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②。”
【注释】①述:传述已有的成果。作:创立新说。②窃:私下。在这里表示尊敬。老彭:商代的“贤大夫”,相传他长寿而好述古事。孔子的祖籍是宋国,而宋是商人的后裔,所以孔子称老彭是“我们的”老彭。一说,老彭是指老子和上古时代的彭祖。
【译文】孔子说:“传述成说而不创立新义,信奉并喜好古时候的准则,私下自比于我们的老彭。”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③哉?”
【注释】①识(zhì志):朱熹《集注》云:“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②厌:满足。③何有于我:朱熹《集注》云:“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
【译文】孔子说:“默记而悟想,学习不觉满足,教导他人不厌倦,哪一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道德不去修饬,学问不去讲习,知道了义理不能照着去做,不好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担忧的。”
子之燕①居,申申②如也,天天③如也。
【注释】①燕:通“闲”。朱熹《集注》:“燕居,闲暇无事之时。”②申申:容貌舒缓。③天天:神色和悦。
【译文】孔子闲居时,仪态舒缓,神色和悦。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注释】①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他在辅佐武王灭商后,曾制礼作乐,为周王朝确定了一整套礼仪典制。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
已经很久没有再梦见过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①于德,依②于仁,游于艺③。”
【注释】①据:朱熹《集注》云:“据者,执守之意。”②依:依傍。一说,此处的依是不违背的意思。③游于艺:朱熹《集注》云:“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指孔子用来教育学生的六门知识,它们是礼(礼仪)、乐(音乐)、射(射技)、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傍于仁,优游于六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①,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自行:从某种行为开始。一说,自行是指主动做某种行为。束脩(xiū修):脩指干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人相见,必须执物为礼,束脩是其中最菲薄的一种。一说是指束发修容,即已离童稚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主动给我一点点菲薄的礼物,我从来没有不加教诲的。”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
【注释】①愤:朱熹《集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fěi匪):朱熹《集注》云:“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意。”③隅(yú鱼):角,朱熹《集注》云:“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同“返”,回答。
【译文】孔子说:“不冥思苦想不启迪,不郁积难言不开导,举一个方面不能进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讲解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①。
【注释】①未尝饱也:替人办丧事,应当有哀伤的表示,但不能因哀废食,因为肚子饿了不能办事;然而又不能大吃大喝,这样就对丧家不敬了。
【译文】孔子在服丧者边上进食,未曾吃饱过。
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
【注释】①是日:这一天。哭:指参加吊唁活动(见《礼记·檀弓》)。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歌咏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①,则谁与②?”子曰:“暴虎冯河③,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④者也。”
【注释】①三军:当时的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按典制规定,天子能有六军,大国诸侯三军,以下依次为二军、一军。②与:一同。子路询问“统率三军,与谁同往”,因为子路有勇力,所以他估计老师如果去打仗,一定会带他去。③暴虎冯(pínɡ平)河:朱熹《集注》云:“暴虎,徒搏。冯河,徒涉。”④成:成就事情。清代学者焦循释“成”为定,指决断的意思。
【译文】孔子对颜回说:“得到举用就实行,遭到舍弃就藏匿,唯有我和你能这样。”
子路说:“老师若统率三军,与谁同往呢?”孔子说:“空手搏虎、徒涉渡河,因此死而无悔的人,我不和他同往,必须是临事忧惧、喜好谋划而成事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①,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①执鞭之士:朱熹《集注》:“执鞭,贱者之事。”一说是指市场守门人,不恰。
【译文】孔子说:“富有若合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下贱的差事,我也会去做。如果不合乎道就不必去追求,依从我所喜好的吧。”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释】①齐:同“斋”,斋戒。这是古代祭祀前洁净身心的步骤。
【译文】孔子所慎重对待的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①,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②。”
【注释】①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引此句前有“学之”二字。②为乐之至于斯:孔子所赞赏的不完全是乐曲的美妙,而在于作乐者的德行。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不觉得肉的美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疏食:粗糙的食品。②肱(ɡōnɡ工):手臂。
【译文】孔子说:“吃粗食,饮凉水,弯起手臂当枕头,其中也是有乐趣的。不合乎义却富有、显贵,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子曰:“加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①加:加给,增加。一说,有的本子此字作“假”,意为假借,含义与前说相近。②五十以学《易》:《易》是儒家经典中最为难懂、难以通晓的一部书,孔子的意思是说,《易》不可不学,但又很不容易学。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得以研习《易》,就能没有大的过失了。”
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②,皆雅言也。
【注释】①雅言:雅是正的意思,雅言指规范的语言(即后世所谓的官话)。一说雅言指常言,朱熹《集注》引程颐说云:“孔子雅素之言止于如此,若性与天道,则有不可得而闻者,要在默而识之也。”②执礼:主持礼仪。定州竹简本《论语》“礼”下有“疾”字。疾在此是执礼激扬之声。
【译文】孔子用规范语的场合,是吟诵《诗经》、《尚书》、主持礼仪,都用规范的语言。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①叶(射摄)公:叶地的长官,叶在今河南叶县以南,当时属楚。据记载,此人名叫沈诸梁,字子高,是楚国司马沈尹戌的儿子。②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起来忘记了吃饭,欢乐起来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是喜好古代典制并勉力以求的人。”子不语①怪、力、乱、神。
