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抱病之躯的慈禧太后仍然坚持全程参与自己最后一次整旬寿诞。这场最后的狂欢,慈禧太后意识到了什么?她又为自己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安排?
可是再大的权力也不可能战胜死亡,大清王朝的“无冕之王”终于撒手归西了。她临时前安排了一些什么身前身后事?订立了一些什么样的妙计?这些全盘谋划最终生效了吗?
生前如此显赫的慈禧太后,死后的遭遇如何?遭受了什么样的令人发指的对待?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1900年8月20日),慈禧太后逃亡至宣化县鸡鸣驿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了罪己诏,表示要进行改革。十二月初十(1月30日),慈禧太后被迫颁布变法诏书,诏书中阐明了变法的重要性,变法的目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变法与戊戌变法的本质区别做了辩解,而且还声称学西方不要仅学“西艺之皮毛”,而要学“西政之本源”,并下令王公大臣两月之内,条仪上奏。当时这种故作姿态的诏书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因为当时八国联军入京,大家关心的是战局,根本没有谁来关心变法。
光说不练假把式,慈禧太后也深知这一点。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1901年4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用来推动自己前面承诺过的变法。这个新成立的督办政务处的组成人员包括当时的全部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一些地方上具有影响力的封疆大吏,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机构是一个实权部门,这是慈禧实施自己新政的组织保证。
这样一来,国人看到了些许希望,以为慈禧太后真的要进行改革变法,于是一些老的洋务派开始积极运作起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上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八月二十日(10月2日),慈禧太后以上谕的形式肯定了三折的内容,并且使得三折成为了慈禧新政的核心内容。《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实际上就变成了慈禧推行新政变法的纲领性文件,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在这里基础上制定完成的。
慈禧太后的新政从光绪二十七年三月(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开始,到光绪三十年一年十一月(1905年12月)成立学部结束,总共五年时间。各项新举措层出不穷,包括了行政、军事、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改革。这些措施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之前的维新变法,只不过花样和种类更加繁多。
其实慈禧的内心深处并不愿意看到变化,并不愿意主动改革,慈禧新政实际上是无奈之举,慈禧太后的新政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住清王朝,保住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特权。随着民众的觉醒,国人逐渐认识到,治标不治本的新政并不能够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慈禧太后自己也日益觉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将“全局糜烂”,“溃决难收”,因此变更国体的呼声日隆。
这样的呼声首先是从朝廷内部以及驻外使臣当中发出的,这种呼声的直接催化剂就是当时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朝野上下普遍认为“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早在日俄战争之前,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四日(1904年1月20日),云贵总督丁振铎与云南巡抚林绍年就已经上疏慈禧太后从速变法以挽救危局。后来慈禧太后迫于压力,不得不表示愿意立宪,但是借口经验不足,先派遣亲贵大臣出洋考察各国政治,择优效仿。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905年7月16
日),慈禧太后决定派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人出国考察。八月二十六日(9月24日),五大臣从正阳门乘坐火车出北京,没想到革命党人吴樾投掷炸弹,五大臣受伤,行程被迫改期。慈禧太后只得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与载泽、戴鸿慈、端方五人出国。五位大臣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会见了各国政要,亲眼见证了各国强大的工业、军事、教育等事业。
回国后,慈禧太后多次召见出洋大臣询问详情,震撼极大的大臣纷纷向慈禧太后阐述所见所闻以及立宪变法的好处,“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而此时一些顽固守旧的大臣仍然从中作梗,百般阻挠。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让王公大臣对立宪与否进行公开辩论,最后才发布懿旨,宣布预备立宪。所谓的“预备立宪”是慈禧太后仿照日本的做法,当时五大臣上疏之时就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慈禧太后看重了“预备”二字,因此在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对外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
预备立宪主要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政改革、管制改革和地方自治。慈禧太后首先下令设立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的活动。随后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清廷宣布了预备立宪的九年之期,同时也颁布了基本毫无意义的《钦定宪法大纲》23条。
对于慈禧太后的预备立宪,有人评论说:“以专制暴戾之西太后,于晚年训政之日,乃有采用立宪制之意,此亦事之至奇者也”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慈禧太后关注的焦点在于她自己独揽乾坤的君权,而一系列的革新之举都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和自己的权力。从预备立宪的一系列措施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倾向,比如在一系列上谕中,慈禧太后首先强调的还是皇权的威严;又比如《钦定宪法大纲》23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这样的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看来慈禧太后的如意算盘又一次打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