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场所。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等,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对于回族穆斯林而言,清真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凝聚和表达信仰的物化符号,“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任何一种宗教活动场所。对于回回民族,清真寺是自己信仰的支柱,是通向永恒后世的路径,又是走向现世生活的路标”。从古至今,凡有回族穆斯林的地方,必有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形了“围寺而居”的社区地缘格局,被称为“哲玛尔提”“教坊”或“寺坊”。在中国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中,数以千计的清真寺遍及神州大地,形成了中国回族建筑文化的鲜亮风景。纳家户清真寺作为中国数以万计清真寺中的一个,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回族清真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重要的回族历史文化遗产。本篇通过对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实地考察,对其历史、建筑风格以及清真管理等进行介绍。
一、纳家户清真寺的历史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回族穆斯林来说,清真寺总是与这一群体形影相随。当穆斯林群体从一个空间迁移到一个新的生存空间,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清真寺的拔地而起。纳家户清真寺历史悠久,是随着纳家户纳姓族人的迁徙至此而建成的,时间大致在明朝嘉靖年间。如今,纳家户清真寺大殿上方匾额上有“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三年,圣迹永存”的记载,此匾额原件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根据群众回忆,于1985年重新镌刻留存。由此可知,纳姓族人迁入纳家户还应早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当然,也不会太早。对于穆斯林而言,一旦迁徙到新的生存空间,首先是建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清真寺。后人因该清真寺坐落于纳家闸而称之为纳家闸或纳闸桥大寺。纳家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不叫纳家户,而是叫“纳家闸”。“纳家户”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民国30年(1941年)4月1日永宁县成立时,当时将“纳家户”等地划归于“永宁县杨和乡”。村名改为纳家户以后,清真寺也因村而得名。
纳家户清真寺自建成以来,遭遇多次天灾人祸,在历史上几毁几建,历尽沧桑。清乾隆四年(1739年)一月三日,银川、平罗一带发生8级地震,纳家户人员伤亡严重,清真寺局部损坏。也是在乾隆年间,统治者认为该寺规模“僭越”,勒令拆去大殿前三脊。事后村民将清真寺损坏部分修复。同治年间,由于纳家户回民响应陕甘回民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并下令强行拆除大殿的后脊,寺院的一些附属建筑也遭到破坏。之后,纳家户村民捐资出力,修复了清真寺。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时,纳家户村遭受严重破坏。后又经战乱、地震、雷电袭击等,纳家户人多次维修,才使得清真寺巍然屹立于今。
“文化大革命”中,到处开展“破四旧、立四新”,纳家户清真寺面临着新的冲击和破坏。时任县委副书记陈光武(汉族)将永宁县制桶厂迁到清真寺,清真寺大殿被当作了厂房而得以保存。大寺改作工厂,寺内外环境及有关建筑均遭破坏,面目全非,后来,清真寺的邦克楼还是被拆除了。清真寺的望月楼原是一座重檐三滴水高台建筑,砖砌重檐三滴水十字歇顶的邦克楼陪立两侧,下层与望月楼台座连为一体,建筑风格奇特。1978年夏天,由于水箱溢渗,长年浸泡建筑基体,导致这座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望月楼台座坍塌,主楼倾危,终被拆除。同时清真寺大殿也历遭劫难,到1979年宗教活动恢复时,礼拜大殿已严重倾斜且破烂不堪,岌岌可危,就连大殿前的两棵古槐也快枯死。80年代初期,主持大殿维修任务的卢慧杰曾记述了大殿当时破败不堪的景象:
