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用以防御盗贼,另一方面使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少数民族民居
(1)毡帐式建筑。
西北、北方地区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居住的“蒙古包”或“毡包”是最典型的毡帐式建筑。
这是一种为适应游牧生活而使用的移动房屋。“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蒙古族先民必须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
(2)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储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傣族竹楼,它不仅样式美观,而且结构合理而坚固,布局得当。特别是夏季通风凉爽,最适宜于西双版纳多雨、炎热的天气。而且,楼分为两层,人住上层,可避免或减少受毒蛇、毒虫的侵袭,楼下便可用来饲养鸡、鸭、牛、羊禽畜,还可堆放杂物、存放常用的农具等。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屋顶为斜坡面。这些蘑菇房即使在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3)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定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个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斗拱重叠而又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一般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词句。
(4)碉楼建筑。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广东开平碉楼、四川羌族碉楼和藏区高碉。
模拟讲解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编写导游词并模拟讲解,同学们之间对导游词讲解进行互评,并选出最好的讲解方式,共同提高导游讲解技能。
导游词案例:
灵渠工程建造
各位嘉宾,上午好!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来游览中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的灵渠,这将既是一次美不胜收的风景名胜之旅,也将是一次感动心灵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体验之旅。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如状元桥、陡门、四贤祠、飞来石、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广场等景点,景区内还建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飞虎队遗迹纪念馆,现已成为桂林的旅游胜地。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
今天看来,灵渠水利枢纽工程虽然简单,但所有设计和施工的参与者忠诚守责,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才会屹立两千多年而不朽。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无论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渠,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南陡阁边,我曾经遇到一位叫赵世林的老人,是县邮电局的退休职工,多年来一直心忧灵渠的保存,义务倾心宣传灵渠,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灵渠、认识灵渠,从而达到保护灵渠的目的。在兴安,不少与灵渠有关的传说和故事,还有许多历代诗客文人的吟诵灵渠的篇章,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文环境,有了深厚的情感的支撑,灵渠才得以经千年风雨而不衰,并不断发挥自己的作用,显示出自己非凡的生命力。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
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自己的天地,拥有自己的价值。
景区实训
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到景区练习导游词讲解,锻炼学生沿途导游和景区讲解的技能。
实训景区:桂林两江四湖。
思考与练习
1.在带团工作中,如果游客要求你深度讲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游客又是建筑文化方面的专家,你该如何应对?
2.请撰写一段桂林两江四湖的导游词,尝试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地讲解。
参考文献
[1]导游知识专题编写组.导游知识专题.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谌世龙.导游基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