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口质量变迁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衡量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吴忠观在《人口科学辞典》中认为:“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以上的定义可知,人口素质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先天遗传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体质、智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与学习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都是制约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一)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器官和生理系统的发育、成长和机能的状况,表现为身躯完损、体质强弱、耐力大小、智能高下、反应快慢等。影响身体素质的好坏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影响。衡量身体素质的标准是平均身高、体重、坐高、青少年每10年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长的速度、相对平均体力和耐力水平,此外还有残废低能人口比重、遗传病患者比重、传染病患者比重、婴儿死亡率、总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等。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有赖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和加强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1.身体发育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村庄居民随着生活、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身体素质逐渐提高。本村成年人口的平均身高在1.66米左右,其中男性平均在1.72米左右,女性平均在1.60米左右。与周围汉族村民的成年人口平均身高几无差异。据老年人说,如今30岁以下的人口身高普遍不如过去同龄人高大魁梧。
2.残疾人口
宁夏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显示,2006年宁夏残疾人口40.8万人,比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调查增加26.4万人。有学者对宁夏回族人群听力、视力、言语、智力、肢体、精神、多重残疾现患率进行调查,使用国家标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宁夏13个县(区)共调查14222名回族人口,残疾人数926名,现患率65.11‰,低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69.71‰。川区回族现患率低于汉族及其他民族,农村回族现患率低于汉族及其他民族。回族残疾顺位依次为肢体残疾、多重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言语残疾等,听力、肢体残疾明显低于汉族及其他民族,言语及多重残疾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0岁~24岁及45岁~64岁年龄组患病率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宁夏回族人口残疾现患率低于汉族及其他民族。纳家户过去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缺乏相应的生育知识,以及近亲结婚较普遍,有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口有相当比重。据县计划生育科对1976~1980年结婚的100人所生育的102个子女的调查,有痴呆、哑巴等生理缺陷的18人,占13.6%。但在80年代以后,由于近亲结婚的现象较之以前大为减少,在年青一代所剩余的子女中,残疾人口大大下降。在县计划生育科对1981~1985年100人所生育的89个子女的统计中,有生理缺陷的只有两人,占2.2%。1996年对103户人口的抽样调查,残疾人口只有3人,占抽样调查人口总数的0.67%。这样一个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纳家户人医学知识的提高,以及对生育质量的重视。
3.人均期望寿命
人均期望寿命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上公认达到75岁为基本现代化,达到77岁为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纳家户村先后出现过10多位百岁以上的寿星。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最高年龄达113岁(女性)。1996年有两位百岁老人,最大年龄106岁(男性)。2009年,70岁以上的老人134人,80岁以上的老人53人,共计187人(其中多数是男性),占总人口的4.10%。根据人口资料统计,纳家户村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和男性寿命,历年都高于全县水平,只有女性略低于全县女性水平。
纳家户人均寿命较高的原因,除了现代医疗条件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原因,还与回族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回族饮食文化的核心在于其宗教性,由此所形成的教法规范与饮食禁忌,使回族人在饮食中形成“饮食惟良、必慎必择”的价值取向,对食物进行有选择性的食用,对人有益者,促进人身心健康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反之,是不宜食用的。回族人讲求“清真”,在饮食中非常重视饮食卫生,这已形成民族群体习惯。回族人在饮食中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等动物还有自死物、血液,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等。回族人饮食种类多样,但主张多吃素少吃荤腥,粗细搭配,重视平日调养,这是符合现代营养学原理的。
(二)文化程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技知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衡量一个群体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主要由受各种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劳动者的文化构成、职工技术等级构成。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在过去,纳家户村民主要接受经堂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世俗的学校教育长期处于空白。到了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纳家户第一个私塾教育产生,当时设在纳家户的沈家大院里。当时进私塾念书者均为富家子弟,大多数贫寒人家的孩子被排斥在书堂外。民国年间,提倡新学,当时村里建起小学两处,学生有39人。1945年后,全村境内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学校,有国民小学,也有私塾、短期义务小学等。尽管如此,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的普及率较低,进学校接受教育的人还很少。据老年人回忆,民国时期,纳家户村居民中文盲人口男性占70%~80%,女性占95%以上。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纳家户人的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摆在突出地位,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有计划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国家在农村中开展扫除文盲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识字班、识字组,开展夫教妻、子教父、兄教弟等互教互帮的群众性识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纳家户村的文盲一度减少。据1964年纳家户村三队人口普查登记,全队14岁~65岁人口中,受过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只占该年龄段人口总量的25.6%,占总人口的5.1%。其中受过高中、初中教育的人口分别只有1人和4人,分别占1.2%和4.8%。而文盲率在该年龄段人口中高达74.4%。从一个生产队的情况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作为一个起始阶段,纳家户并未在时来运转中峰回路转,但是迈出了甩掉高文盲率帽子的重要一步。
