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重要部分。人生于天地之间,对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事件,无时不在接触,自然而然引起感情上的波动和反响。这感情的抒发,形成诗歌。诗歌的宗旨有三,即诗言志、诗言情和诗叙事这三种。分类是由内容来定的。我这里是谈抒情诗。抒情诗抒发情感,重在真挚。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一篇重要的诗歌理论文献《〈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说法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即诗必须字字自肺腑出,绝不可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
试以两位杰出的女诗人为例说明之,即英国的白朗宁夫人和中国的李清照。她们两人,异国隔代,各自为诗,彼此的影响确属风马牛,然而她们之间确有值得称道的共同点。我这里拟就其人其作进行对比研究。试从这种探索中,寻求抒情诗的特征,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因素,这对我们的诗歌创作不无可资借鉴之处。以下我拟就她们二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境界和抒情艺术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与李清照相似的是,伊莉莎白·巴莱特·白朗宁夫人(1806—1861)同样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里,当然这两个家庭各有其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白朗宁夫人的家庭属于小资产阶级,住在英国西南部乡间。这里是工业尚未发达,富有静谧幽美的田园风貌的农村。她幼年生性活泼,爱好运动。她没有上过学校,却喜欢读书,靠求师和自修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欧洲其他语言。八岁时就学写诗,十三岁时,家里代她私印了四卷诗集。她的母亲去世早,父亲性情古板刚愎,管教子女极严。不幸的是伊莉莎白一次骑马不慎,跌落马背,脊椎骨受重伤,竟在十五岁的年纪成了一位瘫痪病人。她的父亲对这个病患的长女不抱任何希望,只等她早日进入天国,所以她的闺中生活凄凉寂寞,只不时地靠读书写作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
中国的李清照(1084—1151?)可是一位幸福的女儿。虽然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官宦之家,她却享受到一些民主气氛。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神宗时的廷臣,位置不高,性情耿介,是一位文人兼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家庭的文化修养使李清照得以早年接触不少的文史书籍,知识面逐渐扩大。她的性格开朗爽快,又居住在泉城济南。那里文人荟萃,湖山秀媚。闺门多暇,清照常喜到外面游玩:踏青斗草,荡荡秋千,和姐弟同在大明湖划船尽兴,荷花深处,观赏鸥鹭。大自然的美景有时使她沉迷忘返。除了文学,她还对音律乐曲十分熟习。对封建礼教,她从小就有叛逆精神,对那些当时女子必读的《烈女传》、《女诫》之类书籍很感厌烦。家人也随着她的脾性,任凭她浏览文史百家,这为她日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位女诗人成年之后,命运女神分别给予她们以极其悬殊的待遇。伊莉莎白病卧床榻,有如在枯井中生活,直到她已经是个近四十岁的中年女子,罗伯特·白朗宁(1812—1889)来叩她的家门,促使她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枯井重新涨波,沙漠泛起一池澄澈的泉水,她那喑哑的心弦被猛烈地拨动了,竟从此扭转了她与死亡搏斗的命运。罗伯特,这个比她还小六岁的青年诗人,由于读过她两卷《诗集》(1844年出版)而深深倾倒了。同时,罗伯特的诗《石榴树》也使伊莉莎白赞叹不已。本来,伊莉莎白的专横倨傲的父亲一向是不允许陌生人来拜望女儿们的。伊莉莎白的妹妹亨丽泰有了情人,告诉了父亲,父亲就大发雷霆,好像女儿犯了什么大罪,以致亨丽泰不得不与情人私奔。这次罗伯特冒然来访,竟得到父亲的同意,不能说不是天缘凑巧。父亲满以为伊莉莎白病入膏肓,不久人世,有客来见见何妨。他哪里料得到这次恩准,不仅在女儿的人生道路上,而且是在英国诗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伊莉莎白与罗伯特的相互敬慕发展成为纯真的爱情。在婚姻这件事上,伊莉莎白的父亲坚决反对。不得已,她在罗伯特的帮助下,离家出走秘密结婚,然后两人到意大利。奇怪的是,命运随机陡转,经历了旅途上的千辛万苦,伊莉莎白的病体竟慢慢痊愈,居然能独立行走了。他们的婚后生活十分美满,在伊莉莎白四十三岁的时候,还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遗憾的是他们在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家旅居五年之后,回英国探望父亲,竟仍然得不到父亲的宽恕,他闭门不接纳他们。父女的关系断绝了,这在伊莉莎白的心灵上留下不可愈合的伤痕。在她五十五岁患感冒不治,倚在罗伯特胸前逝世时,她心中是怀着这不可弥补的哀婉之情而去的。
中国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身世却与这位比她晚生722年的异国姐妹迥不相同。她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天之骄子,优裕的物质生活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在她是兼而有之的。尤其在文学方面,她受父亲的影响极大。李格非在文学理论上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他提出写作要“字字如肺肝出”。又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这主张对李清照日后的词作和诗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李清照的母亲是一位“工词翰”的妇女,在《祖国名媛录》中有她的名字。在封建时代,女子不能出门求学,而李清照却得天独厚,能在这个良好的家庭中饱览群书,开阔耳目。
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命运女神使她一帆风顺。在清照十八岁时,贤明的父母看中了赵明诚的人品学问,择他为婿,造成一对文学上少有的理想夫妇。李清照的前期生活是幸福美好的。以宋室南渡为界,南渡以后,她的生活遭遇了极大的不幸:山河残缺,明诚病逝。“物是人非事事休”。清照暮年茕独无依,身世凄凉。这一点又与伊莉莎白颠倒一个个儿:一个是先甜后苦,一个是先苦后甜。崎岖曲折的遭遇在各自作品中都有真切的反映,表现了前后迥异的诗歌风格。