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现代“欧洲之父”的查理大帝的一生同其帝国的建立密不可分,他武力强盛,叱咤疆场,用宝剑打下了帝国的江山,又用上帝信仰这一精神武器进行治理。查理大帝在前人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二者结合起来,他创立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传统对古代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代欧洲的政治版图也是建立在查理所建立的帝国的土地之上。
初露锋芒
查理于742年出生。从他的曾祖父赫里斯塔尔·丕平起,祖孙三代都是独揽大权的法兰克王国的世袭宫相,祖父查理·马特以粉碎阿拉伯人对西欧的进攻,进行采邑改革而闻名,父亲“矮子丕平”
在取得罗马教皇的支持后,于751年废黜徒有虚名的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君王“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建立加洛林王朝。作为加洛林王朝的王子,查理从小随父巡游、征战,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勇武善战的领袖气质,而且对上帝有着高度的虔诚,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戎马生涯和利用宗教统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68年,“矮子丕平”去世,按照遗嘱,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了法兰克王国。三年后,卡洛曼突然死亡,查理合并了全部国土,成为整个法兰克的主人,即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当时,卡洛曼的妻子带着儿子到娘家伦巴第寻求支持,伦巴第人企图为卡洛曼之子加冕。于是,查理以援助教皇哈德良为名,于774年毅然率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进军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发动了生平第一场战争,很快他就攻陷其都城,自立为伦巴第国王。接着他又到罗马会晤教皇,达成了协议:他向教皇重申了其父丕平所做的承诺,将中部意大利奉献给教皇,而教皇则承认其为法兰克唯一的统治者。
赫赫武功
增强武力、开拓疆土贯穿于查理大帝的一生。他在位47年,就进行了55次对外扩张战争,其主要军事行动有三大部分。
他首先继承了父亲抵抗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穆斯林入侵的事业,并且转守为攻,于778年跨过比利牛斯山直插其心脏,一度占领巴塞罗那,但在回师过程中,他的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的隘口,遭到土著巴斯克人的伏击,部将罗兰率部浴血奋战,直至阵亡。这一事迹也就是后来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故事的原型,被人们广泛传颂。查理耗费精力最多的战争当数同萨克森人的战争。萨克森战争从772年一直打到804年,历时长达32年,中间经历了18场大战,数以万计的萨克森人惨遭屠杀。这一战争的结果不仅表现在查理最终征服了桀骜不驯的萨克森人,更重要的是他强迫萨克森人改变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皈依了基督教,这是昔日罗马帝国尽力想做而没有做到的,是查理做到了。查理大帝在用血腥的手段扩大他的帝国版图的同时,也为他的上帝献上一份丰厚的礼品。另一场战争则是与阿瓦尔汗国的斗争。阿瓦尔汗国是亚洲游牧部落柔然人迁往欧洲后建立的年轻国家,法兰克人攻陷了阿瓦尔人号称坚不可摧的用土木栅围成的环形壁垒,最终征服了阿瓦尔人,控制了相当于今天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一带的土地。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达到了极限,甚至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它西南至埃布罗河,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北达北海,南面包括意大利的一大部分。
法兰克王国成为领土广袤、雄踞西欧的第一封建大帝国。面对空前骄人的战果,查理大帝再也不能忍受只拥有蛮族国王的称号了,他要获得和他的实际地位相符的荣誉和尊严,但是,法兰克王国兴盛的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告诉他,只有和教皇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盟才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查理苦苦地寻找时机。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时教皇利奥三世同他的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又为查理实现自己的计划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事情是这样的,教皇利奥三世为了在与意大利贵族的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意联合强大的法兰克王国作为自己的政治依靠,而查理正好也有所求,乐于做他的靠山,公开表示“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不久,利奥三世在同意大利贵族的斗争中失利,被投入监狱,乘隙逃脱后,他就直接来到正在萨克森征战的查理军中,要求查理帮他恢复教皇的地位。
