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物是这样,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性格不同,心态各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然而,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怎么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打造成精品?这是每一个老师苦苦思考的问题。
一个比较卓越的方法是“赏识”。所谓“赏识”,是指老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欣赏与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不断进步,成为“优等生”。
赏识是种赞美,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而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则这样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赞美。”
只有懂得赏识赞美的老师,才是善解人意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用赏识、赞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就不可能使整个课堂得到和谐统一。
赏识之爱应该如冬日暖阳,沙漠甘泉!用赏识之爱看学生,你会惊奇地发现优等生原来这么多!
经典案例
示例一
王金战,全国数学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现任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懂得欣赏他人。即便是那些品德败坏的人,王老师都认为他们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点。
王老师有句豪言壮语——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潜能!王老师之所以敢出此“狂言”,是因为他把自身最大的特色——善于欣赏他人,深植于教学实践的土壤之上,实践着独特的“欣赏教育”。也正是因为他的欣赏,让学生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为自己原来也可以成为优秀者。
有一年,王老师担任高中一个班的班主任。一天深更半夜,他接到了校长的紧急电话,希望他接手一个在年级中很有“名气”、现在面临被开除的男生。
原来,这个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通知了学生的家长。家长对此很生气,责骂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一气之下就在三更半夜离家出走了。家长和亲戚们四处寻找,也惊动了学校。
谁成想,第二天课间操时,消失一夜的学生又回到了班上。
鉴于这个学生平时表现就极差,又是个借读生,所以有教师建议劝其退学。
在这危急关头,王老师表示愿意把这个“万人烦”留在自己的班上。
转班后,王老师找到这个学生,先劝说他消除对原来老师的怨恨和抵制情绪,然后又就纪律问题征求他的意见。
“别人是不允许迟到的,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你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吗?”这个男生一听,很是意外,因为老师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向来是深恶痛绝的。可是,王老师现在却……
看到他怀疑的表情,王老师很肯定地点了点头。
看到老师不像在开玩笑,那个男生赶紧回答说:“王老师,我一定会好好表现,用行动证明自己的。”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到了王老师班上后,这个学生被同学们的成绩吓傻了。因为班上同学的各科成绩都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尽管如此,这个学生还是鼓起勇气认真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以前没有好好学,有些科目根本听不懂。再加上天天考试、测验,他的成绩除了数学,其它全不及格。
在这种沉重的打击下,最终,他背弃了自己的“誓言”,选择了自暴自弃。他要求离开王老师的班级。
离开后,这个学生更加颓废,天天上网、抽烟、喝酒,甚至还打架斗殴。就这样,一种失败的苦楚和无助的伤感弥漫在他的心中。
在这个学生最彷徨无助,最渴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的时候,王老师又把他请回了自己的班里。
王老师对那个学生说:“课程跟不上不要紧,我给你项特殊政策。每天早上你来了之后,能听懂的课就好好听,听不懂的课就可以不听,而且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学。”
虽然有这种“特殊待遇”,但那个学生仍然打不起精神学习。在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前,他借口生病了,不想参加考试。
于是,王老师又主动找到他,半开玩笑地故意刺激他说:这次考试,你肯定是倒数第一,既然如此,你还顾虑什么?你还怕考倒数第二吗?你如果不考倒数第一,其他同学能平衡吗?
就这样,那个学生鼓起勇气,参加了高三的第一次摸底考试。
结果不出所料,他的这次考试“万里江山一片红”——全不及格。但是他却没有特别难过,因为他知道,与别人相比,他根本就没有付出多少努力。
但自此以后,他就开始玩命地学。终于在第一次月考的时候,他进步了161个名次,与班上倒数第二的同学的差距,一下子缩小了30分。
为了让他有成就感,王老师一个劲儿地夸他:“你们看看他(指那个学生),差距一下子就缩小了30分。高三总共要经过8次大型考试,如果每次都能缩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你,”王老师伸手一指那个学生,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你站起来谈一谈,下一次你的目标是什么?”
那个学生被表扬得晕头转向,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摸着脑袋说:“我下一次,肯定不考倒数第一啦!”
