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优秀共产党员、神宁集团枣泉
煤矿综采队队长沈铭华
5月18日下午14时52分,我搭乘枣泉煤矿井下“猴车”,沿着420米深的采煤风巷,向前,向前……滑行了905米,又步行至638米处,只见黑暗中十几个矿灯犹如萤火虫一样向我飘来。
猛然间,一只大手伸了过来:“来,拉住我慢慢下,这里就是我们综采队的12108工作面。”矿灯下依稀可见来者中等身材,国字脸,模样英俊。“他就是我们的队长沈铭华。”他身后的矿工介绍道。沈铭华,就是率领322名综采队员创造复杂地质条件下年掘进万米的优秀共产党员吗?就是那位在掘进队苦干17年的“煤海骄子”吗?我不由肃然起敬。
井下:拼命三郎时代楷模
在12108工作面几十度倾角的坡面上,大小煤块、石块嶙峋遍地,攀岩十几分钟后,我便大汗淋漓。尽管气喘吁吁,我还是没忘聊沈铭华。身边的枣泉煤矿领导对他评价很高。
杨德副矿长动情地说:“枣泉煤矿地质条件恶劣在全国煤炭行业是出了名的,然而小沈愣是能够创造四大高难度回采工艺同时开采的奇迹,他是个难得的拼命三郎。”矿党委副书记封新明从另一个角度评价沈铭华:“作为一位1974年出生的基层党员,他身上焕发着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甘于奉献新的时代精神。”
沈铭华的同事一再告诉我,这位优秀党员是在特殊岗位涌现出来的特殊人物。掘进队,是井下采煤的先遣队、冲锋队。也就是说,在前方一切未知的情况下先行“导洞”,告诉后方采煤队伍煤层在哪、哪里有断层、岩石厚度多少、顶板压力多大、哪里有淋水、哪里可能发生冒顶等。
说起沈铭华,综采队副队长刘程辉便滔滔不绝。
干掘进这行儿,劳动强度之大超出常人想象。2008年4月,在开掘12104风巷时,突然遇上了大断层、大倾角、大淋水,困难一个接一个。为了稳定“军心”,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沈铭华身先士卒,天天泡在井下。他每天第一个到掘进现场,在最大涌水量达到65立方/小时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穿着雨衣,一次次地蹚进冰冷刺骨的黑水中,每天在工作面不到3分钟,浑身便被淋个通透。他就这样带领工人奋战了90个日日夜夜,最终通过沈铭华发明的土办法,即用顶板挂雨篷、巷边布槽放水的办法,将顶板的水沿雨篷直接引到导流槽至迎头水窝,再利用辅助水泵抽放水,攻克了水患。
干掘进这行儿,风险系数之大令人难以预料。2010年2月,在12209机巷,最恶劣的地质条件出现了,即遇到了罕见的全岩断层。大断层落差超过18米,影响巷道走向616米。顶板上,时不时有石块落下来,冒落的岩石在顶板上形成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随时可能发生破碎的顶板大面积垮塌的危险情境。最危险的时刻,领导要在;最危险的地方,党员要有!沈铭华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每天总是第一个下井,最后一个离井,工人们三班倒,他却坚持连轴转。别人拼体力,他还要加一项,拼脑力。他不知画了多少张图纸、图表,做了多少次精确计算,哪里上锚杆,哪里加锚索……依靠多年的精深理论和实践,经过120多天奋力拼搏,他终于率领工人们战胜特大险情。
几天几夜不能合眼,几十个昼夜泡在井下,沈铭华和员工们一起摸爬滚打成黑人、泥人、水人,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之所以说沈铭华是好党员、好干部,是因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我们神宁集团思想到位、作风到位、意志到位等六个到位。”枣泉煤矿矿长马万祥说。
井上:创新管理现代风范
1个多小时的井下采访,虽然疲惫,但收获还是蛮大的。其实,井上采访早在午饭后就开始了。
我混进了综采队的班前会。几十个员工就下午工作面施工现场导洞、扩帮、切眼儿等技术难题讨论一会儿后,见有记者在,话题很快又集中到沈铭华身上,谈他带队伍,谈他创新管理,谈他经营这个“家”。
“综采队是个特殊的大家庭!”高个头大眼睛的生产二班班长梁元元大声说道,“2006年10月我们枣泉煤矿是神华集团与宁煤重组后组建的第一个现代化矿井,原来的综采队员工被分到运输、机电、销售各个部门。沈队长走马上任后新组建的综采队,322人除了六十几个是老员工外,2/3是清一色从技校招进来的娃娃,这群80后的孩子,干啥啥不会,学啥不肯学;1/3是从银北老矿区分流来的中年矿工,由于生活、生产条件不适应,这些人思想情绪波动很大。”