面对这求之不得的绝佳时机,查理毫不犹豫,立即率大军亲自将教皇护送到罗马,召开宗教大会,巩固了利奥三世的教皇地位。这一切使得利奥三世对查理充满了感激之情,当然查理也迫切地期待着利奥三世的投桃报李。800年圣诞节,查理和利奥三世带领罗马权贵在圣彼得大教堂作弥撒,利奥三世突然将一顶准备好的金冠戴到查理头上,高呼他为罗马皇帝,这时的查理表演得也颇为到位,先是佯装不知,以观察人们的反应,后在欢呼声中又显得勉为其难地戴上他梦寐以求的皇帝金冠。这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宣告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第一个皇帝的产生,查理终于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自此,蛮族法兰克王国遂成为西罗马帝国合法的继承者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查理帝国诞生了。
泱泱文治
除进行不断的征服战争外,查理大帝一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基督教信仰的最高保护者自居,基督教和教皇成为他巩固帝国的有力的精神武器。在查理帝国的所有地区,天主教被认为是合法的国教,异教徒都被他铲除干净,他还召开全欧范围的宗教会议,竭力巩固天主教在西欧的统治地位,并完善了天主教会的各级组织和制度,使天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不但享有世俗封建主所具有的种种特权,而且还强化了主教和修道院监控人民思想意识和日常社会生活的权力,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基督教会的地位和作用,这在当时非常有利于查理帝国的中央一统的政治统治。但令查理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教会权力的越来越大,他的许多提高教会权威的措施却为中世纪教会享有最高权威的这一信念提供了依据。由此在中世纪上演了王权和教权之间为争夺最高权力而进行的长期厮杀的闹剧。查理对法兰克和西欧历史影响较大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他统治期间,封臣制得到了广泛推行,他的部下将领、主教、修道院等都从他那里获得采邑,而且这些采邑大多数还可以世袭,凡得到封土的教士贵族自然成为查理的封臣,这些封臣对查理所要做的就是绝对效忠,尽封臣的义务,查理则用全力保护封臣。人们一般认为,查理时代,是中世纪封建领主制趋于成熟的时代,也是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逐渐定型的时代。采邑制对于查理建立并巩固以他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样让查理没有想到的是,采邑制本身也是双刃剑,其本身还潜伏着另外一种和帝国政府离心的力量,这一力量在查理时期由于其个人突出的文治武功,还没有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在查理之后,这一力量就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了,并最终只能将帝国引向瓦解。正如恩格斯对采邑制所作出的评价那样:“选择这一手段,是为了统一的帝国,将豪绅显贵跟王室永久联系起来,从而加强王室,而结果却导致王室的彻底削弱、豪绅显贵的独立和帝国的瓦解。”
帝国的终结
查理时代,其帝国自比昔日罗马帝国,可谓盛极一时,但这种强盛的局面却是建立在查理帝国时期、查理个人的才能和强大军事的基础之上,当时的法兰克人在政治制度上还没有成熟到有能力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帝国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深刻而尖锐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庞大的帝国存在着许多发展程度不一的部族和部落,没有统一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中央政府并没有维护帝国长期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帝国的暂时的统一和联系只是依赖着强大的武力而进行的高压统治;另一方面,在帝国的扩张过程中,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世俗和教会封建主的势力也迅速膨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也大为巩固,他们已经不需要强大的王权了,他们已经走向了王权的对立面。这一矛盾在查理的晚期就开始显现出来了,而814年查理在亚琛去世,帝国内部的这一矛盾就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不可收拾。查理的第三子路易接管了他的伟业,但软弱无能的路易却无法像父辈那样经营他的庞大帝国,在他死后,三个儿子罗泰尔、路易和“秃头查理”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查理帝国在外敌入侵与内部混战中走到了尽头,终于在843年订立《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这一条约通常被视为法德意国分立的起点,查理帝国从此瓦解了。
查理帝国虽然被瓜分了,但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均震烁古今,同样,查理帝国在欧洲的历史上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欧洲的历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