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②便言,唯谨尔。
【注释】①恂恂(xún旬):恭顺温和。②便:旧说通“辩”。
【译文】孔子在乡里很恭顺,好像是个不会说话的人;在宗庙、朝堂则明白流畅地言谈,只是谨慎罢了。
朝①,与下大夫②言,侃侃③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④如也。君在,踧踖⑤如也,与与⑥如也。
【注释】①朝:刘宝楠《正义》云:“据下文,‘君在’为视朝,则此‘朝’是君未视朝时也。”②此处的“下大夫”是指与孔子同级的官员。③侃侃:和乐貌。又,朱熹《集注》引《说文》云:“刚直也。”④訚訚(yín银):朱熹《集注》引《说文》云:“和悦而诤。”一说,通“言”,是和敬的意思。⑤踧踖(cùjí促及):恭敬而不安的样子。⑥与与:朱熹《集注》云:“威仪中适之貌。”
【译文】上朝时,与下大夫交谈,安详从容;与上大夫交谈,温和正直。国君临朝,恭敬小心,仪态得体。
君召使摈①,色勃如②也,足躩③如也。揖所与立④,左右手⑤,衣前后檐⑥如也。趋进,翼如⑦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①摈(bìn殡):陪同国君接见。当时称主要的陪同者为摈,次要的陪同者为介。②勃如:郑玄云:“勃,矜庄貌也。”一说,是精神饱满的样子。③躩(jué决):行路恭敬肃穆的样子。④所与立:朱熹《集注》云:“谓同为摈者也。”⑤左右手:朱熹《集注》云:“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⑥檐(插n掺):整齐的样子。⑦翼如:朱熹《集注》云:“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一说,翼如是指恭敬端正,意为孔子即使在快步行走时也不失仪态。
【译文】被国君召去接待贵宾,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礼仪走步。向同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分别向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整齐。快步前进时,如同鸟儿展翅。贵宾告退,必定回报国君说:“宾客不再回头看了。”
入公门,鞠躬①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②,行不履阈③。过位,色勃如也,足踧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④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⑤,翼如也;复其位,躩踖如也。
【注释】①鞠躬:朱熹《集注》云:“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一说,“鞠躬如”是谨慎恭敬的样子。②中门:挡在门中间。③阈(欲玉):门槛。④摄齐(zī资):提起衣服的下摆。⑤趋:“趋”下原有“进”,据《经典释文》、定州竹简本《论语》删。
【译文】进入朝堂的大门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如同不能容身一样。站立不挡在门中间,行走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席位时,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礼仪走步,说话像是气力不足似的。提起衣襟走上朝堂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屏住气像是停止呼吸似的。退出来时,走下一级台阶,放松了神态,和颜悦色;走完了台阶便快步前进,如同鸟儿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依然恭敬小心。
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③,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④如有循。享礼⑤,有容色⑥。私觌⑦,愉愉如也。
【注释】①圭(ɡuī归):玉圭,其形状上锐下方,是大臣代表国君出使时所执的信物。②不胜:承受不了,朱熹《集注》云:“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③上如揖:上举时如同作揖。又,朱熹《集注》云:“‘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④蹜蹜(sù素):脚步小而急。⑤享礼:使臣出使他国的礼仪之一。⑥有容色:从容舒缓。⑦私觌(dí敌):正规礼节完成后,以私人身份拜见对方的君臣。
【译文】手执玉圭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如同拿不动一样。上举时如同作揖,降下时如同授物。立即显出谨慎小心的神色,脚步急促,似乎沿着什么行走一样。献礼物时,仪容和悦。以私人身份拜见时,轻松愉快。