维修前现状:大殿88根柱子以及现存最高柱础为正负零,不同程度的下陷1-10cm。梁枋部分拔,个别劈裂。原墙拆除改砌成清水水泥砂浆砖墙,不伦不类。原有雕花古式门窗拆毁后装上了现代门窗;屋顶则颓坏渗漏,脊上正吻、垂兽、戗兽及高明楼荡然无存,脊眉瓦件损失过半;两歇山瓦,改成了大机瓦,更为严重的是整座建筑已向北侧倾斜14-23cm。岌岌可危,亟待维修加固。
二、新时期以来清真寺的维修与扩建
1978年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及党和国家宗教自由政策的恢复,在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时代大背景中,重新开放关闭已久的纳家户清真大寺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纳家户人的集体心声。这年,纳家户有个叫王振山的人不辞辛劳多次跑到北京递材料,要求归还纳家户清真寺于纳家户人,恢复清真寺的正常宗教活动。1979年,清真寺还未真正开放,纳家户清真寺就成立了新的寺坊管理机构,纳栋臣被推举为寺坊学董。纳栋臣老人成为清真寺学董以后,集合纳家户人联名上书,他自己也曾两次到国家宗教局等部门反映情况,要求恢复、重修纳家户清真寺。经过不懈努力,1980年,国家宗教局先后三次拨款11万元,村民集资10万元,开始对纳家户清真寺进行修复。1981年,制桶厂逐步从纳家户清真寺搬走,关闭已久的纳家户清真寺重新开放。从这时开始,及至今天,纳家户清真寺在30年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建活动,使清真寺原有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1983~1985年:清真寺第一次维修
维修纳家户清真寺是一项重大工程,经过几年的筹备工作,1983年秋天维修正式开始。维修工程由学董纳栋臣全面负责,经过多方打听后,聘请了古建筑设计专家、祖籍河南省西平县的卢慧杰(汉族)负责技术指导,工程施工任务则由本村施工队承担。当时,卢慧杰正在宁夏同心县负责同心清真寺的维修工程,纳栋臣为了请到卢慧杰,曾三赴同心县与卢慧杰洽谈维修事宜。根据卢慧杰本人的回忆,1983年8月26日这一天,上午11点他如约来到新县城周彦强家,那天,永宁来了3个人与他见面,他们是纳家户清真寺寺管会主任纳栋臣先生,寺管委会委员纳文英和县统战部部长、宗教局局长苏佑成。作为纳家户人的代表,他们对卢慧杰表达了诚挚的邀请,最后卢慧杰接下了维修纳家户清真寺的重任。当时的卢慧杰虽然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却擅长绘画彩塑,并且他本人集图、彩、木、瓦、雕、塑于一身。他不辞辛劳,于1983年秋冬制成修寺所有瓦件。当时,青砖和木材当地可以购得,但瓦件脊饰需要从西安采购,运费昂贵。为了节省费用,最后在卢慧杰主持下,清真寺后院建了一个小窑,三个月左右烧制出30000件瓦件脊饰,这令当地人非常佩服。仅烧制瓦件一项,就比原来购买所需钱款节省了约一半的费用。1984年开春,瓦件脊饰烧制完成,清真寺大殿修复工程正式动工。
开春解冻后,大殿就要正式维修了,村上的几个施工队,争着参加,我挑选了2个瓦工队,1个木工队,3队人马100多人。
修复工程进行了三个月,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到了后墙米哈拉布(凹壁)图案和前边门窗图案,为了把活做好,卢慧杰采取个人承包的方式,将这些活全部接手过来,现在礼拜殿后雕花墙及前边的门窗和四周的雀替都是由他一人完成。后期主要是彩画工作,彩画需细致缜密,所以耗时较长。对于具体的维系过程及技术环节,卢慧杰在其后来撰写的《修缮纳家户清真寺礼拜殿及复建邦克楼的体会》一文中作了详细介绍。整个重修的过程,可以概括成三个阶段:1983年秋开工后烧制瓦件,1984年维修清真寺礼拜大殿,1985年彩画清真寺礼拜大殿,整个维修工程基本上告一段落。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宗教局等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验收认为,修旧如旧,达到修缮的预期目的,被评为优良工程。
