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入
请××导游于2011年5月3日接待美国旅游团一行21人。
工作要求
1.对美国旅游团进行人员、教育背景等结构分析。
2.了解合同要求,熟悉旅游路线。
3.熟悉背景知识,做好讲解准备工作。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熟悉在接到带团任务后应当做的准备工作;2.要求学生分析该旅游团队的特点。
3.要求学生掌握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4.要求学生撰写带团计划与模拟讲解导游词。
实践场所桂林市独秀峰·王城景区。
背景知识
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实训室讲解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2.1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守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在特定社会中,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2.1.1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始建于大约公元前21世纪。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夏王朝起,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政府垮台止,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依次出现过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封建制的政治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这三种形态。每一种形态的政治制度,其自身都有一个萌芽、形成、确立、完善逐步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
1.原始社会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是指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的上百万年时期。由于人类在这一时期处于进化阶段,主要活动是找食物求生存,很少有政治活动。原始社会时期分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两个阶段。
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共同劳动,共同抵御猛兽和自然灾害,共同消费,生活很简单,无政治制度可言。
氏族公社时期,由于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逐渐开始产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是:妇女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母系计算,实行共族共财制,财产由母系继承。历史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政治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男人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父系计算,实行财产公有制,财产由父系继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着名的军事民主制度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进步,原始社会财产共有制开始被破坏,产生了私有制,从而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
2.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
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即夏、商、周、春秋时期,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原始民主制的遗存,但其主导形式则是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夏朝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主贵族的统一国家政权。它是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脱胎于部落联盟日益与全社会成员相对立的强制机关的夏朝国家机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诸侯制为其特点的。这种政治制度,在与旧贵族的传统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保证了最高统治集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促使社会制度和文化都较原始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夏朝所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被商、周奴隶主阶级所继承,并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度。
中国从夏朝大禹传位于子开始,就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的基调——王(皇)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
(2)各具特色的政府组织形式。
自从夏朝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后,国家产生了,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国家机器必然产生。夏朝和商朝的国家组织既有相同点又各有特色。王称天子,王下有百官。
又有法律和刑罚,用于镇压奴隶的反抗行为。它们的不同在于百官的称呼和刑法的种类。
(3)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
它们有着相同的经济基础,那就是土地私有制,奴隶主统治和剥削奴隶。当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周王朝灭亡了奴隶制的商朝,使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3.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
从战国开始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也由于其强大的保守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最终落后于世界,导致了百年的屈辱。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政治制度大同小异,一脉相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秦始皇式的法家政治统治——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周公、孔孟仁义之道的思想统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其总的特点及变化情况如下。
(1)至高无上的君主制度。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大的权力,既是国家的首领,也是宗族的首领。其权力至高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诸侯分封制。
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来说,都把全国疆域分封给兄弟儿孙和功臣。历朝历代的帝王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一统万世,都会分封自己的伯叔、兄弟、姊妹、儿孙。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过很多的内部战争,如由藩王起义造反而夺得政权,或者把拥有一方统治权的诸侯,削权为只享有衣食税收权的空爵。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制度。
中国中央机构总的来说是遵行了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的模式,即使是从隋唐开始及其以后的三省六部制也是遵行其道的,只是结合各自时期的统治需要略有变化而已。