君子不以绀緅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当暑袗絺绤③,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④,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⑤,短右袂⑥。必有寝衣⑦,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⑧,必杀⑨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⑩,必朝服而朝。
【注释】①绀(ɡàn赣):青中透红的颜色。緅(zōu邹):黑红色。饰:衣:服的镶边,此作动词用。②红:绯色。亵(xiè谢)服:非正规场合所穿的便服。③袗(zhěn枕):单衣,此作动词用,意为单穿。絺(chī吃):细葛布。绤(xì细):粗葛布。④缁(zī资):黑色。羔裘:黑羊皮裘。古代穿皮衣,其毛皮向外,所以外面必须穿罩衣,即这里所说的缁衣、素衣、黄衣。孔子的意思是说,罩衣的颜色必须与皮裘的色泽相配。⑤亵裘长:朱熹《集注》云:“长,欲其温。”⑥袂(mèi妹):袖子。朱熹《集注》云:“短右袂,所以便作事。”⑦寝衣:睡觉所用的小被。一说,寝衣是睡衣,⑧帷裳:用整幅布所做的礼服。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⑨杀:裁去。⑩吉月,指初一(朔),一般这一天必须举行朝会。又,程德树《论语集释》认为是指大年初一。
【译文】君子不用天青色、黑红色镶衣服的边,绯色、紫色的布料不用来做便服。夏天穿着粗、细葛布单衫时,必须套上外衣才外出。黑衣配黑羊皮裘,白衣配白鹿皮裘,黄衣配黄狐皮裘。在家穿的皮袍较长,但右边的袖子短一些。
必须备有睡觉的小被,相当一个半体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居家的便服。守丧结束,任何饰品都能佩带。不是作为礼服的裳,必须裁去多余的布。黑羊皮裘、红黑色的冠不穿戴着去吊丧。每逢初一,必定穿戴朝服去朝拜。
齐必有浴衣①,布②。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注释】①齐:同“斋”。明衣:沐浴后所穿的衣服。②布:当时还没有棉布,所谓的“布”是指麻布或葛布。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不饮酒、不吃荤(有浓烈气味的蔬菜,如葱、韭、蒜等)、不食肉等等。④迁坐:朱熹《集注》云:“易常处也。”
【译文】斋戒时必定备有沐浴后穿的明衣,是布做的。斋戒时必须改变往常的饮食,必须改换往常的寝室。食不厌精①,脍②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③、鱼馁④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⑤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⑦,不食;不得其酱⑧,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⑨。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⑩。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注释】①食不厌精:精是指米舂得很精细。②脍(knài快):切细生食的鱼、肉。③食饣壹(kuài艺)而饣曷(āi爱):食物放久了腐败变味。刘宝楠《正义》谓,都是指食物变质,但程度上有所区别。④馁(něi):特指鱼腐败。肉腐败称“败”。⑤臭(xiù嗅):气味。⑥不时:不合时令,朱熹《集注》云:“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又,郑玄认为“不时”是指不正当吃饭的时候。⑦割不正:刘宝楠《正义》引江永说云:“凡切割皆当有法,肉体亦有不能尽割以正者,圣人惟食其正者耳。”⑧不得其酱:酱是古时候食肉用以佐餐的酱料,朱熹《集注》云:“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又说,“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⑨气:通“饩”,食气指饭食。⑩不多食:这一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不多吃姜,因姜虽能去腥味,但多吃也无益;一说是不多吃肉;一说是不吃得过饱,“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朱熹《集注》)。不宿肉:这里所说的“肉”是指参加官府祭祀分得的祭肉(古称胙肉)。祭肉:指自己家祭用过的祭肉。不出三日:朱熹《集注》云:“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余也。”瓜祭:指吃饭时取出少许放在一边,向先祖致祭,以表示不忘本。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有的本子中“瓜”作“必”。齐如:犹言“斋如”,像斋戒那样虔诚。又,朱熹《集注》云:“齐如,严敬貌。”
【译文】食物不嫌做得精,生脍不嫌切得细。食物放久变味、鱼臭肉烂,不食用;颜色不好,不食用;气味不好,不食用;烹调不当,不食用;不合时令,不食用;切割不规整,不食用;没有该用的酱,不食用。肉即使很多,食用时不超过饭食。唯有酒不限量,但不喝到醉。买来的酒和熟干肉,不食用。进食时必须要有姜,但不多吃。参加官府祭祀,分得的祭肉不留过夜。祭祀用过的肉存放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食用了。进食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即使是粗米饭、蔬菜羹,也要在饭前向先祖献祭,必定像斋戒那样虔诚。席①不正,不坐。
