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坎儿井。
古称“井渠”,是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有1600多条,总长达5000公里,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被称之为“地下运河”。汉代时开始开凿,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城防工程
(1)古代城池。
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城池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类。
因为城池在历朝历代都是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池最能体现古代城市建筑设计思想。城池作为一种封闭性的防御性设计,在城墙上一般建有城门、城楼、角楼、敌楼、墙台(马面)、宇墙(女儿墙)、垛口等防御性建筑,在城门外还建有小月城即瓮城,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城防体系,即所谓“金城汤池”,从而确保城市的安全。城池内布局采用城郭之制,“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即内城供统治者居住,外郭供百姓居住,郭城内还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内的街巷用高墙隔开,设门把守,东西设市,坊门、市门每天早晚定时启闭。到了北宋,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原有封闭式里坊制才被开放式的街巷制取代,形成了民居、商业店铺交互错杂的局面,构成为北宋以后直至明清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
历史上,我国约有3000座古代城池。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池,距今约6000年,占地8.8万平方米,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池;河南偃师县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总面积204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是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池。我国历史都城曾有200多座,其中安阳、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南京和北京并称中国七大古都。历史上城市布局最典型、规模最壮观、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唐都长安和元大都,但景观保存最完整、对世界吸引力最大的是明清古都北京。
除了城池遗址以外,目前在地面保存的城池还有不少,主要有西安、荆州、兴城、平遥、丽江、漳浦等城池及南京、寿县、赣州、崇武、镇海等古城墙。
(2)万里长城。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之一。
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曲折绵延长达6700公里,约有1.3万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早在战国时代,就有许多诸侯国,像燕、赵、魏、秦、韩等,修筑了长城,以便相互防御。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开始大修长城,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此后西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明等各代都续修过长城,尤以明代修筑的规模最大。今日所见长城主要是明代长城。
从现存明长城看,长城构造体系主要由关城、城墙、城台、烟墩四部分组成。长城名胜有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八达岭是居庸关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由于八达岭一段长城特别险峻、雄伟,距离北京较近,所以解放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游览胜地。
(3)古代关隘。
古代于交通要塞设置关隘,屯兵把守,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关、塞、关塞、隘塞。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构成,其中关城为关隘的主体工程,是指挥和战斗的核心,一般筑有高厚的城墙,墙上设有雉堞,沿墙构筑敌台;关城外围挖有护城壕。为增加关隘的防御纵深,有的在关城前沿还建有战斗墩台和壕沟、陷阱等障碍物。
中国古关隘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相对少些。在北方又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政权的交界地带。其次是黄河与秦岭淮河之间的交通要道处。再次才是南方的关隘。剑门关、武胜关、友谊关、嘉峪关、雁门关、紫金关、娘子关、居庸关、山海关、鬼门关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关。其他名关还有铁门关、陇关、萧关、大散关、函谷关、虎牢关、武关、崤关、仙人关、潼关、武胜关、瞿塘关、清溪关、南津关、下关、仙霞关、梅关、韶关、娄山关等。
4.2.6 民间建筑
古代建筑出现得最早的类型当数民居建筑,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它分布广泛,建筑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和精神面貌。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国古人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民居建筑。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古人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和风雪;而在中国南部,建筑材料除土木之外,还包括竹子和芦苇,一些地方为避免潮湿并加强空气流通,房屋的下部还采用干栏式构造;此外,生活在山区的中国古人广泛运用石材构建建筑物,林区则经常使用井式建筑。
1.北方民居
(1)北京四合院。
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四合院和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北京四合院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
(2)西北窑洞。
北方干旱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声,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西北地区的窑洞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并作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用材简单、手法自然。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院内枣树、柿子,石碾子,水井上的辘轳,显得淳朴而有生趣。
2.南方民居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1)江苏民居。
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2)上海民居。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上海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3)福建民居。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