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贝若杂纳
贝若杂纳(又译作遍照护,约生活于8世纪),因为他是吐蕃时期尼木地方耿甲巴果家族的后裔,所以史料中一般称其为巴果·贝若杂纳。贝若杂纳是吐蕃赤松德赞时期最初受戒出家的“七试人”之一,藏族历史上早期的着名佛教翻译家。桑耶寺建成之后赤松德赞继续派人去印度迎请佛教名僧,同时也派出一批人到印度留学。其中到印度留学的第一批人中就有贝若杂纳,印度人称他为贝若杂纳若希达,认为他是一位聪明敏慧的语言天才,是对佛教有虔诚信仰的人。贝若杂纳到印度时,佛教显宗已日益衰落,大乘密宗尚盛,于是他拜了一些密宗名僧为师,学到了印度佛教密宗中的“金刚乘”等许多教法,密宗知识相当渊博。
贝若杂纳返回桑耶寺后,遭到两派人的反对,一派是寺里的印度僧人,因为住在桑耶寺的印僧主要是学显宗的,莲花生大师也是先学显宗、后学密宗的。寺院堪布寂护是学小乘佛教的,而小乘佛教中只有显宗,没有密宗。而贝若杂纳在印度主要学习的是密宗。另一派是吐蕃传统的苯教及其代表势力,他们给贝若杂纳加上罪名,说他在印度学到的一切会给吐蕃带来灾难,要求将贝若杂纳处以死刑。赤松德赞迫于压力,不得不让他从公开佛事活动转入秘密进行印度佛教密宗经典的翻译。后来,他秘密译经的消息被王朝中的权势派们知道了,便向赤松德赞要求杀死贝若杂纳。赤松德赞只得暗地里处死了一个乞丐作为贝若杂纳的替身,但这个李代桃僵的办法被王后蔡邦萨揭穿了,最后迫使赤松德赞把贝若杂纳流放到康区一带。
相传贝若杂纳到康区和阿坝一带后,遭到当地嘉绒王和苯教势力的折磨和摧残,但他修法已深,结果都是安然无恙。最终他以过人的胆识、毅力和对佛的虔诚之心终于感化了嘉绒王,放他出牢,并积极支持他在阿坝一带建寺收徒、译经传法。当地的佛教从此由他传播开来,他的学识与功绩,在阿坝地区至今传颂,至今在阿坝马尔康地区有很多地方、寺院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民间传颂他是“点燃东方佛教明灯的圣人”。许多藏文古籍中都有关于贝若杂纳的记载,如《五部遗教》中的《王后遗教》等。据说赤祖德赞(赤松德赞之子)继位时,贝若杂纳还健在,他和无垢友等名僧翻译了不少佛经,对弘扬佛教贡献甚大。
九、宇妥·云丹贡波
宇妥·云丹贡波(708~832年),出生于拉萨西郊的堆龙其纳的一个藏医世家,藏医学体系的创始人。因为在他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叫宇妥·云丹贡波的藏医,所以人们为了区分,也将他称之为老宇妥·云丹贡波。宇妥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听讲医理、研习医术,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到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出诊开方、为人治病。25岁时先后在印度、唐朝、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虚心拜师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随着治病技术和医学理论水平日益提高,宇妥·云丹贡波的声誉渐大,因治好了赤松德赞的牙病和眼疾,被晋升为御医。
他精通医学、药学,极为重视尿诊和脉诊。诊断时,他主张对患者的病状及体征详尽地检查,认为绝对不能辨不清病症就仓促治疗。辨症时,他强调只有弄清病症的寒热属性才能对症下药。他要求医生切脉要专心致志,只有平心静气,方能领会脉象的各种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此外,他还掌握了大量治疗技术和生理病理知识,会动外科手术包括头部手术、粉碎性骨折手术及由体腔内抽去积水等手术。认为医生要坚持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贻误病人等。