【注释】①席:古人席地而坐,故此处的“席”指坐席。
【译文】坐席摆得不合礼制,就不坐。乡人饮酒,杖者①出,斯出矣②。乡人傩③,朝服而立于阼阶④。
【注释】①杖者:拄杖的人,指老年人。②斯出矣:乡饮酒是当时乡里的一项礼仪活动,由乡里的长者主持,所以,老人“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见朱熹《集注》)。
③傩(nuó挪):古代一种驱鬼迎神的仪式。④阼(zuò坐)阶:东面的台阶,这里一般是主人所站的位置。
【译文】与乡里人饮酒,拄杖的老人退出后,才退出来。乡里迎神驱鬼时,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①,不敢尝。”
【注释】①达:明白、了解。朱熹《集注》引杨氏说云:“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
【译文】托人向他国人士问候,再次拜谢后送别。
季康子馈赠药物,拜谢后接受,说:“我不了解这种药的药性,不敢贸然服用。”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厩失火,孔子上朝回来,说:“伤了人吗?”不询问马的情况。
君赐食①,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②,必熟而荐③之;君赐生④,必畜之⑤。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⑥。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⑦。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注释】①食:对照下文“腥”“生”来看,此处的“食”是指熟食。②腥:生的鱼肉。③荐:在祖先神位前上供。④生:通“牲”,活物。⑤畜之:朱熹《集注》云:“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⑥先饭:国君进食,应该由侍者先尝食,孔子陪同国君进食,乘国君饭前献祭时先吃饭,如同是在为国君尝食,表示对国君礼待的谦让。⑦绅:束于礼服外的大带。
【译文】国君赐给食物,必定端正了坐席先尝一点;国君赐给生肉,必定煮熟了才上供;国君赐给活物,必定畜养起来。
陪同国君进食,国君在饭前向先祖献祭,就先吃饭。患了重病,国君来探望,就头朝东,加盖朝服,放上绅带。国君有命令召见,不等车辆驾好就动身。入大庙,每事问。
【译文】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朋友死,无所归①,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②。
【注释】①无所归:指没有亲人来为他安葬。②非祭肉不拜:对于朋友的馈赠不加拜谢,是因为“朋友有通财之义”(朱熹《集注》),而惟独拜谢祭肉,是像自己的亲人那样敬重朋友的先祖。
【译文】朋友去世,没有人来安葬,就说:“让我来办理丧事吧。”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辆马匹,只要不是祭肉就不拜谢。寝不尸①,居不客②。见齐衰者,虽狎③,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④。凶服者式之⑤,式负版者⑥。有盛馔,必变色而作⑦。迅雷风烈⑧,必变。
【注释】①尸:朱熹《集注》云:“谓偃卧似死人也。”偃卧就是摊开手脚仰睡。古人认为,睡觉应微曲侧卧。②客:有的本子作“容”,指庄严的仪容。朱熹《集注》云:“居不容,非惰也,但不若奉祭祀,见宾客而已,申申天天是也。”③狎(xiá狭):亲近。下文的“亵”与此意同。④必以貌:这一段与《子罕》篇含义相近,可参看。⑤凶服:丧服。古称丧礼为凶礼。式:同“轼”,古代车前的横木。此作动词用,意为将手放在轼上。⑥负版者:为官府传送文书的差役。一说,是指送讣告的人。⑦必变色而作:朱熹《集注》云:“敬主人之礼,非以其馔也。”⑧迅雷风烈:雷霆大风,朱熹《集注》云:“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
【译文】睡觉不像死尸那样僵卧,家居不像做客那样端坐。见到服丧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改变神色。见到戴冠冕的人、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礼貌相待。乘车遇上穿丧服的人就扶着轼致礼,为传送文书的人扶轼。
有丰盛的菜肴,必定改变神色并站起身来。遇上雷霆、大风,必定改变神色。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②,不疾言,不亲指③。
【注释】①绥:朱熹《集注》云:“挽以上车之索。”②内顾:古人认为,在车上前视不超过车前的横木,左右不超过车厢的外沿。③亲指:刘宝楠《正义》认为,《礼记·曲礼》谓“车上不妄指”,故此处的“亲”可能是“妄”之讹。
【译文】上了车,必定端正地站立,拉着扶手的绳索。在车上不回顾车内,不高声说话,不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