他的话,让王老师和同学们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对于这样的“差生”,王老师认为,当班主任的,有时就要拿着放大镜去找他的优点,比如这个男生,他的最大优点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成功,不想永远做差生。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是最难能可贵的。所以,我想办法抓住了这一点。
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够发现他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表扬,那么学生消极、堕落的心态问题就能很快解决,学习成绩也会赶上来。这样,一条虫很快就能变成一条龙。
果真如王老师所言,那个学生后来,以傲人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事后,这个学生坦白地说:“说实话,当时很多老师因为我经常旷课、搞得班里的纪律一团混乱,就‘联名上书’,请求学校‘开除’我。但王老师非但没有放弃我,反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让我找回了自信,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欣赏对于学生来说,果真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
示例二
甘肃省兰州市第45中学的张其纲老师是一位刚刚踏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
来到学校工作后,学校安排她担任初二和高一的政治课教学,其中以初二的五个班为重。
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张其纲老师以充满亲和力和友善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开始在黑板上诠释着自己对青春的注解。
没多久,有一个名叫阿奇的学生引起了张其纲的注意。他人高马大,品行方面却很差,学习成绩更是门门红灯,是名副其实的“差生”。
因为,他的名字发音在方言中跟“垃圾”很相像,于是班上的学生就称呼其为“垃圾”。但他却满不在乎,任由别人开玩笑。
上课时,其他学生已经早早拿出了书本,他往往是在老师的催促下才慢吞吞地拿出残破不堪的书本。
在课堂上,他也不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不是在那里东张西望,就是左顾右盼找人说话。有时他还会像欣赏话剧一般直盯着老师看,看累了就趴下睡觉。
有一天上课时,张其纲正在聚精会神地给学生们讲解“未成年人不应该有的几种不良行为”。突然,有位学生向张其纲报告说:“老师,阿奇用橡皮砸我。”
张其纲一听十分气恼:怎么又是他!平时自己不听讲,现在还影响其他学生。
课后,张其纲把阿奇叫到了办公室,刚想问他上课是不是扔了橡皮,但转念一想,这样问他肯定不肯承认。于是,张其纲就压住了怒火,决定先给阿奇戴高帽子,便赞扬他说:“阿奇,老师觉得你这个星期比以前认真多了,上课有时也能回答问题,作业也有点想做了,课后惹事也少了,你说是不是?”
阿奇本来头一直盯着一面墙,听了老师的话后低下了头,好像觉得有点难为情。张其纲接着说:“那你想想,今天上课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阿奇想了想说:“有的,我上课的时候把橡皮切碎了砸前面的同学。”
这时,张其纲平静地说:“阿奇,是不是老师上课的水平不高,所以你就不爱听。讲实话,是不是老师讲错了,所以你总是打断老师的讲课?”
“我……我也不是故意的,我觉得法律什么的枯燥得很,没什么好学的,所以就干别的事情了。”阿奇解释道。
“像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学点法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张其纲顿了顿,“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由于不懂法律造成的。他们一开始像你一样,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认真做……”
在张其纲的循循循善诱下,阿奇似乎想到了些什么,却不敢正视老师。
张其纲继续说:“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把一些坏习惯改掉,认真专心听课,我想你会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垃圾’,而是一块可造之才!如果你有什么困难,老师可以帮助你。”
听到张其纲这样评价自己,阿奇的眼中闪过一丝张老师从未见过的亮光,他坚定地说:“老师,我保证以后不再课上捣乱了,不给你添麻烦了。我保证!”
