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帮助孩子分清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并使其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的心爱之物,欢迎别人来参观,共同分享快乐,如带玩具去幼儿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别人的物品不要随便取用,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去抢,去损坏,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4.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出现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有时是因为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是盲目地跟从别人的行为,他们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后果。让孩子明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又会有何感受?让他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
5.要让孩子尝到不尊重人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出现不尊重人的举动时应及时适当惩罚,或制止他正在进行中的游戏,或把已经放在购物车内的糖果退回货架。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也应让他稍后体会到不尊重人的后果,例如:“你今天说了不尊重人的话,今晚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父母在行使惩戒职能时一定要做到言出有信。
此外,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帮忙最好说:“请你……”最后,还要记得说声“谢谢”。有什么影响孩子的事,父母也要与孩子商量,比如:“我们换个频道看好吗?”
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父母箴言
小气的孩子往往性格孤癖,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同情心。要想改变孩子小气的习性,父母就要让孩子变得慷慨一些,让孩子懂得分享。
现在很多孩子都很小气。小气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及早防止与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是父母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家超市里有这样的一幕: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拿着文具到收银台付款,由于没有零钞,母亲便向身边的孩子借钱。“不,这是我的钱,我留着还有用的。”“回家就还你……”“我不,你和爸爸经常‘黑’我的钱。”顾客们开始注意这对母子。脸颊微红的母亲教训孩子道:“这是给你买东西啊!”“你们说好给我买开学礼物的,怎么还要用我的钱?”儿子的话,让母亲一时语塞。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小气的性格呢?这主要是因为:孩子身边人员的小气行为与不良教育的影响;父母及家人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孩子缺乏交往,没有机会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孩子的一些要求不易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想让孩子变得不再小气,让孩子变得慷慨大方,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家里好吃的东西并不只有他能吃,还要让孩子知道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现在的家庭差不多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父母只知道把一切都让给孩子,孩子没有了争抢、没有分享,他自然就不懂什么叫大方,什么叫慷慨了。
想让孩子变得不再小气,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在家里上敬老,下让小,夫妻之间不要斤斤计较;邻居家来借东西时,应热情地借给人家;主动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共享等。此外,父母还要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慷慨的榜样,让孩子在与这类伙伴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学得慷慨起来。
想让孩子变得不再小气,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练习分享的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如:买回来的零食不要全部给孩子吃,要让孩子亲自把零食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享;玩耍时,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在这些练习中,父母应对孩子的每个慷慨的举动做出表扬,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进其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父母在要求孩子慷慨大方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有一件心爱的玩具,他不想让别人玩。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强迫他让别人玩,这会让孩子觉得分享毫无乐趣,只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不愉快的义务而已,这样不利于孩子慷慨之心的自然成长。
点燃孩子助人的热情
父母箴言
一个人只有满怀热情,才能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关切,才会主动、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在孩子帮助别人之后,或许爸爸妈妈一个亲切的目光,几句鼓励的话语,就会使孩子明亮的眼睛里放射出热情的光芒。
冷漠心态是人际交往的障碍。人与人的交往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是信息的沟通,而且也是心灵与情感的互动。你经常对别人缺乏热情,怎么可能期盼别人对你投入热情?
当孩子过于冷漠,别说他对陌生人的疾苦不闻不问不懂,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他还会嘲笑残疾人,咒骂乞丐,刻薄地伤害同学、朋友,甚至至爱的双亲。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很难获得友情和快乐。
小奕的妈妈生病住院,爸爸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每天下了班匆匆给小奕做好饭之后,再急忙赶往医院给小奕妈送饭。一天,爸爸必须加班,就对小奕说:“爸爸今天要加班,你去给妈妈送饭好不好?”谁知小奕竟愕然地望着爸爸说道:“那不是你的事情吗?”爸爸一时无语。
这时,爸爸联想到自己平时总是对女儿说,“你是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小奕成了家里的一个“局外人”。她总觉得家里发生什么事都跟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对当前事件既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当然也没有关注的必要与参与的兴趣。
由此看来,其实孩子产生这种“油瓶倒了都不愿扶起来”的心理,根本责任还是在家庭教育。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家中的一些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家中的一员,是家里的小主人,不仅有义务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为家人添麻烦,还应主动关心、照顾家人,并力所能及地主动做一些家务。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不妨为孩子设置一些情境,让孩子帮助比他更小的或需要帮助的孩子。但是,父母也不要忽视这一点,那就是,热心助人的前提是,孩子必须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现有的东西,才能去帮助别人,给他人以温暖和方便。人是自私的个体,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百分之百的只要付出,不要回报不要收获。也许其中的收获只是扬名、感激,或者其他的什么,但终究是要被肯定的,否则,人心是会不平衡的。孩子更是如此。
你在公车上给人让座,假如对方理都不理你就一屁股坐下了,连个“谢”字你也没有听到,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还能有那种热心的喜悦和宽容吗?假如每次都是这样,你还会给别人让座吗?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大热心小热心,如果始终没有人肯定,坚持一天两天容易,要长期保持一样的热情可就难了。
为了不使孩子的“热心”变“凉”,父母一定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使热心成为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记住,向孩子灌输热心助人的价值观永远都不会太晚。
下面是一些培养孩子热心助人的小窍门,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给孩子树立热心助人的榜样
要培养乐于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现得大度、体贴、肯帮忙,你就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给孩子们看。要是你言行不一,孩子只会模仿你的行为,即使你把原则和指令讲得头头是道,也没有用。
2.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
有些孩子在同伴需要帮助时,表现迟疑或冷漠。其实,他本身是愿意去帮助的,只是他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对别人有用,不相信自己能帮助别人。父母要经常寻找机会,让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父母做事;父母则及时给以赞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产生助人的行为动机。
3.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热心助人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要是你打吉米,会弄痛他的。”然后他们不但解释这类行为的后果,还爱憎分明的指出“你不可以打人”这条原则。他们培养的孩子大多具有同情心,更喜欢帮助别人。有许多研究表明,对孩子阐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体贴的行为方式。
所有的父母都花大量的时间告诫孩子别去做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有些事为什么不应该做——特别是当行为的结论会影响别人的时候。制定一些积极的规则也很重要,我们应当重复阐明这些规则――尽管有时令人觉得可笑,比如“帮助那些没我们幸运的人总是好的”。
4.让孩子注意到别人的需要
当同伴处于困境中时,有些孩子能很快察觉到,并能伸出援手;而有些孩子却毫无反应,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对于后者,父母要经常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描述需要的帮助,并教孩子懂得如何从别人的表情、行为看出对方的需要,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