他的着作《甘露要义秘密诀窍续》,奠定了藏医学理论的基础。在此之后,他还编写有《验方利见》、《医术珍珠串》、《三种精深》等30多部医学论着,为推动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宇妥·云丹贡波的晚年,除了继续着书立说以外,还培养了众多的藏医学人才。他在工布曼隆地方(今西藏米林县南)创建了一座非常别致的医药学校,招收了300名学生,教授《甘露要义秘密诀窍续》及印度、汉地、吐蕃的班智达、译师们撰写和翻译的医学理论着作。他还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情况,建立了学位制度,设立曼巴本然巴、饶觉巴、噶居巴、都惹巴四大学位。同时,他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大纲,规定必修的基础内容、培养目标。据说当时获得曼巴本然巴学位者50人,获得饶觉巴学位者50人,获得噶居巴学位者100人,其余都获得了都惹巴学位。
相传宇妥·云丹贡波逝世时125岁,他的一生为继承、保护和发展吐蕃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藏族人民尊他为“第二药师佛云丹贡波”。
十、拉钦·贡巴绕赛
拉钦·贡巴绕赛(952~1035年),本名穆苏塞拔,汉文史籍中译作意明大师,为藏传佛教后宏期的东律初祖。
据土观·却吉尼玛的《喇钦·贡巴绕赛传略》载:拉钦前一世为一名叫做莫卢·达纳赤松杰的吐蕃信佛大臣,952年转生到安多宗喀地方一个苯教家庭,父母为其取名为穆苏塞拔。穆苏塞拔从小敬信佛教,长大拜多人为师学习佛经、发菩提心、中观、因明学和瑜伽等。此时,正是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时期,在西藏祥地曲卧日静修的玛·释迦牟尼、夭·格韦迥乃、藏·绕赛三人携带律藏经籍逃亡阿里,后辗转到了西域等地,因语言不通又到了青海黄河边的玛龙多吉札丹底水晶寺。穆苏塞拔前往拜见,请求三位大师为其剃度出家。三位大师先给他看律藏经典,穆苏塞拔看后十分信仰,流泪请求再次出家,受沙弥戒,取法名格哇绕赛,后因他聪颖绝顶,又称他拉钦·贡巴绕赛。之后,拉钦请求为他受比丘戒。但受比丘戒需要5名比丘。拉钦前去拜谒杀死朗达玛的拉隆·贝吉多杰提出受戒请求。拉隆因开戒不能充授戒比丘之数,但为他找来两位名叫格汪和金帕的汉族比丘,凑够5人后给拉钦授了比丘戒。
当闻知多麦(即安多地区)三圣拉钦等人授戒传法的消息时,有鲁梅·楚臣喜饶等卫藏10人前来受戒。藏·绕赛因年迈不能亲任教师,就让拉钦来担任,藏·绕赛、夭·格韦迥乃分别担任规范师和密教师,由玛·释迦牟尼和两个汉僧补足5比丘之数,给鲁梅等10人授了比丘戒。次年,鲁梅动身返回卫藏前,请求拉钦赐给他一件供奉物,拉钦赠给他一顶自己戴过的镶金边的苯教帽子。后来,鲁梅等10人在卫藏会集,各自据地建寺,传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弘扬教法。因此,藏传佛教后弘期当自拉钦·贡巴绕赛开始。
后来,拉钦在丹底寺一带兴建佛塔佛殿,收了很多弟子。玛、藏、夭三圣士在丹底寺住了一个时期后,玛、藏二人在湟水边的一座红岩上挖了座窑洞修度晚年,此山因而得名“玛藏札”(其地在今青海省平安县城湟水北岸,汉语叫白马寺)。夭·格韦迥乃在离玛藏札不远的山沟里继续修行,因而此沟得名“夭格隆哇”,后因音变叫“伊格隆哇”。最后3人到西宁示寂,人们为他们建灵骨塔,这就是后来为此而建的西宁大佛寺。
1035年,拉钦圆寂,享年84岁。后来,有人向阿底峡尊者说起拉钦复燃佛教余烬的情况时,尊者说:“一般凡夫俗子不会有如此成就,唯有拉钦才能获得。”在看了拉钦所着的《经藏供养》后,又说:“藏人安知其中之要义,应是班智达所撰。”拉钦的佛学造诣和对佛教在藏地复兴所作的贡献之大可见一斑。
十一、仁钦桑布
仁钦桑布(958~1055年),意为“宝贤”,出生于阿里古格的恰汪热纳特,是藏传佛教后宏期最负盛名的一位佛经翻译家。
据说仁钦桑布2岁时就能念出字母密咒,13岁时从益西桑布剃度出家为僧。17岁时,被阿里古格王柯热(法名益西沃)派往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留学,同行的还有其他20多名青年。仁钦桑布前后留学三次,在印度学习10年之久,依纳若巴等75位大师领受教益,学习正法,精通讲学、辩论、写作和翻译及许多显密教法,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为便于译经和弘扬佛法,古格王还专门为仁钦桑布修建了托林寺。仁钦桑布曾翻译、校订显教经典17部、论33部、密教怛特罗(经咒)108部。尤以所译马鸣论师(古印度四大士之一,龙树之再传弟子,精通内学及诸异诗韵之学)所着《医学八支集要》及克什米尔学者所着《集要广注·词义月光》等医学着作,不仅盛传于西藏,而且还流传到内地,使藏族的医学有了新的发展。