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无疑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1.2.3墨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80-公元前390年),世称墨子,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同时号称“显学”,以“儒墨”或“孔墨”并称。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其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伦理观:兼爱与非攻
这是墨家学说最核心的内容。儒家的“仁爱”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完全的博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因为战争的结果必然导致百姓遭殃。所以“非攻”的主张也是为了要救民于水火之中,是“兼爱”主张的具体表现。
2.政治观:尚贤与尚同
这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主张“尚贤”,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提倡打破贫富贵贱和亲疏界限,选任贤才,这比儒家“举贤才”的主张更彻底地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同时,墨子主张“尚同”,提出了一套以“选择天下之贤可者”为行政官吏,然后层层统辖实施管理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大胆而超前的想法。
3.经济观:节用、节葬、非乐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来自社会底层,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
墨子主张“非乐”,即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烦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提倡“节用”,反对奢侈享乐的生活;主张“节葬”,反对“厚葬久丧”的礼俗,认为过度隆重的丧葬礼俗,浪费了活人的社会财富。
4.宇宙观:天志、明鬼、非命
所谓“天志”和“明鬼”,就是要掌握自然规律,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墨子欲借此树立超越人间世俗权威的神圣权威。但他同时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1.2.4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对法律最为重视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以法理学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法律理论体系和方法。这为后来秦朝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1.韩非及其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是韩国宗室支系的一位公子。曾求学于儒学大师荀子,同时对道家学说也很有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韩非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着作。后来这些着作传到了秦国,虽然一度受到秦王的赏识,但最终还是被李斯、姚贾等陷害,死于狱中。
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着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政治上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韩非子的一套刑名法术理论。这一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对于强化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权威、稳固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韩非的思想主张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这是韩非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认为君主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靠个人的聪明和道德。君主只要善于抱法处势,善于用术就行,不一定非要是儒家所赞赏的“圣人”。君主治国,不在于事必躬亲,也不在于以自身的道德去感化民众,而在于依靠法度,运用赏罚。
(2)人性论。
韩非子在人性论上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正是因为人性好利恶害,所以赏罚可用,法制可行。君主治理民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其趋利避害的本性,运用赏罚作为手段。
(3)历史观。
在历史观上,韩非子认为社会历史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因此治国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古代圣王的方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必须重视耕战,富国强兵,实行严刑峻法,推行强权政治,才能称霸天下。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端倪,在韩非子的思想中已经有所显现。
2.李斯及其思想
李斯(约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开始是吕不韦的门人,在吕氏的帮助下,受到秦国国君嬴政的赏识,成为丞相。在他的影响下,秦王更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最终完成了吞灭六国的壮举。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斯是法家思想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对分封制,坚持实行郡县制。
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官吏由中央任免。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2)统一文字。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时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特殊功勋的。
(3)主张焚烧百家着作和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着作,只保留卜筮、医药等书,禁止私学,以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行为。收缴民间的各种兵器,集中销毁。通过这些措施,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1.2.5兵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大爆炸的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将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着名兵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时的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的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的张良、韩信等。
1.孙武及其思想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不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13篇拜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着名。《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共13篇,约5900字。该书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着作,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先后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武的军事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该书中。
(1)战争观。
在战争观上,孙武主张“慎战”,即谨慎地对待战争。他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国家要统一,就得打仗。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武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
(2)战略战术。
孙武在战略战术方面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①“先胜而后求战”的备战思想,强调战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坚决反对打无把握之仗;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主张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③主张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武最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一条指导战争胜利的普遍规律。
(3)军队建设。
孙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放在战略高度来考察的军事家。他提出治军理论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这就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战”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2.孙膑及其思想
孙膑,本名孙伯灵,是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齐国阿鄄(今山东阳谷、甄城县)人。他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担任魏惠王将军后,嫉妒他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挖掉膝盖骨),故称孙膑。后被齐国使者秘密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在马陵之战中,计杀庞涓,大败魏军。着有《孙膑兵法》,(部分已失传)。
纵观《孙膑兵法》16篇,孙膑在继承孙武、吴起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兵家思想。
它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中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孙膑明确指出,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仁义、礼乐”,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诉诸武力,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因为一旦战败,则会割地赔款。所以,对待战争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
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2)因势利导的作战原则。
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等)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