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①南面:古代官府中长官的座位坐北朝南,但古人多数以“南面”来称呼君主。
【译文】孔子说:“雍这个人,能让他治理一国。”
哀公问:“弟子孰①为好学?”孔子对:“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不幸短命③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孰:疑问词,谁、什么。②贰过:重犯同样的过错。贰,是重复的意思。③短命: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31岁。
【译文】鲁哀公问道:“门徒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重犯过错,不幸短命死去,现在没有了,再也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⑥急不继富。”
【注释】①使于齐:一般认为公西赤这次是孔子派他到齐国去办事的。②粟:小米,古人的主食。③釜(fǔ府):古容量单位,合当时的六斗四升,约合现在市制的12斗(1斗小米约有16斤)。按当时的口粮标准,大体相当成年人半个月的口粮。④庾(yǔ雨):古容量单位,合当时的二斗四升,约合现在市制的045斗。⑤秉(bìnɡ饼):古容量单位,合当时的十六斛(十斗为一斛,斛后来也称石),约合现在市制的30斗。⑥周:周济。
【译文】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为赤的母亲求要粟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要求多给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粟米。
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乘坐壮马拉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难而不增益富有。”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②而已矣。”
【注释】①三月:这里的三是约数,指时间长久。②日月至焉:朱熹《集注》云:“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他的内心长久不背离仁,其他人不过短暂地达到仁罢了。”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①,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②,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①达:朱熹《集注》云:“达,通事理。”②艺:朱熹《集注》云:“艺,多才能。”
【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能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果断,从政有何不可呢?”
季康子说:“端木赐能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从政有何不可呢?”
季康子问道:“冉求能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求有才华,从政有何不可呢?”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②矣。”
【注释】①闵子骞:鲁国人,名损,子骞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孔门的高材生。费(bì毕):季氏的采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②汶上:汶水是当时齐国和鲁国的界河,鲁国在汶水之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汶上是指汶水的北面。闵子骞以此暗示他将跑到国外去。
【译文】季氏让闵子骞当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使者说:“好好地为我推辞啊。如果再来找我,那我必定在汶水北面了。”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①执其手曰:“亡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①牖(yǒu有):窗口。古时候的窗口向南,得病的人应该卧在房间的北侧,如果国君去看望,便应移到南侧。因为孔子是冉伯牛的老师,冉伯牛就用接待国君的待遇来对待孔子,孔子不愿意失礼,所以就不进房间,从窗口握着他的手慰问。②亡:定州竹简本《论语》作“末”,有衰亡的意思。
【译文】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去吧,是命啊!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重病,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重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①箪(dān单):盛饭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
“颜回贤能啊!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他人受不了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贤能啊!”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①画:朱熹《集注》云:“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能力不足。”
孔子说:“能力不足的停歇在途中,现在你却尚未迈步。”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成为君子之儒,不要成为小人之儒。”
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②者,行不由径③,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①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②澹台灭明:鲁国武城人,名灭明,字子羽。③径:指便捷的小路。
【译文】子游当了武城邑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儿得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路不走小道,不是公事未曾到过我的住所。”
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③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①孟之反:鲁国的大夫,亦作孟之侧。据《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这里提到的是他与齐国交战中的事。伐:夸耀自己。②殿:在全军最后抵挡追兵。③策:马鞭,此作动词用。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他在败退时殿后,将要进入城门时,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胆敢断后,是马不肯走。’”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道也②?”
【注释】①户:单扇的门户,一般指室内的房门。房屋的大门都是双扇,称“门”。②何莫:何不。道:这里的道是双关语,既指道路,又喻为人处世的准则。
【译文】孔子说:“谁能进出不经由门户?为什么没人遵循这道路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注释】①野:此指粗陋。②史:史官记事简明扼要,尤其要注意分寸(如《春秋》),故用以喻指雕琢。③彬彬:指配合均匀得当,朱熹《集注》云:“物相杂而适匀之貌。”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显得粗陋,文采胜于质朴显雕琢。文采、质朴兼备,才是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①罔:欺罔。
【译文】孔子说:“人能被社会接纳是由于正直,欺罔而能混得下去是幸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①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①上:指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谈论高深的东西,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谈论高深的东西。”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①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①之:趋向、达到。按:本书《颜渊》篇中樊迟亦以同样两个问题问孔子,可与此章参看。
【译文】樊迟询问知,孔子说:“务使民众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它们,这才可以称得上知。”樊迟询问仁,孔子说:“仁就是先付出努力然后获取,这才配称为仁啊。”
子曰:“智者乐①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注释】①乐(药药):邢爵疏云:“乐谓爱好。”意为沉浸于山水之中而与之俱化。下文“知者乐”之“乐”,是优游快乐之意。
【译文】孔子说:“知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活跃,仁者娴静;知者优游,仁者长寿。”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①觚(ɡū孤):古代盛酒的器皿。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觚,是觚吗?是觚吗?”
宰我问曰:“仁者,虽①告之曰井有仁②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④也。”
【注释】①虽:假如。②仁:通“人”。③逝:朱熹《集注》云:“逝,谓使之往救。”④罔:朱熹《集注》云:“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
【译文】宰予问道:“假如告诉仁者说井里有个人,他会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会那样呢?君子会去救人,却不会自己跳进去;可能受到欺骗,却不可能被愚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注释】①畔:通“叛”,背离。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典制,用礼仪来加以制约。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夫人,原是宋国贵族。②矢:发誓。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做得不对的话,上天嫌弃我,上天嫌弃我吧!”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①中庸: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大概是最高尚的了,民众缺乏它很久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②,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④取譬,可谓仁之方⑤也已。”
【注释】①博施:广泛地施与恩惠。②何事于仁:朱熹《集注》云:“言此何止于仁。”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贤君。病:《广雅·释诂》:“病,难。”④近:指自身周围。⑤方:方法、途径。
【译文】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赈济大众,怎么样啊?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该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而且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而且使他人通达。能近取自己的切身体验推及其他,可以说是实行仁的途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