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文法、工艺方面的着作,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后来的藏族学者将他的译着视为范本。藏族历史上把他之前的密宗经典称为“旧密咒”,而将他以后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新密咒”。古格王拉德尊仁钦桑布为“金刚阿阇黎”,还将普兰的协尔地区赐封给他作为“却谿”,“却谿”的出现标志着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开端。
1042年,61岁阿底不大师来到古格时,仁钦桑布已是85岁的高龄了,但他仍拜阿底峡为师,学习密宗的教法。
十二、卓弥·释迦益西
卓弥·释迦益西(993~1075年),生于后藏芒喀地方,是吐蕃王朝朗达玛的的三世孙扎西则巴在后藏拉堆(今昂仁)称霸时期的一位名扬四方的上师。扎西则巴为了弘扬佛法,派卓弥和达洛循努宗哲等人,携带许多黄金前往印度求学。他们在印度先学了一些毗哇尼语,到尼泊尔住了一年,拜辛底巴大师的弟子尼泊尔的辛哈班智达为师,精习梵文,并听受了一些秘法。当时印度的毗札玛西那寺(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着名古刹,印度密宗的中心)中有6位善巧师,他们投于辛底巴师门下,聆听了《戒律》、《般若波罗蜜多》等显密教法。8年后,卓弥和达洛循努宗哲又前往东印度,拜弥图达瓦上师的比丘弟子为师。此僧为卓弥灌顶,讲授密经,传授诸教授要诀,把无本续的“道果”也传给了他。卓弥在东印度学习4年后,返回西藏,并在后藏建立了一座牛古垄寺,收徒传教,广作翻译事业。
卓弥翻译了《欢喜金刚第二品》等三种密续及其他一些密法,还有辛底巴所着的《具足清净论》、《般若二万五千颂光明论》、《般若八千颂广释》等许多经论法典,并作讲授,从而使甚为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得以弘扬。他建立了讲说父续(金刚乘中主要以论述幻身或现分方便生起次第的经典)、母续(以阐述智慧空分为主的佛教密乘经典)等一些经教之规,主要弘扬以母续为主的说修教法。
卓弥译师一生的译着颇多,除上述外,载入《甘珠尔》的有《喜金刚释难乔莫迦》(华江噶达哇着)、《现观次第论》、《六十四佐格释说》、《喜金刚注释续》、《金刚空行脉基注释》、《吉祥金刚酥油灯顶教法》(措杰多吉着)、《独勇密修法》(多杰止布着)、《宝光密修法》、《无主瑜伽母密修法》、《甘露密修法》、《胜乐现观释难》等,载入《丹珠尔》的有《注释续十疏》、《吉祥密金刚续第四章》、《吉祥轮戒律无量续王》、《智慧密续王》、《吉祥月鬘续王》、《吉祥贪之续王》《续王无析事续部》《大自在陀罗尼论》等。此外还有《金刚幕》《三礼札》等密典。
卓弥一生培养的门徒很多,着名的郭译师和玛尔巴译师都是他的弟子,还有萨迦派始祖贡却嘉波、宁玛派三宿的释迦琼乃,均向他学习过“道果”教授。
十三、仲敦巴·杰哇迥乃
仲敦巴·杰哇迥乃(1004~1064年),意为“胜生”,西藏佛学家、噶当派的创始人。
仲敦巴出生于前藏堆隆普(今堆龙德庆县)的一个富裕人家,幼年丧母,其父续娶,因与继母不和而离家出走,在半路上遇到正要到尼泊尔去的赛尊,就在路上拜他为师。赛尊从尼泊尔学法返回后,就把仲敦巴带到自己家里。仲敦巴对赛尊谨慎侍奉,为他做放牧、推磨等农牧业生产在内的各种工作,还努力向他学习佛法。后来听说阿底峡(982~1054年)到了阿里,仲敦巴便准备赴阿里向阿底峡学习。当他走到拉萨附近的彭域时,遇到噶瓦·释迦旺秀(鲁梅十人中一人的弟子),于是两人决定共同迎请阿底峡。
1045年初,仲敦巴到达布让加香,遇到正准备经尼泊尔返回印度的阿底峡。仲敦巴向他介绍了拉萨、山南等地区包括桑耶寺在内的各大寺院的情况,并说那里数千名僧人都迫切希望大师前去传教。他对阿底峡作了极大供养,阿底峡本着佛教徒弘扬佛法的心愿,答应接受邀请。仲敦巴立即写信给噶瓦,噶瓦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鲁梅的四柱弟子之一的杰拉康寺的主持尚那囊·多吉旺秀及其他有关的人,并和卫藏各地方势力共同商议,派代表在后藏的贝塘地方迎接阿底峡。阿底峡在桑耶寺传教期间,和西藏译师共同翻译了《二万五千般若光明释》及阿阇黎世亲所着的《摄大乘论释》等许多经典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