【注释】①不语:怪异、勇力、悖乱都有悖于大道,神鬼有不易究明之处,所以孔子不谈论它们。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神鬼。
子曰:“三人①行,必有②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三人:定州竹简本《论语》、唐石经“三人”上有“我”字。其意思是说,和其他两人在一起,通过对比发现他们的善恶,学习好的方面,戒除不好的方面,也就相当于老师了。②有:定州竹简本《论语》、唐石经作“得”。
【译文】孔子说:“我们三个人同行,必定会得到我足以效法的东西。
选取其中好的地方依从,不好的地方改正。”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释】①桓魋(tuí颓):宋国人,向戌的孙子。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行赋予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①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①以我为隐:朱熹《集注》云:“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
【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后生认为我有隐瞒吗?我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事不和你们一起去做,这就是我啊。”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用四项内容教诲:典制、德行、忠诚、守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①,难乎有恒矣。”
【注释】①约而为泰:泰是奢泰的意思,故与此相对的“约”当解为俭约或贫困。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行了。”
孔子说:“善人,我是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守常有素的人就行了。没有却充作有,空虚却充作盈实,贫困却充作奢泰,是难以守常有素的。”
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
【注释】①纲:渔网上用以收束的绳子,此作动词用,指在水流上拦网捕鱼。②弋(yì义):带细绳的箭,以便回收猎物。宿:鸟巢,亦解作歇宿的鸟儿。
【译文】孔子钓鱼而不截流捕鱼,射鸟而不攻击鸟巢。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①也。”
【注释】①次:次一等、差一点。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不懂得就妄作的人,我不是这样的。多听,择善而从;多看,择善而记,那比生来就懂的差一点。”
互乡①难与言,童子②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③,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④?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注释】①互乡:地名,今地不详,或说在鲁国南部。②童子:未成年的人。古代以二十岁为成年。③与其进也:一说,“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等语当在此句之前。④唯何甚:朱熹《集注》云:“‘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
【译文】互乡的人难以交谈,孔子却见了那儿的一个少年,门徒感到困惑,孔子说:“我鼓励他的进步,不赞同他的退步,你们为何如此苛求呢?别人洁身而来,应该鼓励他的自洁,不追究他的已往。”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遥远吗?我想望仁,仁就来到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①,孔子曰:“知礼②。”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④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⑤。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大夫,司败是人名。一说,司败是陈、楚等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司寇。昭公:鲁昭公,名裯,或作袑,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②知礼:孔子是主张“为尊者隐”的,因此,他对于陈司败的询问只能如此回答。③巫马期: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名施,字子期(一作子旗)。孔子的弟子。④取:同“娶”。⑤孟子:长女称孟。
【译文】陈司败询问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说:“知礼。”孔子退出来,陈司败留下巫马期并请他靠近自己坐,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会偏袒吗?我们的国君娶了吴国的女子,是同姓,称为吴孟子。我们的国君知礼,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很幸运,如有过错,别人必定知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后和之。
【注释】①反之:重唱一遍。
【译文】孔子与他人一起唱歌,如果好,必定让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①。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①莫:或许、大概的意思。朱熹《集注》云:“莫,疑辞。”一说,“文莫”当连读,是勉强的意思。犹人:朱熹《集注》云:“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
【译文】孔子说:“文事方面,或许我与他人差不多。作为躬行实践的君子,那么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①:“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①子曰:《孟子·公孙丑》中提到,孟子说:“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与此章意义相近,可参看。
【译文】孔子说:“要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呢?倘说努力去做而不满足,教导他人不厌倦,还可以说是差不多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难以学到的。”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①孙:同“逊”,谦逊、恭顺。②固:朱熹《集注》云:“固,陋也。”
一说,固是固陋,意为顽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不恭顺,俭朴就简陋。与其不恭顺,宁可简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①。”
【注释】①戚戚:忧惧。朱熹《集注》引程颐说云:“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地坦荡,小人经常忧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粗暴,谦恭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