“好!那老师就看你的表现了!”张其纲拍拍他的肩膀。
阿奇还是很守信的。上课很少捣蛋了,有时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张其纲也不时地当众赞扬他的表现,还要求其他几个经常违纪的学生向他看齐。这使阿奇更加自信,成绩也有所上扬。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阿奇偶尔还是会犯点小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看着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张其纲老师感到十分欣慰。
案例解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里,他们声称要评估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且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的名单交给了老师们,还要求老师们严格保密。在8个月之后,那些被列在名单上的学生们果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活泼了。
然而当老师们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的准确时,这些心理学家却表示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和评估没有任何关系。真正影响学生们的,是老师们无意中表露出来的对这些“天才”的赏识、关爱和期望。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是一个充分说明赏识教育对学生们有重大影响的实验。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们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赏识学生们,学生们就会变得主动学习,就会更加认真地听老师们讲课。
案例一中的王金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他有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特色,并且很注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这个特色,去积极寻找、发觉学生们的优点,去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长处。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羞耻心,都渴求成功。于是,他用放大镜去寻找差生身上的优点,因为他知道,可能他的优点与缺点相比,要少得多,小得多,但是只要找到并发掘出来,它们也可以像钻石一样耀眼、发光。
王老师完全可以和一些教师一样,只让班里的“优等生”考上名牌大学就好了,完全没有必要理会“差等生”,更没有必要为让他们也进大学而费劲。这样做会使得他的教学工作轻松许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相对没有多大意义。
因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虽然让一个好学生变得更好,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帮助一个“坏”学生成为“好”学生,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案例二中的张老师才对那些“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的阿奇,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努力寻找他们的优点,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自己寻找优点,并帮助他们进步,然后给予鼓励和表扬。
王老师说:“我不相信我的学生没有优点。如果一个学生,被人认为没有优点,那只能说明这个老师没有用放大镜去寻找他的优点。而这个放大镜,就是老师的欣赏、期望与鼓励。”
阿奇之所以进步了,就是因为张老师用放大镜找到了他的优点——有羞耻心,想进步。
然而,学生有上进心了,并不代表着他进步了;找到了他的优点,并不代表着他已经利用这个优点成功了。
很多时候批评并不能把学生的错误纠正过来,教师的职责也并非把学生的错误指出就算完成了使命。张其纲老师当时如果只是例行式地对学生进行批评,那么所收到的效果应该不会太理想吧。在特殊情况面前,张其纲选择了“赞美”这块敲门砖,果然敲开了学生的心门。
所以,王老师又说:“最初学生有了上进心,有了要改变自己的意识,是一种进步。但是作为老师,仍然不能松懈,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转变,甚至还有可能回到老路上去。现在,老师最需要的就是继续欣赏他们,让他们成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与喜悦。那样,他们才会最终放弃回到‘差生’行列的想法。”
案例中的差生,在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有,但是,又有几个差生能在老师赏识之爱的引导下最终走进北大之门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相信王、张二位老师的事迹,会让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有所感触。
方式方法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同样,“没有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只有不会赏识学生的老师”。只有老师们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并且用赏识去浇灌它,学生们才会开出灿烂的花。
那么,老师们在课堂上如何赏识学生,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优等生呢?
首先,赏识要实事求是
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一般,但是书法却很棒,教师可以夸奖他“将来可以做书法家”,但是却不能称赞他“成绩很棒”。因为教师的夸奖实在与他的优点不沾边,那样,他就会觉得教师的欣赏和赞赏不是发自内心的,是虚伪的。由此而导致的后果,就可能是他对你态度不友好、不真诚,甚至不尊重你。可是,如果夸奖他的字漂亮,和某个书法家有一比,他就会得意地接受,并因此乐意与你接近、交往,甚至会更加勤奋地苦练书法。
其次,要留心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教师在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微弱的前移”,懂得适时鼓励和适时的表扬。
对于在班级成绩名次靠后的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比如,名次靠前了一名,或者说虽然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这次成绩是通过他的努力得到的,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虽然这是一点点的进步,但也是进步。
再次,尽可能在公众场合赏识学生
教师在欣赏学生时,应该抓住机会,让他们及时感到自豪和骄傲,如果能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享受这种欣赏的话,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那个学生的成绩公布后,王老师就在课堂上不吝溢美之词地“大肆”夸奖了他一番。可如果王老师只是不冷不热地说一句“有进步”或者在私下场合说“不错!你进步了”之类的话,那么效果绝对不会那么有影响力,给那个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并促使他不断进步。
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尽可能地在公众场合欣赏学生,称赞他们的点滴进步。
最后,多用建设性的赏识,少用评价性的赏识。
建设性的赏识,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赏识描述了学生们的努力和成就以及老师们自己的观感,而没有评价学生们的个性或者判断他们的品格。而评价性的赏识则带有一种威胁,能给学生们带来恐惧与不安的感觉。
对于老师们来讲,建设性的赏识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激励和赏识的环境下,不断改掉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的赏识之爱,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为他们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应该多用“赏识”的刻刀,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这样你会惊奇地觉得:你好像走进了一座百花园,千朵万朵花竞相开放,啊,原来优等生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