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先后三次垂帘听政,两次册立幼帝,几乎可以说是权势滔天,人们常常把慈禧太后与武则天相提并论,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至于为什么慈禧太后不像武则天那样自己称帝,而选择垂帘听政,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选择“屈居人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清朝祖制有规定,后宫不得干政,当然这个约束假如遇到十分强有力的破坏者几乎无效,武则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各方势力的牵制,首先清廷有强大的朝臣势力能够阻止慈禧太后直接上位女皇,其次,皇族势力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女人来霸占大清江山,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慈禧太后没有外戚势力,特别是有军事实权的外戚势力,因为清朝的军队由皇帝独裁,但是却分属于八旗,八旗之间没有互相统属,因此慈禧太后根本就制约不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毕竟没有武则天那种雄才大略,她没有太多的雄心壮志,因此狡诈聪颖的慈禧太后选择了躲在幕后,暗箱操作。
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慈禧太后“屈居幕后”的“垂帘听政”是最适合她的选择,同样这种方式也成了她一生抓权的终极形式,也许在幕后操纵的人才是真正的政客高手。
慈禧太后一生中其实一直都在“垂帘听政”,而我们一般说慈禧太后有三次“垂帘听政”的意思就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实质上一直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向外宣布自己又不得不继续“垂帘听政”。第一次是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一起“两宫垂帘”,共同“协助”同治小皇帝。第二次是在同治帝病逝之后,慈禧太后按照自己的意思挑选了光绪帝作为继承大统之人,然后理所当然的要在4岁的光绪帝登基之后实行“垂帘听政”。第三次是在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最终触及了慈禧太后的底线,慈禧太后以雷霆之势收拾了光绪帝以及维新派,然后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而自己又开始了所谓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一生中的大部分活动其实都是在帘幕之后完成的,甚至当迫于形势,不得不“撤下帘幕”之时,慈禧太后仍然是那个位高权重的幕后操纵者,这一点可以从慈禧太后假意“归政”那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看出端倪。
光绪帝成年之后,慈禧太后不得不“归政”,然后住进了颐和园“养老”,整天就是召集梨园戏班听戏看戏,貌似不问世事,实际上紫禁城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老佛爷”的法眼。光绪帝当时也深知慈禧太后仍然在背后操纵庞大的势力,使得自己不能彻底的施展开来,因此光绪帝想要借助维新派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维新变法活动,达到逐步削弱慈禧太后力量,巩固提升君权的目的。幼稚的光绪帝就凭着年轻人的一股热血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路,外界也开始议论纷纷,光绪要借助洋人谋害慈禧太后的谣言也开始传到了慈禧太后耳中。而光绪帝召见袁世凯,以及联络伊藤博文的所有细节与消息都被慈禧太后获知,完完全全地做到了足不出户,知晓天下。
其实袁世凯早就已经背叛了光绪,倒向了慈禧太后,或者说,袁世凯从来就不是光绪的人,也不是中立分子,他本来就是隐藏在幕后的慈禧太后的棋子。在光绪帝第三次召见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支持变法之时,袁世凯将所有内情转告荣禄,荣禄立即电告慈禧。
这下终于惹怒了“静养”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召见光绪帝,开始了劈头盖脸的一顿怒骂:“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帝这个台面上的皇帝遇见幕后的“无冕之王”发怒,自然唯唯诺诺,口不能言,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无此意。”慈禧太后继续咆哮道:“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紧接着,慈禧太后召见一批军机大臣,当众羞辱光绪帝,高声责骂光绪帝违背祖宗家法,不听忠臣劝阻,听信小人之言,信任康有为等人,直接把光绪帝骂成了一个昏庸皇帝与不肖子孙。接下来又趁势把诸王大臣骂了一通,责怪他们没有对无知的光绪帝进行劝谏。最后慈禧太后说出了一句其实在场各位都心知肚明的话:“我虽人在颐和园,而心时时在朝中也”,真是一句话道破玄机。
就这样,满心希望的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就被慈禧太后残酷的镇压了,而慈禧太后撕破了脸皮,就干脆又跳出来,宣布继续实行“训政”,继续过着她“垂帘听政”的日子,其实不管她是不是在“垂帘听政”,晚清朝廷那一段风起云涌都有她这个幕后操作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