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期。1917年以后,京剧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
②京剧的特点。
表演手法。“四功五法”是京剧演员的基本修养,也是京剧表演的基本手段。四功指唱、念(白)、做(表演)、打(武打)四种表演功夫和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京剧唱念做打“四功”的好坏,在于演员运用口、手、眼、身、步技巧的娴熟程度,戏班将其称为“五法”。口:要求不仅要唱得动听,念得清脆上口,而且在口形上也要给观众一种美感。手:要求京剧演员在表演手的不同姿势和动作时,都有一定的程式。眼:要求京剧演员创造性地运用眼睛这一器官,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痴、傻、呆等情感与情绪的变化。身:是五法中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上联下接的中枢作用。步:泛指演员在舞台上举足、迈步的规律、程式,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走路所用的艺术化的步伐。
京剧角色。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
京剧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汉剧的十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都包括在内了。“生”是除了花脸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艺术特色。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艺术手段十分丰富而且十分严格。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暴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梆子腔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评剧。
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它产生于河北省东部,艺术特点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6)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古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分而渐渐成熟。其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
(7)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8)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越调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
(9)滑稽戏。
滑稽戏是中国地方戏种,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也模仿吴语、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
(10)越剧。
越剧,是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现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吸收了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11)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
(12)采茶戏。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13)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毛巾的运用。
(14)粤剧。
粤剧,形成于清初,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它是一种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
(15)桂剧。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它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16)彩调。
彩调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18)皮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中国戏剧代表人物简介
(1)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1300年),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在元杂剧作家中,他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剧创作大有裨益。作为在金元易代之际沦入市井间的落魄文人,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躬践排场,面敷粉墨”,获得了丰富的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行本色。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大力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2)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着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另外,评剧大师新凤霞、豫剧大师常香玉、越剧大师袁雪芬和黄梅戏大师严凤英,他们和梅兰芳一起,合称“中国五大戏剧名家”。其中,评剧大师新凤霞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着称;豫剧大师常香玉独创了常派真假混合声演唱体系;越剧大师袁雪芬不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众长,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在越剧的排演制度,运用灯光、布景及在服装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4.中国戏剧的欣赏
(1)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欣赏戏剧,必须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和前提。戏剧本身是绚丽多彩的,欣赏戏剧也较为复杂,是不能简单地用几条框框驾驭的。欣赏者除了了解戏剧的艺术特征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欣赏它的兴趣和要求。戏剧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味,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它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品格,也具有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2)培养对戏剧表演特征的敏锐感受力。
欣赏戏剧,要通过观看戏剧演员的表演,能够在头脑中唤起意象,并进入到情感、理智和美的享受和意境之中。也就是说,当进入到欣赏戏剧的环境之时,欣赏者的头脑必须马上进入到欣赏的状态,了解剧目、剧情,并与演员形成直接的双向交流,感受、理解演员的表演,与演员共同完成塑造剧中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任务,享受共同创造的喜悦。如果欣赏者达不到这种境界,欣赏戏剧就无从谈起。
(3)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
欣赏戏剧,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4)要把握戏剧语言。
欣赏戏剧,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对戏剧语言的把握。
①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③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5)认识戏剧表演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欣赏戏剧,要认识戏剧表演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戏剧表演是熔唱念做打为一炉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这四种手段并非平分秋色。在某些剧目中,这几种手段明显的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