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二进宫》《坐宫》《辕门斩子》等以唱见长;《拾玉镯》《柜中缘》等则重在表演;《四进士》《义责王魁》等以念白取胜;而《三岔口》《十八罗汉斗悟空》《雁汤山》等则以武打为主。
这种情况无疑给持不同欣赏兴趣的观众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剧目演出的过程中,这些表演程式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使一些戏剧观众在了解剧目情节之后,还要反复进入剧场,他们就是为了去欣赏某几个唱段、某些优美的表演或是欣赏某种绝技。
(6)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
欣赏戏剧,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最后,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7)善于分辨戏剧剧目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
欣赏戏剧,要善于分辨戏剧剧目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戏剧艺术除了在形式上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以外,在内容上也是以我们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定势为基础的。戏剧剧目的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历史演义小说、民间传说或时事传闻,所表现的思想多是“扬善惩恶”,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由于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由于戏剧产生发展于封建社会,在“扬善惩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宣传了封建的忠、孝、节、义,甚至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这是应该摈弃的。
模拟讲解
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分组编写导游词并模拟讲解和点评,编写书画戏剧文化的旅游线路,提升学生对书画戏剧文化的旅游服务应用能力。
导游词案例:
1.桂海碑林的书法
尊贵的各位游客,你们好!非常高兴今天能为大家服务。我是博物馆5号导游员小刘,我谨代表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全体同仁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进入景区游览之前,我先把桂海碑林的书法艺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各位游客,在来到桂海碑林参观之前,你们听说过桂海碑林吗?你们对桂海碑林有多少了解呢?嗯,这几位游客说得对,社会上盛传“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可见桂海碑林在中国的崇高地位。桂林的石刻文化,始于东晋,兴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现存石刻近2000件,分布于40多个山头。各位游客,桂林为什么碑刻艺术会取得如此重大成就呢?哪位游客能解释一下?对了,桂林过去曾经是中原通往岭南的要冲之一,早从一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起就已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隋唐时候,统治者为了巩固南疆,便重视对桂林的建设,使城市日益扩大,经济得到发展,文化不断繁荣。两宋到明清,桂林成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少名人学士慕名而来,八方俊彦会聚桂林,文化活动更为活跃,题名赋诗,留下了大量赞美桂林的诗文和石刻作品,仅就宋代,摩崖石刻就有500多件呢。
桂海碑林博物馆主要包括龙隐岩和龙隐洞两处摩崖石刻群,这里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刚才我们说桂林现存石刻近2000件,你们猜猜这里有多少件呢?对了,这里现存的唐至民国时期的石刻共有213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111件、元代1件、明代42件、清代26件、年代无考32件,有人形容这里为“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摩崖石刻具有历史、书法、文学、绘画、旅游等社会价值,其中书法价值尤为突出。这里的石刻所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数量很多,年代延续时间也很长,涉及历朝历代作者,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有篆、隶、草、楷、行等各种书体,其中有不少古代书法名家的妙品呢。比如,黄庭坚书写的南朝着名诗人颜廷之的《五君咏》诗、颜真卿的“逍遥楼”榜书、郑书奇的《新开独秀山石室记》、宋代燕肃的“七星岩篆书题名”、米芾的“还珠洞题名”和陆游的《诗札》、柯梦的《迎享送神曲》,以及范成大、张孝祥、吕胜已、徐梦萃、梁安世、陈谠、陈孔硕等人题刻。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物你们都有所了解吧?他们可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啊!黄庭坚、米芾、苏轼和蔡襄,大家知道吧?这可是名满天下的“宋四家”啊!颜真卿那就更有名气了,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成就更是被认为是唯一能与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相媲美。当然,过去也许你们欣赏过他们的碑帖作品,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他们的摩崖作品。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书法精品、绝品以外,这里还有许多奇品。面对这些作品,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比如龙隐岩中的宋代石曼卿作品《饯叶道卿题名》,作品共有66个楷书大字,这幅作品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它将颜体和柳体集于一身,既有颜体的风格,又有柳体的艺术特点,被许多后代书法家誉为“颜筋柳骨,自然雄逸,沉着端重,气势不凡”,确实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书法珍品啊!对了,刚才我提到的“颜筋柳骨”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书法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颜体”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而“柳体”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英气逼人。另外,清朝王静山在龙隐岩上刻的一个高70厘米、宽82厘米的“佛”字草书,上百年来引来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你们不知道吧?
