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是一句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的名言。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真爱”。教育也是如此,爱优秀的学生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是否爱差生才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有爱心的标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幸福。
一个有强烈爱心的教师,他会爱优秀学生,因为优秀学生能不时给教师和班级带来灵气和成功;他更爱差生,因为改造一个差生、把一个差生从失败的深渊走到成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就一个差生的意义远远大于成就一个优秀生的意义,因为成就一个差生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成就一个优秀生的难度。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广博、无私的,而不是狭隘、自私的!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师而言,博爱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自身师德的最好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丰富情感、良好师德的教师,怎么会培养出一个懂得博爱的好学生?如果教师没有一颗博爱的心,仅仅把教书当任务,又怎么能走近学生,为学生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犹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如果缺少了它,化学反应的速度就会减慢,教育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博爱,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就不会连通,教育同样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经典案例
示例一
有一年,上海闸北区彭浦中学的优秀教师王曙班里来了一位学生,叫晓强。他父母经常出差,所以就把他放在了留守处。可是,因为他非常淘气、调皮,最后连留守处都不愿意再管他了。
于是,学生父母就找到了王曙老师。王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把晓强放到自己家里,由自己来照看。
可是,这个晓强软硬不吃,就是不听老师的话。但王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不听话而放弃他,照样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潜移默化地教育他。
每天,王曙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带他上学、回家。在学校里,王曙老师耐心地教他学习文化知识;回家以后,还让他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练琴。
王曙老师的女儿练的是钢琴,可是晓强的父母想让儿子拉小提琴。于是,王曙老师就送了晓强一把小提琴,让他练习。
但是,晓强并不领情,不好好练琴不说,还总是拉一些怪声。王曙老师知道他在故意捣乱,就拿女儿和他作比较,去激发他的上进心:“姐姐只比你大一点,可是她练琴多认真啊!老师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晓强不相信地问:“我可以吗?”
王曙老师不容质疑地回答:“当然了!”
从那以后,晓强每天都和王曙老师的女儿一起练琴——一个弹钢琴,一个拉小提琴。多年后,晓强成为了国家某歌舞团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示例二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小学的沈珍老师从教十年来,身为班主任的她坚持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角度出发,用爱心、信心、耐心和诚心去教育学生。
有一年,班上一个叫小琴的女生有一段时间上课时神情恍惚,学习成绩也大幅度下降。当沈珍关切地询问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时,她却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肯说。
沈珍给她家里打电话时,她母亲则遮遮掩掩地说孩子只是有点小心事罢了,不要紧的。对此感到奇怪的沈珍便提出到家里拜访一趟。
那天晚上赶到小琴家里时,沈珍发现母女俩神情很不对劲,尤其是小琴,一脸的泪痕。沈珍更加奇怪,便坐下来耐心地询问小琴和她的母亲,不曾想几句话下来,小琴的母亲竟带着哭腔说:“这个孩子最近回家后,经常饭也不吃,又哭又闹,说是不想活了!”
一旁的小琴听了这话,仿佛受到了什么刺激,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沈珍一听,如雷轰顶,这平白无故的怎么突然想走绝路?
说实话,虽然沈珍教小琴两年了,但是除了知道她学习基础差以外,其它情况还是不十分了解。沈珍暗自思忖:莫非是因为测验成绩不好,挨了老师的批评?还是……
坐在小琴家的客厅里,沈珍百般劝慰,安抚小琴的情绪,耐心地听她哭诉。原来班上和她关系好的几个男生女生,因为一件小事,与她有了摩擦,将她孤立了起来。
说到这儿,小琴哭得泣不成声:“老师,我感觉我做人很失败,居然惨到没有人理的地步,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小琴的母亲在旁边陪着女儿擦眼泪。母女俩正哭着,忽然一阵很响亮的鼾声从里屋传来,和着他们的哭声,显得特别不和谐。
沈珍非常奇怪:这是谁啊?母女俩哭成这样,也不出来劝解,还自顾自睡觉。
看到沈珍神情不解,小琴的母亲连忙解释:“是她父亲,已经睡了!”
沈珍不禁暗生疑窦:女儿都不想活了,父亲居然还有心思安然进入梦乡?
沈珍便细心地询问,才从小琴母亲的嘴里了解到原来小琴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她的母亲两年前才和她的继父结婚。继父从不说她的不是,也懒得说。于是,便养成了小琴惟我独尊、任性骄横的毛病,稍不如意,就寻死觅活。而她的母亲除了哭,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原来如此!这下沈珍总算弄明白了小琴的思想症结所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尊感和自卑感都非常强烈,所以才会造成如此偏激的性格,和同学闹点矛盾就想走极端。
于是,沈珍便旗帜鲜明地向小琴表示:“好了,小琴,老师知道了。同学孤立你是不对的,我一定会批评这种错误的做法,并教育他们改正。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原因啊?”