新时期以来,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纳家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得以提高。据统计,1994年,纳家户村15岁~42岁的青壮年农民已基本扫除了文盲。1996年,调查表明,纳家户村4239名常住人口中,受过不同程度文化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56.5%。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25人,占总人口的2.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088人,占总人口的25.7%;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包括高小、初小)的人口1183人,占总人口的27.9%。当时,纳家户村民的文化程度比宁夏南部山区比例高,比宁夏川区略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新时期以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1年,在纳家户全村4723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166人,高中文化程度者805人,初中文化程度者1515人;正在上大专及以上者54人,上高中者284人,上初中者348人,上小学者468人。在2698个劳动力中,有小学文化程度者755人,初中文化程度者1025人,高中文化程度者809人。纵向来看,纳家户人的文化程度已取得了较大的改变,但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宁夏川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宁夏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9152人,其所占比重远远高于纳家户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重的3.48%,这说明纳家户人中拥有高层次文化程度者比重较低。
(三)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包括世界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等。人口的思想素质作为一种非物化的意识存在,决定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个性气质。作为回族穆斯林的纳家户人,其所虔诚信仰的伊斯兰教,从根本上塑造了纳家户回族穆斯林的精神气质和思想素质,尤其是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的信仰观,将人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赋予了穆斯林积极追求今世幸福的人生观,这在纳家户人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纳家户人的历史是一个曲折艰辛但始终不断进取的奋进历程。纳氏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功勋卓著,留名青史;其子纳速剌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成绩显著。清朝同治年间马化龙在金积堡举旗起义反对清廷,纳家户人揭竿而起,举旗响应。新时期以来,勤劳智慧的纳家户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在抢抓时代机遇,追赶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展现了回族人善于经商敢于经商并乐于经商的“回商精神”,使他们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他们积极有为的追求精神和奋斗实践,诠释和展现着纳家户人的思想品质。
结语
人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今后社会发展的起点,没有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人口,人口发展是一个人口量变与质变相伴随的过程。纳家户人口的变迁,从“量”的角度反映了纳家户人口规模从小到大的历史发展,从“质”的方面反映着纳家户人口的发展与进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变化与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进步的产物,因为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发展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条件中,并不断经历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总结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一是人口流动是贯穿于纳家户历史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纳家户人口流动集中体现于外来人口的迁入和纳家户原有人口的向外迁徙。这种人口流入与流出机制,配置和优化了纳家户人口的内部结构,并最终促使纳家户人口内部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其人口流动的原因,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在今天,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上升,这种流动性会持续不断,是促动纳家户人口未来变迁的直接原因。
二是纳家户人口结构是一个由“同质”走向“异质”的过程。纳家户人口的流动在优化人口内部结构的同时,导致了纳家户人口结构的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由里而外,见证了纳家户人口的时代变化。
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纳家户人口质量不断地得以提高。人口素质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一个时期人口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反映着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社会越发展,人口质量的总体水平也就越高。纳家户人口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而提高。同时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纳家户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与提高人口质量的良性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