头两年,沈铭华带队伍带得很累。梁元元印象最深的是沈队长的狠批严管。一次,沈铭华发现刚当上小组长的他把七八个矿工扔到井下工作面,自己离岗办事去了;还有几次,队里布置的技术口头作业,梁元元总是不能对答如流。于是,沈铭华在一个班前会上,狠批臭骂了他一顿后,第二天手把手地给他吃了2个多小时的技术培训“小灶”。梁元元对那件事印象很深,尽管批评得很重,但他不仅不恨,反而心服口服。
“我恨过他,曾扬言沈铭华你再管我,我就揍死你。”从后排站起一位帅气十足的小伙子,这位28岁的马宁讲的故事让人感动。他说:“我从技校毕业后就被分到掘进队,井下的活太苦了,我受不了,经常不上班,去网吧闲逛。一天我在外边玩完,回家就傻了,沈队长正和我父亲闲聊呢。沈队长走后,我父亲告诉我你们队长夸了你半天,只字没提别的。我家庭困难,结婚前一天,沈队长又来到我们家,从兜里掏出7000元钱,说‘你手头紧先拿去用不急着还,成家就要立业,对内对外都要活得像个男人’。还有一次,井下综掘机电缆爆炸失火,我被滚滚浓烟熏晕过去了。醒来后别人告诉我,是沈队长第一时间第一个冲进2500米的巷道把我背出来的。”
家访,沈铭华还需家访吗?是的。掘进这活儿太苦,许多人情绪不稳定。沈队长他每年拿出两大块时间,一家一户地走,赶上逢年过节,还要带上慰问品。
如果说温馨管理是沈铭华的拿手好戏的话,创新管理更是他的绝活。接着,封新明有板有眼地给我们介绍起沈铭华的几个绝活。
绝活一:员工技术晋级考核制度,创建了班前会“小黑板教学”模式,将员工技能课堂搬到施工现场,手把手地传帮带。
绝活二:满打满算的“倒推”任务分解法,逼着各班苦练技艺,优化施工组织,争分夺秒提高当班工效。
绝活三:“实名制”操作法,即要求员工在井下钻每一根锚杆、锚索时,将自己名字写在侧板上,极大地激发了员工苦练业务本领的积极性和提高施工质量的责任感。
马万祥矿长说得好:“现如今要想把掘进这活儿干好,单拼精神、体力已远远不够,更要拼的是技术、团体配合和创新智慧。”沈铭华是优秀的。他带领综采队5年间转战17个工作面,完成14年的工作量,多次刷新国内煤炭行业复杂地质条件综掘月进尺520米记录,累计掘进42000米。
家里:顾不上家的当家人
走了井上,看到井下,我有种去沈铭华家里的冲动。
敲开银川市书香雅园132栋3单元102室的房门,沈铭华的妻子一脸笑意地迎了出来:“我家铭华干得那么好吗,怎么北京的大记者都跑到家里来了?”圆圆的脸庞,亮亮的眼睛,女主人赵景莉豪爽的谈吐令人倍感暖意。
环视这间不大不小的三居室,客厅里米黄色的沙发、米黄色的窗帘,茶几上一束清雅的马兰花。“房子是前年我买我装的,还好吗?铭华再不常回家,这也是个温暖的家;铭华再顾不上这个家,他也是这个家的当家人。”赵景莉仍然一脸笑意,我心却酸酸的。
沈队长他经常不回家吗?“我想他是想回,但是干上掘进这行,回不了。”赵景莉神情一下子黯淡下来,“他在石炭井二矿时,一周半个月回趟家。自从去枣泉煤矿当上综采队队长后,经常是几个月几个月不见人影。一次,他连续4个月没回家,我憋足劲打算跟他大打一仗,然后离婚。可当他走进家门时,我竟然认不出他了。胖胖的国字脸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容憔悴、眼窝下陷、嘴唇干裂、满身灰土的病人。我转过身泪如雨下。”
赵景莉要讲的故事似乎一发不可收。“儿子13岁了,他一年陪孩子不过一个月。去年暑假儿子去深圳我妹妹家,回银川那天赶上他休息,于是他乐颠颠地跟我一起去机场接孩子。儿子见到我抱着就不撒手,他在旁边急了,‘爸爸也来了,怎么没看见?’儿子冷冷地说:‘一个月见不着你是经常的事,实在没感觉。’看到他那尴尬的样子,我心里特难受。”
“前年我腿骨折了,他请假在医院陪我两天,第三天做手术,第四天他就把我扛回家,医生死活不签字。今年情人节,赶上我36岁生日,两个多月没回家的他,下午4点就到家了,我和儿子乐得不行,晚上定了饭店,可在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矿上来了紧急电话,15分钟后他挂断手机,说声对不起,转身打车就跑得无影无踪。那晚我和儿子谁也没心思吃饭,我大哭一场。”
“结婚这么多年,过节是奢望。春节他总是初一下午回家,初二下午返回……回家倒头睡一大觉,然后又是忙着核算工资、结算材料、填写生产调度表格等。”
与赵景莉聊了1个多小时,我心里感到沉沉的。工作与家庭,从事掘进行业的人竟然要作出如此艰难的取舍。“不仅是掘进行业,全国煤炭企业人的家属,差不多都要承受这种付出,只不过摊上沈铭华这样的拼命三郎,我付出要更大一些。”
听说我要去家里,沈铭华表情复杂。“孩子他妈也是个很优秀的人。做过洗煤厂的团干部,矿上演讲年年拿第一,还有手绝活,桥牌打得好,曾代表宁夏代表队夺得西北五省第三名。哎,现在因腿脚不好,36岁就病退在家。都为我,我欠她的太多!”
沈铭华那神情,我不忍再看。无疑,沈铭华也是个重感情的人。为了煤炭掘进事业,他只好把对家人这份情怀深深地埋在心里。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