1985年,在礼拜大殿验收通过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再拨10万元作为复建望月楼和邦克楼的启动资金,重修望月楼和邦克楼的工程正式启动。重建望月楼和邦克楼,仅靠政府10万元的拨款,实为杯水车薪,剩余的经费由纳家户人自行筹集。纳家户人在维修清真寺上,齐心协力,在整个维修过程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寺热情甚高。与修复礼拜大殿有所不同,望月楼及邦克楼基本已毁坏,仅存1958年《宁夏画报》上一张立面照片可以参照,修复难度较大。当时复建的负责人纳栋臣带着照片找到宁夏设计院,一方面设计院以古建筑复杂为由不愿意接活,另一方面设计费报价太高,清真寺无法承担,最后还是由大殿修复工程的技术指导卢慧杰亲自设计主持复建工作。在修复的过程中,纳家户人面临的难题不仅是资金问题,还有人力上的缺乏。在学董纳栋臣的动员下,纳家户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劳动热情和万众一心、共度难关的协作精神,令非穆斯林的卢慧杰大为感叹,“群众力量真是太伟大了,只要动员群众没有办不成的事情”。1986年到1987年,仅用一年半的时间邦克楼就修建一新。维修后的纳家户清真大寺焕然一新,大殿一改濒临塌陷的残破景象。飞檐翘起,朱门彩柱,横匾高悬,金光闪闪。大殿外的两棵古槐也奇迹般地枯木逢春,绿阴遮盖,整个清真寺槐花飘香,环境幽雅。邦克楼修复好不久,1988年1月,该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永宁县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
(二)2004~2005年:清真寺第一次扩建
2000年以来,随着礼拜人数的增多,原有清真寺七脊一卷的空间格局已不能容纳,到了2004年,扩建清真寺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此次具体修建过程,我们向当时的参与者和翻修的施工负责人纳承祖作了了解:
2004年3月的一个主麻日,开学阿訇马宗宪在讲瓦尔兹时,讲到了盖清真寺的重要性,号召大家散乜贴修建大殿,恢复古寺的面貌。礼拜结束后,阿訇找我问了柱子钱,我当时告诉他一个柱子大概就2500元,阿訇听了后就说:教门离不开乃麻孜,上殿离不开大柱子。于是阿訇就带头散了2500元,于是坊上的高目也就跟上散乜贴,当时的积极性很高,寺管会一天就收了36万元的乜贴。以后的几天里,总共收了180万元,其中纳洪福散了15万,闫晓平散了10万,还有两个外地的汉民也都散了钱。当时我负责修建,于是就买木头,选木头,先后到平凉、吴忠、银川市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具体修建中,我们找了29个木工,整整干了8个月才竣工。当时修建两脊共花了60万元,本地工匠参与修建,全都是免费干活,同时各自散了500元,他们的参与给清真寺省了很多的钱,大概有100多万元。
扩建后的清真寺,又增加了两脊,由七脊变成九脊,大殿面积一下增加了几百平方米。拓宽后大殿内,由98根直径为60厘米的圆柱与墙壁顺序撑起,面积1102平方米,可以容纳1500多人礼拜。大殿的扩建技术负责人纳承祖还专门为清真寺设计了一个专门聚礼上念呼图拜的敏拜尔,一个专门供人们在斋月中静修的静房。为了做这两件物品,他专门到临夏各清真寺参观学习,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精工细作,其技艺美妙绝伦,用他的话说,在中国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大殿的扩建过程中,纳家户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为清真寺扩建散乜贴,大到企业家,小到普遍村民,既有纳家户村民,也有外村人,甚至非穆斯林,他们都为纳家户清真寺扩建贡献出了一份力量。清真寺扩建完成后,寺管会专门立起功德碑,对在纳家户清真寺扩建中出散乜贴者,不分多少,不论回汉,分队属一一刻名留存。
2005年,工程竣工典礼在清真寺举行。清真寺寺管会邀请了银川市文化局领导、永宁县政府领导、杨和镇领导、邻近各坊代表,以及本坊几百高目齐聚清真寺。清真寺先组织诵读《古兰经》,并赞圣,参加领导都发表了讲话,对清真寺重修竣工给予祝贺。2008年,纳家户清真寺文化空间及纳家户回族民俗风情被列入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非物质经济到来的时代,纳家户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迹,其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彰显。清真寺已成为纳家户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景致,成为外界认识纳家户的一个窗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纳家户的历史与文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宁夏视察时,专门去宁夏纳家户清真寺参观,对纳家户清真寺高超的建筑艺术赞口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