胜而强兵,故天下服矣”。
1.2.6阴阳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公元前240年),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五行学,即“五德终始”说,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很大。着有《邹子》49篇和《邹子终始》56篇,据说有十余万言,但均已失传。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1.“大九州”的地理观
邹衍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其实只不过占了整个天下的八十分之一而已。他依据当时已有的知识,用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边的方法,阐述了中国九州的名山、大川、道路、禽兽、物产、奇珍,称为“赤县神州”。
2.“五德终始”的历史观
邹衍继承了前代的思想,试图用“阴阳”消长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来解释历史发展和改朝换代的规律。他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邹衍认为,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模拟讲解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编写导游词并模拟讲解和点评,提升学生的讲解技能。
导游词案例:
恭城文庙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恭城游览。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开心结识大家,并有幸为大家导游,希望大家及时对我的服务提出批评建议。
恭城文庙,又称孔庙、学宫,是纪念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世界四大极峰人物(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之一。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巨大。北宋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思想,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启迪。
恭城文庙位于桂林市恭城县西山南麓,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广西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气势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明代建筑,也是广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庙、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四大孔庙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论年龄,它比北京故宫小四岁,比天安门大七岁。
据资料记载,恭城文庙原址在恭城县城西北凤凰山,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迁至县西黄牛岗,嘉靖庚申岁(1560年)又迁至西山(现址),清康熙九年(1670年)毁于兵燹。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有人认为原庙室规模小,出不了状元,于是官府派遣王雁洲、莫励堂两位举人到山东曲阜参观孔庙,以曲阜孔庙为模式设计绘图,筹集巨款,并从广东、湖南等地请来工匠重建,历时两年余始告竣工,成为广西最大的孔庙。清咸丰四年(1854年)又毁于兵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新修复。以后曾修葺二十多次。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坐北朝南,南偏东6度,俯视茶江,背靠印山,依山而建,逐层布置,显得庄严肃穆。
由两边耳门出入,东向门叫礼门,西向门叫义路,门外立禁碑一块,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孔庙的庄严。正面是照壁,没有开大门,据说等有人中了状元,才在照壁中间开大门,称状元门,想从大门步入棂星门,唯状元莫属。
进入孔庙后首见由大青石砌筑的“棂星门”,这扇门全部青石砌筑,上面刻有“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三个字是乾隆皇帝御笔,相传汉高祖命祀棂星而移用于孔庙,以尊天者尊孔为本意。孔庙有碑记:置棂星,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就是说无论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棂星门,那么他的门扇一定是形如窗棂,因此有疏通之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习。棂星门的六根大石柱顶端有六只小石狮互相窥视着。额枋和明楼上雕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鱼跃龙门”、“拜相封侯”等众多的吉祥图饰。望柱上有六尊避邪兽,窥视八方,气势雄伟,庄重肃穆。
过棂星门便是泮池,因外形像一半月,又称月池,料石砌就,周围以青石为栏。池面上有一座石拱桥,名叫状元桥,因桥面镶有一块云纹浮雕的青石,亦寓有“平步青云”,唯有状元由此青云直上,才算是真正的“脱掉蓝衫换紫袍,脚踏云梯步步高”。
过泮池沿着石阶登上平台,便是大成门,其意为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的境界。该门高4公尺,由11扇组成,木质结构,门扇上全是对称的几何图案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镂空雕饰,栩栩如生,代表着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华。大成门的两边挂有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御笔所提的匾额。门的东西两面次间分别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分别祭祀有政绩、有德行、有建树、造福于民的外籍官宦和地方乡贤,共有143个灵位。
大成门后面是天井,前有宽大的平台,叫杏坛,又叫露坛,传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露坛之上是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砖柱十根,木柱十八根,大门十四扇,门窗、檐口均饰以木雕。屋面飞檐高翘,重檐歇山,脊施花饰,泥塑彩画,琉璃瓦盖,金碧辉煌。大成殿正中的神龛是供奉孔子灵牌的地方。大成殿之后是崇圣祠,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崇圣祠与大成殿在建筑构造上很讲究,大小高低有分别。历代每年的农历二、八月,都在大殿举行祭礼。祭期黎明,各官衣朝服,按序而立,齐集行礼,典仪极为隆重。
这座文庙,坐北朝南,依印山山势而建。楼阁殿宇依六级平台,层叠而上,一座高于一座,对称严谨,十分巍峨、雄伟、壮观!金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墙面,在墨绿色林木的映衬之下,一片金碧辉煌!它是严格按照我国古代堪舆学和营造学(俗称风水学)的理论设计建造的,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易学的哲理。
整座恭城文庙,以易经既济卦六爻为依据,顺应山势,分六级层叠而建。阳居一三五,阴居二四六,是“阴阳各得其位”,为水火相济的完美大吉之象。五爻为最贵之位,大成殿居之。难怪整座文庙,庄严、肃穆、雄伟,万分崇高!它布局严谨,造型完整,凌空飞动,红墙黄瓦掩隐在绿树丛中,大有飞出天外之势!这是易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魅力之所在。
各位游客,文庙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所占地位的物化象征。但它每一建筑,甚至一石、一柱、一花纹、一雕饰,又无不蕴涵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使文庙不仅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内涵,而且在中国建筑史上、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实例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景观。
各位团友,恭城文庙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
景区实训
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到景区练习导游词讲解,锻炼学生沿途导游和景区讲解的技能。
实训景区:桂林恭城文庙和武庙。
思考与练习
1.在此项带团工作中,为了符合游客的欣赏水平,你是如何调整讲解的侧重点的?如果游客要求你深度讲解儒家文化,你如何突出儒家文化的核心?
2.请撰写一段儒家文化的导游词,简明扼要而又容易理解地进行清晰解说。
3.在沿途导游中,旅游途中如果乘车时间长,如何合理安排活动或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谌世龙.中国历史与文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佟君,赵建坤.导游文化知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