历史上苏轼在游览庐山之后给世人留下了传世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这两句诗也可以用来形容王静山的“佛”字草书作品。面对这幅作品,当从远处望去,它就像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但当你走近一看,唉,它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佛”字。奇妙吧?为什么会这样呢?它其实是融书、画为一体,字形和字义之间神似形似,可真是匠心独具啊!很有欣赏价值哦。“书画同体”,这也是中国书法的特点之一呢。桂海碑林的书法石刻,可以说是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可以说是陈列在大自然中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多年来,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已经达到一百多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杨尚昆、迟浩田、谷牧、黄华、杨成武、钱正英、阿沛·阿旺晋美、彭冲等也曾专程到这里考察,并对这里的碑刻给予了高度赞扬呢。好了,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吧,那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入博物馆参观游览吧。
2.桂林展览馆“漓江画派”作品欣赏
各位游客,各位画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前往桂林展览馆欣赏“漓江画派”的绘画作品。在我国的绘画艺术史上,曾出现各种流派,比如古代的“六朝三杰”、“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如京津画派、长安画派、岭南派等,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画派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画家群在绘画表现对象、表现主题、技法使用等各有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不同创作风格。那么,漓江画派又是怎样的绘画群体呢?
可能会有游客这么想:漓江画派是不是专门以漓江为创作对象的绘画群体呢?其实是这样的:“漓江画派”是广西风光画派的一个统一称谓,它是在广西地域范围内的一个新兴美术流派,涵盖各类画种,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其地域界定也并不局限于桂林,而是整个广西。“璃江画派”以广西本土人文风景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具有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的审美特征。目前这支绘画群体很壮大,着名画家达到上百人。“漓江画派”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漓江画派”是由20世纪60年代广西着名画家阳太阳等画家提出的,并经过几代画家的探索和创作实践才逐渐形成的。他们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那么,漓江画派主要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呢?与其他画派相比,它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具有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其中国画的最大特色是写生化和生活化。作品大都以对景写生为基础,具有典型的南方式的温润平和、鲜活大气和包容开放。在创作技法上,它以线见长,水墨淋漓,色彩明丽。
近年来“漓江画派”的兴起,已经受到了中国绘画界的极大关注,作品多次进京参展,多幅作品曾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荣获大奖。其中被称为画派一代宗师的黄格胜先生的作品《漓江百里图》可谓是“漓江画派”的代表作,它曾由中国驻美使馆赠予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同时《漓江百里图》画册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和知名度。
这一次在桂林展览馆参展的作品,汇集了几十位漓江画派的代表画家和多名艺术新秀画家100多幅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漓江画派近期创作的最高成果,所以对于各位画友来说,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欣赏机会哦。好了,展览馆已经到了,请大家随我下车进入展馆参观游览。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作品是广西艺术学院姚秦教授的《梦幻漓江》,这幅画属于写意风格。你们看,这幅画所表现的对象并不是漓江的某一具体景观,但你们还是认为他表现的是漓江,因为它突出了漓江的特征,这正是写意画的艺术特点。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写意画要求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据说在创作这幅作品之前,作者创作的漓江作品都是画漓江的具体景象,但为什么作者在这个作品中改为写意风格呢?这其实是作者创作的一个升华。据说,当时作者面对漓江的时候,看到的景象是黛青黛绿,并且是冒着水的,于是脑海里感觉这就是南方春天特有的色彩。在“似与不似”之间,作者感情的深化变成了一种梦幻。于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画境就是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种总的感觉,一种强烈的感觉,是作者对漓江的综合反映。这一创作,无论是作者对漓江的感受,还是作者的创作技能,都可以说体现了作者漓江创作艺术的升华。
我们继续往前走,眼前的这幅作品比较特别,黑白木刻,名叫《突围》,这是广西美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雷务武的大作,也是作者“鱼”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大家看,这幅作品有什么寓意呢?作者画的是鱼,而主题却叫“突围”,这是为什么叫呢?据作者透露,作品是他对生物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感悟,他认为:不管是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还是人与自然的生态,表现的都是生物与自然的关系,生物本身对自然现象应该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有些东西是人为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突破能力,或者是入世能力。欣赏他的这幅作品,你们是否也有此感悟了呢?或者,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启发感悟呢?
石向东是广西美协副主席,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他曾参加“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山水画语——“魅力广西”美术展的两幅作品之一——《复兴》。它借用了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卫》的历史背景和造型,进行解构与重建。你们看,大卫手上握的是二胡,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这样的,作者主要是想通过这个作品来表述一个概念:中国的文化复兴必须从西方开始。
从这幅作品我们也可以有这么一个启发:绘画欣赏,应该透过作品的画面,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心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作品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