秦始皇时的三公包括百官之首的丞相,总管军事的太尉,主管监察的御史大夫。九卿指的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管宫殿警卫的郎中令,掌管宫门屯卫的卫尉,掌管御用车马的太仆,掌管刑法的廷尉,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典客,掌管皇族、宗室谱系名籍的宗正,掌管财政的治粟内史,掌管山海池泽税收的少府。“汉承秦制”,汉初没有对秦朝的制度做太多的改变。后来汉武帝改革,成立了中朝(内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光武帝对三公九卿制做了大的改动,成立了尚书台,使得三公名不副实,出现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情况。此后经过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三公九卿制逐渐向三省六部制过渡,最终在隋朝形成三省六部制,并一直延续到清朝。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各省长官为丞相;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官为侍郎。其间虽小有改动,但是本质相同,万变不离其宗。
(4)郡县制。
郡县制开始于秦朝,是商鞅变法的成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开始,两千年来,各个朝代都遵行不悖。虽然几经变换,从郡县制到州县制,直至省府县制,但这是一脉相承的。郡县制开始于秦始皇,结束于南北朝之北周。
州县制开始于隋朝,直用到清末。省、府(州)、县制开始于元朝,延续到清末。
2.1.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政治制度也已存在了近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大体清晰,内容特点也很突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三大基本特征。
1.君主专制主义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统一王朝的皇帝,还是割据一方、称寡道孤的国君,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君主专制和权力私有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点。
(1)帝位终身制与皇统世袭制。
秦始皇嬴政创立了专制主义的皇帝制度,作为一种停滞型的政治体制,在其后的两千年间,为历代帝王所师承。
帝位终身制,就是帝王一旦登极,便终身为皇帝。它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个别皇帝在“驾崩”之前,曾有过让位于儿子、自己成为“太上皇”的事例,如北齐武成帝、唐高祖、唐玄宗、宋高宗、清高宗等。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其弟景帝即位,次年英宗被放回,也曾称太上皇。但是,这些并不改变帝位终身制的实质。帝位终身制赋予皇帝制度以封闭、保守、僵化、停滞等特点,皇帝本人的素质、好恶,往往给政治以决定性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习惯地把历代皇帝划分为所谓“明君”、“昏君”、“暴君”,便证明了这一点。
皇统世袭制,就是把帝位视作皇帝一家一姓的私产。其特点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表明皇权的不可外移性。秦始皇虽然确定了皇统世袭制的原则,但是没有建立预立储君的太子制度。汉高祖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确定了预立太子及立嫡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帝位,作为皇权的接班人,虽然旨在求得政局的安定,但是,由于嫡长子有贤愚之分,而帝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又为众皇子所觊觎。所以,尽管自汉朝以来,封建法律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帝位的制度,然而,围绕帝位继承权的斗争,历代不绝于书,演出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弟杀兄、叔杀侄、母杀子的悲剧。
(2)皇权不受约束和监督。
秦始皇确立了“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专制主义原则,从而赋予君主以个人独裁的权力。自此而后,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就成为千古不变的教条。中国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无不表现出独断性与随意性。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俯拾皆是。
历代帝王高居于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的地位,对臣下有“审督责”的绝对权力,但是,臣下却没有约束和监督帝王行为的权力。帝王除了不能对经济条件发号施令外,在政治领域里,他的权力表现为不受约束和不受监督。自秦汉以来,有“廷议”、“朝议”、“封驳”等制度,也有“犯颜直谏”、“面折廷争”、“封还诏书”和“纳谏”等佳话;一部分帝王还有“兼听”的举动,但这些并不是民主,充其量不过是帝王在行使最高统治权时的一些补充手段。
南北朝至唐宋实行三省制,即所谓“中书主受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历来被认为是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例证,受到人们的称颂,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误解。三省制的要害在于将相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防止宰相专权。
(3)君权神授。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经历过神权政治或神权国家的阶段,与此相应,宗教神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并不发达,虽然在当时也有天或天命的概念,但人们并不是以之来论证神和上帝的权威,而是以之论证君主权力的来源,说明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和政权因革的合理性。因此,以天地神祗、皇天玉帝作为自己君临天下的后台,以天命所归作为一家一姓统治的依据,历代统治者在这个方面的说法都是绝无例外的。
所谓“天子”,既表示君主是顺应天意被派驻人间的政治代表,又表示唯有此人才是唯一的至尊,而天则是虚无缥缈而又被人格化了的。翻阅史书,不难发现,许多君主都是被有意识地渲染上一些神秘色彩,什么生而红光满室,梦龙而生,梦日入怀,梦神授子之类;什么仙女食朱果而生,食鸟卵而生,梦神而交之类;什么斩蛇起义,遇难呈祥,神明护体;什么怀胎一年、十四月,眉方口直,双手过膝,两耳垂肩等,最终都为了说明这些君主非同凡人,建立某一王朝或嗣位继统,是顺乎天,应乎人,天命所归。
2.中央集权制
所谓中央集权制,是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的。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指的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包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
中央集权制又与专制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的正式确立,是伴随封建专制主义的确立而载入秦王朝史册的。当然,其形成过程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自秦迄清的两千年间,无论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各个小王朝,它们都搞封建专制主义,也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就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几次分裂割据局面的实际状况而言,那些据地称雄于一方的小王朝,无不热衷于通过兼并战争来消灭割据状态,最后建立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因此,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和大一统,三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历史联系。它们是中国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这一制度初始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两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