小琴停住啜泣:“能有什么原因啊?他们存心和我过不去!”
“真的吗?”沈珍故作疑问地说。
“我……”小琴不吭声了。
“小琴啊,你和同学们相处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呢?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并赢得别人的喜爱呢?”
小琴沉默不语。一旁的母亲插嘴道:“老师,这孩子就是任性了一点,她真要没了,我可怎么办呢!”
“妈!”小琴不满地瞪了母亲一眼。
沈珍心中更是明白了几分,便说:“小琴啊,大人的话也是为你好!你想想,母亲怀胎十月把你生下来,又养育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啊?你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便不顾及母亲的养育之恩,不珍惜生命呢?”
小琴的脸有些发红。她的母亲眼睛也红了,说:“老师,这孩子就是我的希望啊!我把她看得比命都重,你可要好好管教管教她啊!”
看到小琴若有所悟的样子,沈珍接着说:“小琴啊,生命不只是你一个人的,它也属于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大家着想啊!难道你要让别人都为你的自私而痛心一辈子吗?你这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你知道吗?”
小琴羞愧地抬起头,说:“老师,其实我知道的,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性子!”
“小琴啊,你才十八岁,人生之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以后的路上你还会面对更多的波折!如果你这么脆弱,这么不堪一击,以后还怎么经受那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呢?”
夜深了,看着疲惫的沈珍仍然苦口婆心,小琴十分惭愧:“老师,以前我的任性曾让母亲操碎了心,今天我的不懂事又给您增添了麻烦。老师说的我全记住了。我向您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有寻死的念头了。一定认真学习,改正自己的‘小心眼’,和同学搞好团结,争取考上大学,回报妈妈和老师的关心!”
沈老师终于露出了笑容……
从此以后,这个虽然基础差,但很要强的学生不仅学习很刻苦,而且也非常注意改善和同学的关系。当然,她和沈珍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最后,小琴以良好成绩考上了四川财经大学。
案例解析
爱自己的孩子,更爱别人的孩子,上海闸北区彭浦中学的优秀教师王曙做到了。面对连留守处都不愿意再管的晓强,王老师没有言弃,而是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在生活细节上潜移默化地教育他:风雨无阻骑自行车带他上学回家,教他学习文化知识任劳任愿;还让他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练琴坚持不懈。不是自己的的孩子,却胜同己出,王老师的这种爱,不是博爱,又是什么?
而晓强也非顽石,他终于出人头地,向自己的恩师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爱学生就应该去了解他的一切,包括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等。案例二中沈珍老师确是如此,小琴有心事,被负责任的沈珍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面问,问不出究竟;电话里,她的母亲也不说实话。怎么办?最终通过细致入微的家访,使得一切终于真相大白,并及时地解决了问题。
面对单亲家庭长大的小琴同学,沈珍老师关注到了她生活的细微处,从询问她的心事说起,直到教给她做人的道理,事无巨细,谆谆教诲,从而鼓励她从逆境中站起来,最终成为四川财经大学的一名高材生。
爱,是一种感情的催化剂,它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起了鱼水般的师生关系,熔铸了师生间最纯真、最永恒的一份友谊!
这种博爱精神难道不是沈珍老师崇高的师德的体现吗?
教师的博爱,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发展的方向。一个被教师爱的学生,由于感受到社会的肯定,就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反之,一个为教师厌弃的学生,则有可能感受到社会的否定和排斥,因此会自暴自弃,消极无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像,成为学生永远的楷模。而教师的博爱,则会像春风化雨那样,潜入学生的心田,在他们心里发芽、生长,最终开放艳丽之花。
方式方法
如何用博爱之心引导像晓强和小琴那样的学生走向卓越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爱学生,先要爱自己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爱学生的教师首先要懂得爱自己。因为一个不懂得自爱的教师,又如何去爱学生呢?
所以,为了更好地爱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地加强师德建设,这样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去帮助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无法“传道、授业、解惑”。
2.是真爱,但不是溺爱
教师爱学生,就应该对他们负责,对教育负责。
作为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有责任引领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付出毫无保留的真爱。但是,这种爱要理智。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不娇惯、溺爱他们,也要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不姑息纵容。
3.爱学生,先要建立威信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学生不崇敬的老师,很难说他的话对学生有威慑力。换句话说,教师只有赢得学生的高度信任,才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而这种敬重和爱戴是以博爱为载体的。
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乐意接受要求,并且被模仿,甚至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博爱才能发挥它的效力,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爱。
4.这种爱不是错爱
当然,爱学生,并不意味着爱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单、排名榜……这是一种错爱。真正的博爱,应该是去了解、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学生生活中有无困难,思想上有无阻碍。了解了这些,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所需要的爱。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微不至的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师德高尚与否的重要标志。让我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博爱精神,真正地去爱学生,用博爱之心引导学生成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