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一生喜好玩乐,特别讲究排场,每逢整旬寿诞,不论国家有什么重大事情,都阻止不了她庆祝寿诞,她也一直想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寿诞,但是命运弄人,历史往往就爱给这种人开玩笑。
同治十三年,年轻的慈禧在宫中过着自己的40岁生日,同治帝带着文武百官在慈宁宫向慈禧行贺礼并宣读贺表。随后,年仅19岁的同治帝就驾崩,而皇后阿鲁特氏也自杀身亡。而慈禧太后四十大寿这一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清政府屈辱赔款,更令国人愤慨的是,日本人也是在这一年获得了琉球群岛的控制权。
好不容易等到了自己50岁生日,慈禧太后准备大庆一番。结果中法战争又开始了,马尾海战,清朝海军全军覆没,法国入侵台湾,东南六省危在旦夕;中法越南战争也弄得慈禧太后心神不宁,幸亏老将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才扭转战局,但是胜利的果实却让想着尽快息事宁人的慈禧太后搞得“不败而败”,让法国侵略者“不胜而胜”,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条约》。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隆重的筹备自己的六十大寿,并且将自己生日的重要性排到了国家安危的前面,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挖掘“福如东海”的昆明湖,堆垒“寿比南山”的万寿山。结果日本人深知慈禧太后的性格,二话不说就打了上来,正如《李文忠公电稿》中记载:“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倘见我将大举,或易结束,否则非有所得,不能去也。”而慈禧太后对于劝谏其停止修园,补充军费的人,恶狠狠地抛出了一句:“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光绪二十九年(1904),慈禧太后迎来了自己70岁的寿诞。人生七十古来稀,慈禧太后虽然天天听到万寿无疆的祝福,但是也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特别是在前面几次整旬寿诞都没怎么过好的情况下希望能在自己的七十寿诞中好好享受一下“国泰民安”、“盛世繁华”的氛围。
无奈天不遂人愿,慈禧太后还是没能安安心心地度过自己最后一个整旬寿诞。这一年清朝的兴起之地东北成为了日俄战争的主战场,而慈禧太后却无耻地宣布清政府“严守中立”,将辽河以东地区划为“交战区”,而自己却在一旁旁观。而这时候英国侵略者在统帅荣赫鹏的率领下入侵西藏,强迫西藏哲蚌、色拉、葛尔丹三大寺的寺长罗生戛尔曾等人在拉萨签订了《拉萨条约》。孙中山此时也已经重新拟定致公堂章程:“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国家如此,慈禧太后的寿诞还过得津津有味。宫廷上下为了布置庆典,耗资巨大。天津“泥人张”为慈禧七十大寿专门定制的“木兰从军”。英国公使托雷进宫放映当时被称之为“西洋镜”的电影,不过放映之时先进的设备也似乎没有照顾慈禧太后的情绪,关键时刻竟然用不了,慈禧太后大怒,从此再也没有看过电影。就连慈禧太后七十寿诞的前一年的中国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也为慈禧太后送上了最后的“祝福”,当时派去云贵和两广的八位主考官的名字分别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将其中的好字眼串联起来就是“明年吉庆,寿景能成”,真让人不得不佩服主管人员的马屁功夫。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主考官们那样逢迎拍马的,时任上海《苏报》主编的章炳麟就发表过一副“庆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下联是: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上联中的“幸颐和”、“幸北海”指的是慈禧太后前几次寿诞不顾国家安危的玩乐;“幸古长安”是讽刺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太后的仓皇“西狩”。下联中,“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50岁的慈禧,在中法战争中将其割让给了法国,“台湾”则被60岁的慈禧割让给了日本,“割辽东地”指的是前面说到的日俄战争中,慈禧太后严守中立,将中国国土划归给外国打战,最终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
这一副对联完整、辛辣地概括了慈禧太后的一生,也戏剧性地阐述了慈禧太后历次整旬寿诞的荒唐,慈禧太后也就在全国人民这样的“祝福”中,度过了自己最后一个整旬寿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